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玉石圆润饱满,精巧的雕工,依其形刻其意,每一件玉雕都是独一无二的。“石之美者为玉”,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玉有着特殊的情愫:修身养性,有“君子比德于玉”。
弘扬正气,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坚定信念,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人以金求玉,玉凭缘寻人。
用玉石雕琢而成的玉器,质地温润光滑,光泽变幻莫测,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想象。而为了把坚硬的玉石加工成美观的器物,匠人们可谓是绞尽脑汁,研究出了多种雕刻技法。
清白玉通天灵芝如意 清 南京博物馆典藏
顾名思义,平雕是在玉石的平面上雕刻,而圆雕是玉雕师对于整件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雕刻,因此观赏者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其三维立体的造型与雕工。这种技法可以让观赏者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到玉雕作品的各个侧面,看起来比较真实,生动,如同一件实物。无论是平雕还是圆雕,在雕琢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会用到以下几种技法:阴线:在玉料表面刻出凹下去的线条,刻出的线就叫阴线(或称阴刻线)。这是玉雕中最简单的一种技法。阴线技法虽然简单,但也可以做出花样来。商周乃至更早时期玉器上的粗阴线,常采用“一面坡”(又称斜刀)的手法来处理。阴线的一侧保持与玉料表面垂直,另一侧则被加工成坡度较缓的斜坡。这种“一面坡”的阴线自带阴影效果,可以极大增强图案的立体感。还有一种用阴线组成阴影的办法,就是将许多又细又浅的短阴线密集排列在一起。这种方法用于玉雕的动物、人物上,还能很好地突出毛发的质感。阳线:阴线是凹下去的,阳线就是凸起来的。玉雕中最常见的阳线,大概要属阳文(朱文) 玉印上的印文了。浮雕:是雕刻的一种,根据玉石的各方面状况来雕刻出最完美的立体物象,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浮雕的工艺在玉雕中的运用很多,根据专业的分类浮雕又分为三种,即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每一种雕刻方法都有自己的特色,呈现出的效果也各有不同。顾名思义就是物象凸出玉块表面比较少,以线为主、以面为辅,线面结合,薄而有立体感,其深度不超过2毫米。介于薄浮雕与深浮雕之间,其层次起伏小,既保持了一种建筑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体量感和起伏感,深度一般不超过2~5毫米。部分,挖掉部分玉料来凸出物象的立体感,而挖掘的深浅度也决定了物象的立体效果。浅浮雕更接近于绘画形式,以行云流水般的县天平来形成立体、透视、抽象的错觉。物象凸出玉石背景多,有较强的高低起伏,层次关系,立体感较强,但其物象与背景相连,背部是没有做任何雕刻的平面结构。薄意:即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故名。是寿山石印章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由于引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画细致,影影焯焯,备受金石画画家欣赏和推崇。 薄意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它比浅浮雕还要“浅”,因雕刻层薄而且富有画意,故称“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它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正因如此,优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特别富有欣赏价值。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为单面雕,有的为双面雕。镂雕亦称镂空、透雕。指在木、石、象牙、玉、陶瓷体等可以用来雕刻的材料上透雕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一种技法。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已有透雕圆孔为饰。汉代到魏晋时期的各式陶瓷香熏都有透雕纹饰。清乾隆时烧成镂空转心、转颈及镂空套瓶等作品,使这类工艺的水平达到了顶峰。想象一下,一件高浮雕的玉器作品,纹饰部分的凸起不断增高不断增高,而纹饰周围的地子厚度不断下降不断下降……最后,地子消失了,只剩下纹饰和纹饰周围的虚无,浮雕作品就变成了透雕作品。透雕工艺出现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透雕的玉器。以后历代都有沿用。到了明代,更出现了“花上压花”的技法,可以在一块玉料上透雕出两层乃至三层图案,将透雕工艺发展到了极致。出廓部采用镂雕技法,双螭螭首相对,伏于璧上,中间以一尖状物相隔。螭圆眼、耷耳、独角,身以细阴线雕琢的圆圈纹及毛纹饰鳞毛,螭身造型卷曲繁复,线条灵活优美。链雕对玉石的要求也是很高的,玉石要质细性坚,纯而无格。在构思时,要先安排好链条的位置,尽量避免裂纹与砂格。在链雕的制作过程中,必须要先修光完成之后再进行脱环。活环链雕对工匠的技术水平要求极高,从设计到雕刻,每一个步骤都透出严谨和精准。在玉雕的过程中,碰到无瑕美玉固然好,但更多的情况是:玉料上有各种各样的瑕疵和杂色。除了把瑕疵、杂色挖去、打磨掉以外,一些心灵手巧的工匠会巧妙地利用玉料本身的各种颜色进行雕刻,形成令人拍案叫绝的艺术效果。这种技法就叫“俏色”。什么叫“利用玉料本身的各种颜色”呢?举个例子:一块白玉上面有一块红斑,工匠便把这块白玉雕成一个桃子,红斑刚好位于桃子尖上,和真的桃子十分相似。这就是巧妙地利用了玉料的颜色,制成了一件俏色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