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盛禮】伯公父瓚(勺)(爵)銘文賞析(附:伯公父壺銘文拓本)
1976年陝西扶風雲塘銅器窖藏出土兩件勺狀銅器,兩器連銘,發掘者釋為:「伯公父作金爵,用獻,用酌,用享,用孝子朕皇考,用祈眉壽,子孫永寶用耇。」(注:陝西周原考古隊:《陝西扶風縣雲塘、莊白二號西周銅器窖藏》,《文物》1978年第11期。)發掘者雖釋器銘為「金爵」,但在發掘報告中又稱其為「勺」,李學勤(注:李學勤先生此一意見未公開發表,但在講課時曾經提及,詳見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出土文獻研究》五,155頁,科學出版社,1999年。)和朱鳳瀚先生(注: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128~129頁,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則據器銘稱其為「爵」。不過對於銘文中的「爵」字尚有不同的釋法,如賈連敏先生即釋其為「瓚」,故將此二器名之為「瓚」,李家浩先生從之,並進一步申論其說(注:李家浩:《包山二六六號簡所記木器研究》,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國學研究》第2卷525-554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要論定此兩器的器名,似不宜單純從字形上考察,銘文所揭示的器物功用及其伴出器物都是值得注意的依據。器銘顯示兩器的功用是「用獻用酌用享用孝於朕皇考」,「獻」和「酌」正是文獻所載瓚的功能;而在同一窖藏中出土尚有壺蓋一件,銘曰「伯公父作叔姬醴壺,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壺口直徑約為13.2釐米,與伯公父勺形器是一套酒器,據此可知該壺是伯公父為叔姬所作器。但壺蓋和兩件勺形器同出,表明它們一度是配套使用的。壺既自稱「醴壺」,而勺又自稱其功能為「用獻用酌」,那麼這兩件勺形器就應當是從「叔姬醴壺」中挹酒漿的「伯公父瓚」了。
(1976年1月,扶風縣黃堆鄉雲塘公社生產隊挖土積肥時發現一處西周窖藏。出土西周青銅器九件。計有:勺2、壺蓋1、盨5、盨蓋1。)
(1976年1月,扶風縣黃堆鄉雲塘公社生產隊挖土積肥時發現一處西周窖藏。出土西周青銅器九件。計有:勺2、壺蓋1、盨5、盨蓋1。)
西周晚期伯公父瓒(勺)(爵),通長19.3、斗高6.8、斗径9.5、斗深5釐米,重0.6公斤。斂口鼓腹,圈足外撇,曲折形柄。口沿飾變形蟬,腹飾瓦鈎紋,圈足飾大小相間的重環紋,柄飾雙頭獸紋。柄鑄銘文14字,釋文:白(伯)公父乍(作)金爵,用□(獻)用酌,用亯(享)用孝。
連銘釋文:子朕皇考,用祈眉壽,子孫永寶用耇。
【耇,讀作:gǒu。耇在金文中是會意字,由老(省略匕)和句(即勾)兩部分組成,表示老人已經駝背了。在小篆中,耇是形聲字,老(省略匕)為形,句(勾)為聲。本義指年齡很大的老人,老人臉上已經有了一塊塊的老年斑。】
伯公父壶釋文:伯公父作叔姬醴壺,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伯公父壺蓋原器圖片
打开美篇,查看更多内容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