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从不耍花招”:读麦克法兰《一位剑桥教授看剑桥》

读麦克法兰教授的《启蒙之所  智识之源——一位剑桥教授看剑桥》

迄今没去过剑桥。然我对剑桥丝毫不感陌生。最早从徐志摩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中感受到剑桥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剑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因为“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脱胎的”。诗人于1920~1922年在国王学院逗留过。
而后便是金耀基先生的《剑桥与海德堡‍》,他于1975年8月1日携妻带子去剑桥访学。从他的文章中,我得知剑桥的Peterhouse成立于1284年。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此前8年的1276年元灭南宋,而就在1283年文天祥英勇就义。它比我们的京师大学堂整整早了614年。
它对人类的发展、世界的贡献,是任何一所大学也无法超越的。看看那些耀眼的群星吧——牛顿、达尔文、哈维、马尔萨斯、凯因斯、培根、罗素,还有史宾塞、拜伦、弥尔顿、伍尔华茨、丁尼生等。董桥在序中说作者是个“文化香客”。
如果说志摩的诗所带给我的是剑桥之朦胧与浪漫的话,则我得以通过金耀基先生这位香客的眼睛去仔细观察了剑桥一番。
再有便是陈之藩先生的《剑河倒影‍》。陈先生是以美国大学教授的身份,于1969年去剑桥访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的。所以说,他是一身而兼有文化香客与剑桥学子两个身份的。因此,他的观察角度,就又与金先生不太一样。
比如某周四晚上在餐厅吃了顿烛光晚餐,酒酣耳热之际,一名回娘家住些时日的诗人突然说:“没有见解的书,最好写在厕所的墙上,或是三一学院的黑板上。”
作者感到疑惑不解,厕所的墙壁与三一学院的黑板之间有何联系呢?于是旁边一人解释道:“剑桥的三一学院,今年盖了个厕所,一位校监料到一定有厕所文学家出现,他干脆把厕所的墙弄成黑板,并且把现成粉笔放在那里备用,厕所文学于是大批出笼。不过,很容易擦,每天擦一下也就是了。剑桥解决问题的办法,你看是否独创一格?”(《一夕与十年》)
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罗素是反 战的,因反战被剑桥三一学院开除。
比如莫尔在《伦理原理》中的主要论点是“你不能由‘不是伦理界的事实’中,来吸取伦理的教训”。对此作者这样阐释:“如果用中国的例子说:由于‘天行健’的物理事象的观察,永远不可能达到‘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结论。换句话说,研究天文物理化学,永远不能引起价值的观念与道德的标准。”(《罗素与伏尔泰》)
所有这些,是多么宝贵的创见啊。而“只要是创见,他们就觉得好得不得了”(《如梦的两年》)而陈之藩的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论文,就还是源于麦克法兰教授的提问。
而我今天终于得读麦克法兰教授的《启蒙之所智识之源——一位剑桥教授看剑桥》了。作者自牛津大学毕业后,在剑桥国王学院担任院士足足三十多年,较之上述三位,他对剑桥的了解与认识,无疑更为全面与深入。并且,国王学院桥头所立之刻有徐志摩诗句的汉白玉石块,便是由他促成的。
全书共分四部分,分别叙述剑桥之历史、文化、社会与思想。而我最感兴趣者,则是第四章《剑桥思想》中之“教育”“创造力”“发现”三章。于是便从此入手去读。读完这三章,就觉自己所读大学,与时下耳闻目睹之大学现状,如钱理群先生所批评之“精致的利己主义”等等,就与剑桥存在很大差距。
作者认为,“教育就应当是一种奋力吸收、重塑、传播思想的经历,决不能简化为正规刻板的书本学习;遑论不同的教师还有不同的经验和不同的方法”。他引用了雷蒙德﹒莱帕德的话:
“我们似乎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然而在整个学期疯狂学习的表象下,潜伏着一种已成为牛(津)桥(剑桥)体系力量之源的悖论:虽然我们将自己绷到了极限,但是我们仍有时间去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思想,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弱点——未必能全部发现,但至少足够保障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教育》)
还有一位一年级新生谢简—乔纳森﹒博克这样评论道:
‍“初入剑桥时,我抱有一套基本定型的价值观、信仰和信念。不仅对政治和宗教,而且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大部分范畴、对我居住的世界,我都已形成看法。孰料剑桥的教育竭尽所能,彻底摧毁和解构了我抵达之前的所有想法和思维方式。一切都遭到了质疑,一切都不再确定,最后我只好坐在舒适的寝室里自嘲:我多么无知,我的判断多么缺乏见识!
但是我非常高兴。我的整个认知行为,包括探寻这个世界的秩序,包括努力维持自己的定见,全都被新信息的洪流所淹没,使我比以前聪明了,却也少了几分高枕无忧……
对于我来说,这是我生命中最有趣的时光。每一个日子都将我的思想和知识提高了一大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间没有直截了当的答案。自称掌握了业已证明的可靠知识,到头来只会是一种过分的简化。世间也没有轻而易举的解决之道。生活,连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其实复杂得惊人。”(‍同前)
关于创造力,作者是这么认为的,“人类天生具有创造潜能,无一例外……他们会在好奇心、探究心和实验欲的驱动下,不懈地解决谜题,尝试新事物,探索周围的世界,发明改善生活的新方法。但是在大多数社会,人的创造力时常受到约束,国家、宗教、家庭通常会沆瀣一气,共同向个人施压,给他的创造力戴上枷锁”。
而剑桥就是负责解除这种枷锁的,“无论中小学如何窒息了创造力,如何禁锢了‘书蠹’和勤奋者,一旦进入剑桥,每一种创造潜能都会被激发出来”。
“无论一个人想做什么,都会受到尊重,因为剑桥有一个基本推定:你的尝试也许暂时显得荒诞,却可能导致某种有价值的原创……
剑桥鼓励我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我也鼓励我的学生……宁可试试看,宁可从错误中学习,也不要禁止他们涉足坎坷之路”“整个剑桥可视为一架专事创造的智力机器”(《创造力》)。
而让一个人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无疑需要条件的——“创造力的要素是充分的思想空间和社会空间。一个人或一群人要想挑战当前的主流模式,必须满怀自信,不惧权威,坚持长期而深入的探索……剑桥对错误、过失和枉费时间怀抱着高度宽容的态度。这种环境激励了创造性”(同前)。
反过来说,假如没有足够的思想空间和社会空间,一个人的创造力是无法被激发出来的。
作者这样总结道:
“一个人的剑桥生活主要就是对知识谜题的一次探问、一次侦缉、一次求索,犹如一位中世纪骑士孑行于午夜的荒林,未敢对线索怀抱太大的期望。对于这样一趟旅程,最可贵的当然是一次不期而遇。”(《‍发现》)
此外,作者认为,“英格兰人似乎深信,‘真理’和‘事实’是一种独立于观察者的客观存在”。故而爱因斯坦说“上帝从不耍花招”。“若无此种信念,谁会为虚无缥缈的‘科学’奉献巨大精力和全部生命”。
上帝虽然从不耍花招,可是人会耍花招,我们擅长此道之教授、院长还少么?
现在,你应该明白剑桥的夜空上,为何群星璀璨了吧?
我与剑桥之缘分,除了上述诸人之诗句与文章外,就还有一枚印有剑桥校徽之宝蓝色牛皮书签,那是志勇兄去岁赴剑桥访学归来后所赠,那上面沾着剑桥的灵气与智慧。今生不大可能成为剑桥的学生了,然我还是难免产生如知堂当年类似之感觉,在日本留学的他,视家乡为异乡,而将他乡作故乡;我怎么觉得自己与母校距离遥远,而与剑桥的距离相对为近,它简直就是我的一位故人嘛,想想真是奇怪。
二O二O年元月五日上午

郁土微信相关文章

————————

郁土:乾隆的皮鞭

郁土:王锡侯与约翰逊

看清代大思想家唐甄是如何贫而思、困而思、无所忌讳而思的

《天朝的崩溃》一书中之逻辑论证

再看鸦片战争:不打开国门又将如何?

一名日本人看中国

郁土:细节里的日本

你敢对自己的精神刮骨疗毒么?

“他捎带着把自己捅了一下”

人性是根曲木

拳击手哈耶克

柏拉图原来长这样?

爱比克泰德的哲学学校

“捉住我,不要让我逃走!”

常见思维谬误举隅:戏 子误国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