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从当归种植看中药材机械化

囚徒困境?从当归种植看中药材机械化

原创2021-08-23 12:28·优质农产品杂志

三国时期魏国为了策反蜀国大将姜维,就把他的母亲从天水郡劫持到洛阳,为了争取他“回归”和逼其就范,诱逼母亲给姜维写信,并在信封里附上一味叫当归的中药材,其意要姜维回归魏国;姜维接信后,明白其意,但他公私分明,反复思量,认为蜀国是汉室正统,而且诸葛亮对自己十分信任和器重,认为统一中原之时,便是母子团圆之日,到那时辞官归故里侍奉老母,就可以忠孝两全。

于是他给母亲回信附上一诗和另一味叫远志的中药述说志向:“良田百顷,不在一亩(母);但有远志,不在当归。”知子莫若母,姜母接到儿子的信后复信:“儿有远志,母无它求。”

中药材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以上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姜维传》,据说姜维死后,蜀人对他十分景仰,并在他屯军多年的剑阁建立一座姜维庙,又叫姜公祠,祠内有联云:

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热心,披开大胆;

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

中药材种类繁多,整体看中药材种植的机械化推广都很难,且有很多共性的问题,本文以当归为例 ,深入地剖析一下中药材农机与农艺融合共性和系统问题。

01面积小,难以实现规模化是推广机械化的最大难点

传统医学认为,当归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为血中之要药。因而,它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既可通经,又能活络,所以当归被喻为妇科圣药,同时当归又是常见的臣佐药,有“十方九归”之说。

近10年时间里,当归市场价格波动非常大,种植面积在48万~50万亩之间波动。当归的主产区是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四个省,分别称为“岷归”、“ 川归”“云归”等,其中甘肃省种植面积约占总种植面积的62%,是当归的最大产区。

生产工具助推生产力发展,用机器代替人工种植当归本属于历史的必然,但是目前当归的机械化水平还相当低。

笔者在走访甘肃岷县、武山县,以及四川汉源地区时发现当归种植只有翻耕地、铺膜、挖掘等个别环节能用上农机,其他环节如播种、剪苗、拔苔、扎把、移栽、炕干、揉搓、整形、剪尾等诸多的作业环节全部是手工作业,但这些作业环节并非用不上机器,也不是完全没有合适的机器。

笔者判断当前当归的机械化水平连10%都达不到,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笔者在跟踪观察过很多经济类作物、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作物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就是规模化水平太低。目前中药材种植机械化推广上遇到了一种类似“囚徒困境”的悖论。一方面是种植规模偏小,用户使用机器不太划算,所以买机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机械化水平太低,生产成本高,种植户无法扩大种植面积。

在岷县、武山县笔者见到当地当归种植仍是以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一个家庭种上三五亩,由于当归需3~5年换茬,如果家里没有15亩地,一茬连5亩都达不到,当地能见到三五百亩的当归种植专业合作社,但能达到千亩以上的几乎没有,这是因为当归亩均收益高,当地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再说了流转费用超过1000/亩,加上不断提高的人工费用和起伏不定的价格、3~5年的生长周期、没有科学技术指导等,导致了规模化种植比家庭零散种植的风险更大。

一家一户小的1~2亩,大的3~5亩的种植,请人用拖拉机翻翻地,或自己用微耕机松松土可以,但是要使用种子包衣机、移载机、清洗机、烘干机、整形机等大型高效率设备在经济性上就不划算了,事实上,在岷县、武山县笔者还看到了有牛和驴在翻地,更多的人工是六七十岁的白发老人,年轻人嫌干活累收入低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很多人家还把当归与玉米、土豆和白菜等作物套种,收获季节到了用锄头刨出来就行了。

当归

笔者认为当归种植的机械化的前提是规模化,目前一家一户三五亩一年收益五六千元,看似比种小麦玉米要强,但也只能是赚个油盐钱,对于脱贫致富帮助实在有限。

集中化、规模化才是正确的方向,只有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农户才能达到规模化的收益,挣了钱的农户才能实现科学种田和使用上高效率的机器,高效率机器加上全程机械化才能实现更大的规模。不止当归,麦冬、川芎、党参、三七、红花等中药材机器花水平都很低,也是面临着和当归一样的“囚徒困境”。

小农经济与机械化有天然的冲突,甚至是拒绝机械化的,这就相当于英国在17世纪发明了珍妮纺织机之后,生产效率极大的提高,很多纺织工人失业,于是工人发起了捣毁机器运动。想要解除这种困境,首先还是要在政策上推动规模化经营,否则小农经济下要实现机械化一是难度很大,二是经济上并不划算。

02道地药材要求特殊的生长环境且通常是山区

中药材讲究道地性,也就是原产地属性。比如东北长白山的野山参药性最好,人工种植在长白山的“林下参”也有一定的药性,但是移植到河南南阳就与白萝卜没有区别了,成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很形象地说明原产地的重要性。

当归也有非常强的原产地属性,并且对温度、湿度、土壤条件等有特殊的“嗜好”,离开了原产地,就是创造同样的气候条件,药性仍是达不能原产地的效果。当归是典型的低温长日照作物,宜高寒凉爽气候,最适宜种植的地区是海拔2400~3000米的高寒干旱山区,尤其是幼苗培育。

笔者在岷县拜访过一家当归种植户,这家人口多,种了7亩当归,每年4月份之后家里两弟兄要背上铺盖到山里住地窝子,一直要到9月份挖了幼苗入窖之后才能回到镇子里的家里,因为当归幼苗喜欢背阴山地生土地,且种苗储藏也要在背阴地的土窑或土窖里,气候高和湿润的地方种苗容易提前发芽或高温腐烂。

大家可能会发现,很多中药材都有原产地的属性,入药时要求道地,这就会人为地限制了其种植和生长的区域,而道地的中药材往往又集中种植在深山老林或丘陵山地,而在这些地区,不要说中药材,就是小麦、玉米、水稻主粮作物都难以实现机械化耕作呢,再加上中药材作物工序多,农艺复杂,所以要实现机械化种植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

03传统工艺与机械化“背道而驰”

道地的中药材不但要求有道地的原产地,而且还要求有传统的加工工艺和制作手法 。在北京同仁堂有一副楹联这样讲“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说的就是道地药材的道地制作工艺。

中药材非常注重卖相,为了卖相好,种植和加工环节往往会使用一些特殊的甚至是违禁的手法,比如枸杞、大枣、党参等在加工环节使用硫磺熏制,虽然这样做会保持表面新鲜有光泽,但是硫磺有毒也是众所周知的。当归的加工也有类似的情况。按道理讲,当归收获之后可以用烤箱、烘干房进行快速脱水和烘焙。但传统的加工手法是放在干燥通风处,使水分蒸发,待根条柔软后扎成1~2斤重的扁平把子,放在干燥通风的室内或特制的熏棚内,熏棚内架设木架,高1.5米左右,上面铺竹条或细长的树枝,将当归把子平放与立放相间铺在上面,厚30~50厘米,共3~4层,用作物秸秆、湿白杨、柳木等作燃料,用水喷湿生火燃烟,使当归上色,至表皮呈赤红色,再用煤火或柴火熏10天左右,接着翻棚,再用急火熏2天,再慢火熏干。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剪须、揉搓、整形、扎把、修整等,几乎全部靠人工来完成,整个加工过程和工艺流程都是靠千百年来一辈接一辈的手把手地教或口口相传,因为前人是这样干的,所以后人也认为自己也该遵循古法,认为这样才能制作出道地的药材。

笔者认为传统的加工流程和手法都值得商榷。如用植物秸秆和煤熏制的环节,肯定是要实现较好的卖相,但是对药效并没有任何好处,另外要长达10天的熏制时间,这期间药材会变质、烤焦、环境污染、腐败等,其中并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

种植户遵循传统的古法炮制,就得全部靠人工去完成,因为古代并没有机械,所以在炮制环节并没有考虑到机器和工艺的匹配,而要使用到机器,就要对传统的工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这又涉及传统的种植、加工观念,以及人们对药效的担忧等。

非常明显,道地中药材千年传统的古老炮制手法,与机械化背道而驰,在这方面,一定要大胆地改革,“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要遵循科学的原理,大胆地改革和创新,简化工艺和流程,在不损失药效的前提下用机器和设备来替代人力,主样才能让古老的中药材在新时代焕发出活力。

04专用机械缺口巨大

当归种植,有一些农艺目前是无法用机械替代的,比如幼苗整理与扎把,笔者一直在行业内强调一个观点,机器并非万能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中,有一些工序人工的效率和质量机器可能永远都替代不了,其中涉及传统古法炮制的环节农户也不放心用机器加工。但绝大部分生产环节和加工工序是完全能实现机械化的,当归以及其他的中药材种植,最需要用机器替代人工,也是劳动量最大的环节是移栽和收获。

中药材机械化移栽

笔者在麦冬的一篇文章里分析过由于农户种植时株距在5~8cm,目前的移载机能够实现最小的株距离是15cm,所以麦冬机械化移载用户很接近,但岷县、武山县、汉源市农民种植的行距20~30cm,株距25~35cm,很适合于机械化作业,但是目前国内并没有当归专用的移栽机,笔者看到岷县、彰县等地的现场演示会用的是宝鸡鼎铎、山东华龙的蔬菜移栽机。在收获环节也一样,当归属于根茎类植物,用的是挖掘式收获,实现当归收获的机械有振动式、链筛式等,有的机械还可以实现挖掘与收集一体化,但是目前仍是鲜有专门针对当归的收获机械。

一方面是机械化水平低,另一方面是没有专用的机器设备,究其原因还是种植分散、规模化程度低。这导致了生产企业积极性不高,很多企业会标榜自己是中药材收获专家,但其设备主要还是用在大田作物上,针对单一的中药材进行专项研发的很少,因此实现不了批量销售。

当归收获机械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来,中药材种植农机与农艺的融合非常有必要,但是机械化水平目前仍很低,且要提高机械化水平也很难,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规模化水平太低,笔者认为苹果的机械化生产可以为中药材提供有益的借鉴。

笔者深度参与过陕西关中地区的苹果种植全程机械化推广工作,目前咸阳、宝鸡等苹果主产区,凡是采用标准化模式、规模化种植的果园已经能实现从栽植、管理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了,机械化之后亩产量和收益都比传统果园要高,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目前全国都在学习陕西的模式推广苹果标准化种植。

所以当归以及中药材的种植,要走规模化和标准化之路,中药材可能达不到苹果的规模水平,但是完全可以实现适度规模种植,比如50~100亩,在这种规模化水平上,如果能实现标准化种植,就比较容易实现大多数环节的机械化,在这种规模化水平上大田作物、果园、蔬菜种植的各种机械就可以直接借用到中药材的种植上,一些个性化需求的机器,生产企业也会有积极性去搞研发生产。

作者:柳琪

END


优质农产品杂志:《优质农产品》杂志官方账号,聚焦品牌农业建设和优质农产品开发

欢迎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