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莫砺锋《诗歌唐朝》:唐诗气象

中国古典文学中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确实是诗。中国古典的诗歌史非常长,从《诗经》、《楚辞》开始一路就有了,一直到元明清,都有。在这么一部诗歌史中,什么阶段的诗最好呢,我们说唐诗是诗中的诗,唐诗最好。那么唐诗好到什么程度,怎么个好法?我们来看一看。

历代的诗歌成就,最接近唐诗的是宋诗,就是元明清那段比较差一点,宋诗最接近唐诗,宋代的诗人对唐诗就有非常高的评价,我们看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王安石,王安石说过一句话,说“世间好语言,以被老杜道尽”,老杜就是杜甫,就是世界上好的句子都被杜甫给写完了。他又说一句话,说“世间俗语言”,就是通俗的好的句子,“已被乐天道尽”。乐天就是白乐天,就是白居易,就是王安石认为,典雅的好的诗句,优美的句子,都被杜甫写光了,而通俗一点好的诗句,都被白居易写光了。王安石,他作为一个大诗人,他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唐朝的诗人太了不起,几乎把所有好句子都写掉了,唐代社会、全社会从上到下都有崇尚诗歌的风气。在这样一种风气下面,当然很多人,大家都来写诗,有才华的人,都把他们的才华用在诗歌写作上,所以我们说唐诗要不好也难,它一定会好。那么,唐诗究竟好在哪里呢?为什么唐诗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最高峰呢?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将为您精彩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之《唐诗气象》。

中国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千百年来,人们把一个朝代和一种文学体裁联系在一起称呼,说明历朝历代对唐诗的认可。

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座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他说:中国古代的诗歌历史非常悠久,从《诗经》,《楚辞》开始,一直到元,明,清。在这么长的一部诗歌史中,哪一个阶段的诗最好呢?唐诗!可以说,唐诗是诗中之诗。

历代诗歌成就,最接近唐诗的是宋诗。宋代诗人对唐诗有相当高的评价,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的王安石,他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老杜是指杜甫,世界上的好句子,被杜甫都写完了。他又说:世间俗语言,通俗的好句子,已被乐天道尽。乐天是白乐天,就是白居易。

王安石认为,典雅优美的好诗句,被杜甫都写光了,而通俗一点的好诗句都被白居易写光了。王安石作为一代大诗人,他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唐朝的诗人,真的很了不起,几乎把所有的好句子都写光了。

北宋初年有一个诗人,叫王禹偁(cheng),比较有名,但还比不上王安石。那一年,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官到陕西商州,这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做了一个闲官,一个副使。他家有一个小院子,种了一棵桃树和一棵杏树。春天到了,桃李花开。那天早晨起来,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桃树,杏树的树枝都刮断了,树枝上依然是繁花怒放,上面还有小鸟在歌唱。王禹偁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诗:

《春居杂兴》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树枝花。

有两棵桃树和杏树在篱笆旁边斜斜地长着,我是商州的一个副使,一个小官,家里本来就很寒碜,有了这桃树杏树妆点一番,就多了一点春光。为什么春风不容我,故意把桃花,杏花吹断,树枝都吹折了。

应该说,这是一首好诗,第一,他写的景比较少见,树枝被风刮断了,花依然在树枝上怒放。第二,这首诗歌的构思比较奇特,风本来是无意的,而他说春风是有意欺负我,容不得我,故意把它们刮断。

过了几天,王禹偁的儿子王嘉祐说:父亲大人,你前几天写的这首诗,好像是从杜甫诗里偷来的。这怎么可能呢?王禹偁说,我完全是自己独立创作的。儿子拿出一本杜甫诗集,给父亲大人看。果然,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时候,写过一首《绝句漫兴》: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树枝花。

我家里的桃树,李树是我亲手种的,这不是没有主人。野老是指老百姓,我家的围墙很低,很矮,这毕竟是我的家,别人不能随意来侵犯。春风欺负我,晚上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我树上的树枝都吹折了,上面还开着花。

我们来看这两首诗,它们的题材,内容,句子,都非常接近,问题是王禹偁并没有抄杜甫的,是他看到自己家院子里的景色,自己创作的。儿子说他的诗是抄杜甫的,王禹偁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高兴,大喜。他说,想不到我的诗写得这么好,跟杜甫写的差不多。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王安石刚才说的,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唐朝诗人不仅仅是一个杜甫,不仅仅是一个白居易,还有李白,王维,李商隐,等等,等等。那么多好的诗人,他们写了那么多的好诗,可以说,把古人生活中间所能看到的景象,所能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差不多都写了,而且写得都非常好。所以,王安石才会有这样的叹息。

鲁迅先生说过类似的话,在给朋友杨霁云写的一封信中,说到唐诗: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假如你没有齐天大圣那样的本领,你就大可不必再写诗了。闻一多说过,人家都说是唐诗,我要倒过来说,是诗唐,就是诗的唐朝。唐朝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诗歌,它是一个诗歌的时代。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唐朝以前的汉,魏时期,诗歌没有这么繁荣。唐朝以后的宋,元,明,清,诗歌也没有这么繁荣。到了唐朝,诗歌就空前的繁荣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概括起来说,就是唐朝全社会都重视诗歌,喜欢诗歌,崇尚诗歌。在唐代,社会地位最高的人,就是诗人。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先看上层统治阶级。唐朝有科举制度,应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高明的政治设计。当英国人知道中国有科举制度,一千年以前中国就有文官考试制度,选拔人才通过考试方式,他们非常惊讶。

唐代的科举有几种,最多的一类叫明经科,还有一类叫进士科。当时人们最重视的,朝廷最重视的,首先是进士科,而不是明经科。那个时候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假如一个人参加明经科的考试,不停地考,考到三十岁终于考上了,人家会说,这个人没出息,三十岁才考上明经,所以叫三十老明经。考进士很难,不停地考,考到五十岁终于考上进士了,人家就说他了不起,才五十岁,这么年轻就考上进士了,所以叫五十少进士。

唐朝考进士,主要考诗赋,写一首诗,写一篇赋,其中诗尤为重要。在唐朝,一个人能不能考上进士,关键在于你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可想而知,当时,全社会的读书人,只要你想参加考试,就一定要非常努力地去学习写诗,练习写诗。这样,对全社会重视诗歌,形成这么一个风气,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唐朝有一个名词,叫行卷。古人写的作品,古人写的书,不是像我们现在是一张一张纸订起来的,古人是把纸卷起来,中间用一个带子一系,这就叫卷。现在我们所说的几卷几卷,实际上是延用古人的说法。

什么叫行卷呢?行就是送,行卷就是去送这个卷。唐朝进士考试,跟宋以后的不一样。从宋朝开始,进士考试是一张试卷定终身,考卷送上去以后,有专人负责重抄一遍,然后再进行批阅。所以批阅卷子的人,不知道是谁写的。唐朝不是,试卷上就写着,这是谁的考卷。唐朝还有一个习惯,考生能不能考上,跟考生在考前有没有名声有关。或有没有人推荐他,假如有宰相,公主等有地位的人向考官推荐,录取的可能性就大。

这样一来,考生除了在考场上要好好写诗外,平时还要做一系列工作,这就是行卷。把自己写的作品卷好后,到处去送给有关人员,让他们先看看,帮我推荐推荐。实际上,唐朝的行卷之风,对诗歌的写作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传说王维在考进士以前,先到一个公主家去弹琵琶,王维擅长音乐,公主一听琵琶弹得好,其他人就说,他的诗写得也好。公主再看他写的诗,觉得不错,于是就马上推荐。公主发话了,这个小伙子今年一定要录取,果然当年就录取了。

唐朝考进士要考诗文才华,一个人不会写诗,就很难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唐朝的科举制度,促进了诗歌的繁荣。在唐朝,上至最高统治者,帝王将相都很喜欢诗歌。朝廷里,经常举行诗歌大奖赛。

有一年,唐中宗在长安昆明池前,举行诗歌大奖赛,搭了一个彩楼,皇帝,皇后,评委坐在彩楼上,百官在楼下,每个人写一首诗来参加比赛。诗写完后交上去,过了一会,凡是没有被评上的,就把你写的诗,从彩楼上扔下去。只见那个纸片,像雪片一样,从彩楼上飘下来。下面的人都去捡,一看这张是李四的,收起来,说明你落榜了。那张是张三的,也收起来。不一会时间,大部人都拿到自己写的诗。

最后,只有两个人没有拿到,一个叫沈佺期,一个叫宋之问,这两个人的作品还在彩楼上,进入最后一轮的PK。这二位就是当时齐名的诗人:沈宋。又过了一会,一张纸片飞下来,大家跑过去一看,是沈佺期的,说明宋之问获奖了,第一名。

总评委是上官婉儿,一个很有才气的女士,武则天非常欣赏她。选完以后,上官婉儿就出来进行点评,为什么这两个人的诗,最后选上宋之问的?

上官婉儿说,这二位的诗,前面部分写得都差不多,水平不分上下,但是两首诗的结尾,沈佺期的是:微臣衰朽质,羞睹豫章材。这两句,句子完了,意思也完了。宋之问的结尾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诗歌虽然完了,它的意思没有完,尚有余味,让你自己去联想回味,所以高人一畴。沈佺期听了心服口服。

还有一次,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到洛阳去。在洛阳龙门,举行了一场诗歌大奖赛。大家写诗,由武则天亲自评选。武则天性子急,卷子还没有收齐,她把第一名就评出来了。有一个叫东方虬的诗人,诗写得非常好,武则天一看大喜,马上命令左右赏给他一领锦袍。一领锦袍未必值多少钱,但这是武则天给的,是皇帝赏的。东方虬当众把锦袍披在身上,无尚荣耀。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宋之问的作品交了上去,武则天一看,写得更好。武则天下令东方虬,请把你的锦袍脱下来,让宋之问披上。这说明什么?说明重视诗歌,你能在这种场合得到最高奖赏,是非常光荣的。最高领导重视诗歌,对于社会风气,乃至整个社会诗人的写作,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和促进。

离开帝王将相,再去看看民间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也是一样。有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所谓旗亭,就是酒店,酒亭。古代酒店外面不是挂一个木头招牌,就是挂一面旗,上面写几个字,某某酒家。画壁就是在墙壁上面画一个记号,就叫画壁。

盛唐时期,有三个有名的诗人,一个叫王昌龄,一个叫高适,一个叫王之涣。这一天,他们在长安相遇,一起来到一家酒店喝酒。一边喝,一边就谈谈诗。过了一会,来了一群歌女,她们坐在酒店的那一头。三个诗人就说,平时我们都觉得自己的诗写得不错,我不服你,你不服我。今天正好来了一群歌女,唐代的歌女,她们唱的流行歌曲,都是有名的唐诗。

三个诗人说,今天,我们来听一听,这些歌女唱谁的作品多,就说明他的诗歌写得更好,更有名。果然,歌女们开始唱歌了。第一个歌女站起来唱: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一听非常高兴,就伸手在他背后的墙上划一个记号,一边画,一边说,唱我的绝句一首。

过了一会,第二个歌女站起来唱了一首五言:

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似子云居。

这是高适一首五言古诗中的开头四句,可独立成篇。高适一听也很高兴,也在他后面的墙上划一道,绝句一首。

第三个歌女,站起来唱了一首七言绝句: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又是王昌龄的一首,叫《长信秋词》,王昌龄更加高兴,回过头去,又画了一道,绝句两首。

这时,王昌齿和高适就朝着王涣之笑。王涣之脸上挂不住了,就说: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刚才唱歌的三位歌女,长得都不怎么样,她们唱的诗也一般。你们看,那个长得最漂亮的还没唱,等一会她唱,如果还是你们的作品,我甘拜下风。

过了一会,第四个歌女站起来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这下王之涣非常高兴,真的给他说中了,于是,三个人哈哈大笑。

那边的歌女听到这笑声,有一个就跑过来问:三位先生,你们为什么这么高兴?你们刚才唱的诗,都是我们三个人写的。那个歌女说: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原来神仙就在身边。于是,歌女们就都过来,向三位诗人行礼,并邀请他们一起过去喝酒。

这个故事说明,在盛唐时期,社会上最流行的歌曲,普遍受老百姓欢迎的就是诗。

白居易是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个通俗的诗人。他的诗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能听懂,所以,白居易的诗,在社会上被接受的程度非常高,雅俗共赏。

有一年,白居易从长安被贬官到江西九江,当时叫江州。到了江州以后,他才写出了《琵琶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被贬官对他来讲成了一件好事。

到江州后,白居易写过一封信,给他的一个好朋友元稹,他说:我这一次从长安贬至江州,一路上走了三四千里路,路过许多乡间的小学校,和一些寺庙,在墙壁上,柱子上,到处都可以看到题着我写过的诗。一路上,碰到一些男男女女,有的是种地人,有的是出家人,他们也往往能背诵我写的诗。大家都喜我写的诗,我很高兴。

当时白居易的诗,还有一个最热衷的读者,一个人非常崇拜他的人。此人姓葛,名字已无法查证。葛某人喜欢纹身,在他身上纹的不是青龙,不是白虎。他全身,从前胸到后背,从手臂到大腿,刺满了白居易的诗,共三十余首。你问他一句白居易的诗,他马上可以告诉你在他身上的什么部位。他这样走来走去,人人都能看到白居易的诗,活像一块流动的诗板。

同样是在中唐,还有一个故事。有位诗人叫李涉,名气当然没有白居易的大,在当时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有一次,他去旅游,路过一个叫井阑沙地方,这个地方在今天安徽省安庆市的西南方,是皖口镇周边的一个小村庄,在长江边上。他在井阑沙写了一首诗,前两句是: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黄昏时分下起了细雨,走到江边一个村庄,突然来了一帮人,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绿林豪客,绿林好汉。李涉带了一个书僮,正想投宿,船还没有靠岸,被一伙强盗挡住,让他留下买路钱。书僮就说:这是李涉先生。强盗一听他是李涉,是诗人。问了一句:你真是写诗的李涉吗?久闻大名。既然你是李涉,我就不抢你的东西了,你写一首送给我吧。于是,李涉就写了一首诗,后两句是: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他年我也不用隐姓埋名了,因为现在世界上,有一半的人跟你一样,走到哪里都会遇到像你这样的人。还有一种解释是,到了将来,你也不用隐姓藏名了,世界上的强盗多的是,但你没事。

强盗拿到李涉写的诗后非常高兴,不但没抢他的东西,不要他交出买路钱,反而送了很多东西给李涉。你是大诗人,这是我送给你的一点礼物,请收下留作纪念吧!

这个故事说明,在唐代,整个社会上上下下都崇尚诗歌,都懂得诗歌的价值,都尊敬诗人。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大家都写诗,唐诗要不好也难。

《井阑沙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到了黄昏时候下着细雨,走到江边上一个村庄,江边的村庄本来就荒凉,下着雨又是黄昏时候就更加没有人了。

绿林豪客夜知闻——突然来一个人挡住了他的去路,是一个强盗。绿林豪客就是绿林好汉来了。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他年我就不用隐姓埋名了,因为现在世界上多半人跟你一样。】

注:文字来源搜狐阳光Angel博客,原址:http://qinqi9393.blog.sohu.com/129758735.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