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三二”远程送教服务模式 助力重度障碍儿童发展

探索“一三二”远程送教服务模式

助力重度障碍儿童发展

戴海香

安吉县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由教育部、民政部等七部委出台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明确提出,要“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浙江省也于2015年出台了《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对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开展送教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105号),送教上门工作是对因重度及多重障碍无法到校就学的残疾儿童的重要教育安置形式,是重度障碍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吉县是一个山区县城,人口仅46万,但县域面积达1886平方公里,而且大部分为山区。全县2015学年共有6——14周岁残疾儿童150名,其中18名在县外各级各位学校就读,61名在普校随班就读,51名在育星培智学校就读,20名重度残疾儿童实施送教上门服务,基本形成了随班就读为主体,集中就读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自2013年开始实施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以来,每年的7——8月,我们对全县的残疾儿童进行家访调查,确定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名单,9月开始组织对重度残疾儿童实施送教上门工作,送教上门的内容包含教育、康复、医疗、温暖。由于送教对象居住分散,路途遥远,送教上门师资短缺,送教上门每周1-2次,次数相对较少,导致送教上门的效果提升遇到瓶颈。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重度残疾儿童不仅个体差异性极大,其家庭环境与家长的差异性也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对于偏远山区的重度障碍儿童,更需要提供个别化的送教服务。安吉县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本着为每一个残障儿童服务的理念,积极探索,尝试远程送教服务模式,提高送教上门的服务效率。

一、“一个核心”:远程送教服务以重度障碍儿童生活需求为核心。

重度障碍儿童需要哪些服务?这是摆在所有送教上门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开始真正的送教上门之旅。重度障碍儿童大多因为生活不能自理,情绪行为问题严重而无法到学校过群体生活,因此他们的生活范围狭窄,生活内容单一。在他们的生活中,侧重要解决的也就是基本的生活问题。本校将远程送教服务的核心目标确定为重度障碍儿童的“生活需求”,利用生活核心技能评量表对重度障碍儿童在吃、喝、拉、撒、洗、玩等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确定长期和短期的核心生活发展目标,同时又利用知觉动作、认知等评估量表对重度障碍儿童的基本能力进行评估,运用他们的基本能力设计一定的教育和康复活动,为他们核心生活目标的达成服务。

二、“三种形式”:以同步课堂、视频录播、入户指导三种形式为不同障碍程度、不同家庭背景的重度障碍儿童提供远程送教服务。

由于重度障碍儿童个体差异大,脑瘫儿童、多重障碍儿童等类型居多,仅脑瘫儿童就有下肢瘫痪、全身瘫痪等不同类型,部分重度障碍儿童有家族遗传史,父母甚至祖辈都存在智力障碍现象,家庭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支持不足,采用一周一次或两次的单一送教上门形式根本无济于事。我们根据重度障碍儿童的自身情况和家庭情况,探索了同步课堂、视频录播、入户指导三种远程送教服务形式。

1.同步课堂同参与。

同步课堂是指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让重度残障儿童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一起上课,教师通过视频,与在家中的重度障碍儿童互动。这种远程服务形式适用于下肢瘫痪而认知情况较好的儿童。

恒恒是一个下肢一级障碍的脑瘫儿童,无法行走,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但是恒恒的认知能力比一般脑瘫儿童好,而且有一定的语言能力。针对恒恒的情况,我们为他配备了电脑,安装了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他开设同步课堂。每天,只要家人为恒恒打开电脑,连接网络,恒恒就可以和我们学校的学生一样开始课堂学习,语文、数学、音乐等认知学科,恒恒都可以参与学习。因为有视频和麦克风,恒恒还可以回答老师在课堂中即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也可以对恒恒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

每天固定的时间段里,只要家长帮助孩子打开电脑,像恒恒一样的下肢瘫痪孩子就能和其他的同学一样开始学习了,一周五天,他们不再孤独、寂寞,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同伴,可以学习知识,可以和老师互动,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之旅。

2.视频录播反复练。

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需要“小步子,多循环”,而传统的送教上门一周一次,训练时间短,效果差;教师的康复训练方法有一定难度,没有专业基础的家长也无法单独实施家庭康复训练。为了克服这一系列的缺点,我们利用智能手机普及的特点探索了视频录播的服务形式。在对重度脑瘫儿童进行动作设计和训练时,考虑各个家庭条件限制,家长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差异,要求送教上门教师在设计脑瘫儿童训练动作时注意器材要简化、生活化,使用的训练器材是学生家中常见或常用的,比如桌子、凳子、碗筷毛巾等,训练的动作要简单容易模仿,教师实施训练时利用家长的智能手机将训练过程拍成视频,指导家长根据手机视频对学生进行每天定时的训练,并对家长的训练次数进行量化登记,督促家长每天训练。

阳阳是一个八岁的重度脑瘫儿,四肢肌张力极高,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一直没有办法送阳阳到康复机构训练,为此我们利用视频录播的形式指导家长每天利用早上和晚上的时间为阳阳做康复训练,送教责任教师每周设计一次动作训练内容并录制训练视频,家长根据视频训练一周。送教教师还建立了送教微信群,在群里,家长一旦出现训练的问题,就可以马上向送教老师提出,送教老师则利用语音、小视频、图片等方式为家长解答疑难。

视频录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通过反复播放视频对脑瘫儿童进行反复训练,保证了训练的量,量变必然产生质变,提高远程送教服务的效果。

3.志愿服务入到户。

由于遗传、离异等原因,部分重度障碍儿童和智障的家长或者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家长素质不高,无法配合送教上门教师开展家庭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又因为路途遥远,一周一次的送教上门服务根本无法满足重度残疾儿童对教育和康复的需求。这些家庭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也是最需要关心和照顾的家庭。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他们走近残疾儿童,走进残疾儿童家庭,为残疾儿童及家庭送去爱心和帮扶。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良好的社会资源,根据就近、方便、适宜的原则,招募一批有责任心、有爱心和耐心的志愿者,让志愿者和送教上门对象结对,通过对志愿者的培训,让志愿者了解结对对象的基本情况和需要的服务,每周定时到结对对象家中提供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内容也包含送教上门的内容,包括送教育、送康复、送温暖、送医疗等。

张老师是一个护理师,家就住在我们两个天子湖镇的送教学生附近,张老师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了我们开展的送教服务培训,与多重障碍儿童小恒、忆欣结对,每周至少两次到小恒、忆欣家里,为小恒、忆欣提供志愿服务,不仅为他们做康复训练,教他们知识,逢年过节时还为这些贫困的家庭送去慰问品。

志愿者是我们学校和重度残障儿童之间的桥梁,是我们远程送教服务的重要合作力量,就近而灵活的志愿服务弥补了我们师资不足、送教次数过少的遗憾,为偏远山区的重度障碍儿童带去了温暖和关爱。

三、“二维评价”:满意度评价和目标达成评价促进远程送教质量提升。

评价是最有效的监督,同时也起到促进远程送教服务质量提升的作用,我们从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服务对象生活目标达成两个维度对远程送教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价。

1.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价。

每一次远程服务结束,我们要求送教服务对象或家长对远程送教服务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服务对象或家长只要在相应的满意度下面打钩即可,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服务对象及家长理解。同时,服务对象及家长的满意度评价有利于提高远程送教服务工作者的责任心,促进远程送教服务的有效开展。我们发现,在接受远程送教服务的家庭中,无论孩子还是家长,对我们的远程送教形式和送教内容都极为肯定。

2.服务对象生活目标达成评价。

远程送教服务的目的是促进重度障碍儿童的生活能力,服务对象的生活目标达成情况直接关系到远程送教模式的效果。学年结束,我们会组织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专家团队对每个服务对象的长短期目标进行评估,检测服务对象生活目标的达成率。目标评价能有效促进远程送教服务责任教师评估诊断的能力、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设计、组织和实施送教课程的能力,从而促进送教质量的提升。

送教上门工作是保障重度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重要手段,“一三二”远程送教服务模式立足重度障碍儿童自身及家庭实际,整合送教教师、家长、志愿者、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资源,保证了远程服务的数量、质量,为重度障碍儿童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起步探索阶段免不了存在各种问题和困惑,今后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教育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县施教区学校的合作下,探索更适合重度学生发展,更有效率的送教上门模式,为重度残障儿童共享教育公平做好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