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砒霜治愈癌症与白血病的中医成就
编写此文的目的,第一,是想让网友们迅速了解一件有关中医治病的新闻详情。
第二,是希望此事对大家能有所启发:为何仅仅用砒霜、以及轻粉、蟾酥这三味有毒之药,甚至只用一味药,却能治愈大病?从而能举一反三。
现在难以治愈的疑难病症不少,在待中医去解救。
事实证明,西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在这方面是远不及动则须全面辨证的中医的。实际上,用砒霜成功治愈白血病的医案,最早的发明人,就是黑龙江省的一位民间中医!
第三,当年“神医”胡万林,据报道,他好象也是用砒霜治癌症病人。此事被人批责为胡来乱搞。现在看来,事情好象胡万林的医治方法,还是有根据的。
2015年9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会颁发2015年度“求是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亭栋教授荣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张教授获奖的理由,就是他研究并成功的用砒霜治愈了白血病。
砒霜这一家喻户晓、谈之色变的剧毒物,却也是一味古老的中药,可疗伤治病。中西医发展史皆有记载,但历来对其使用慎之又慎,常用“以毒攻毒”来解释其治病机理。西方世界曾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承认和推广。
然而来自中国的科学家通过提取砒霜化学成分三氧化二砷并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治疗白血病,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道路上让世人了解到了中药的伟大,不得不承认这一新的突破。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张亭栋,无疑是这一发展道路上的一位奠基式的代表人物。
1971年,哈尔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药师韩太云,偶然发现了一个由中药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等配制而成的民间秘方。韩太云回医院后,向有关人员诉说了这个惊人的信息。
上个世纪70年代初,黑龙江省林甸县民主公社出现大批癌症患者,但据韩太云等说,那里有一名民间老中医使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再通过肌肉注射,奇迹般治愈了许多癌症病人,很多外地患者也都慕名前往。
老中医的偏方是真是假?
1971年3月,省卫生厅派出哈医大附一院的5人专家小组,包括一名中医、一名西医、一名中药师和一名西药师,前往调研。
当时,致力于研究血液病的张亭栋担任小组组长。
时年40岁的张亭栋,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科学习的是西医,后来转修中医,并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
在民主公社卫生院,专家小组看到,传说中的老中医所在农村的乡卫生院里,确实有二十多张床,但任何像样的检查设备都没有。
“他是根据什么诊断癌症呢?就是一些病人从外地转去的,有哈尔滨诊断的,有上海诊断的,有北京诊断的。”张亭栋回忆说,“我到那儿一看,他们都有诊断书,诊断的有肝癌、有宫颈癌、食道癌,这些病人都有。我问他们病情,他们都说有好转。”好转的表现就是,肝癌患者的肝不疼了,宫颈癌患者的分泌物减少,大肠癌患者的便血也减少了。
在公社卫生院住院的多位食道癌、子宫癌、胃癌患者纷纷向省城来的专家诉说病情。其中,一位曾被医院“判死刑”的食道癌老人述说,他自己的病好多了,不仅能喝水,一顿还能吃两个馒头。经检查,这位老人果然癌肿萎缩,食道不再堵塞。
是什么带来的奇迹?
原来,就是当地一位老中医有个秘方,他用中药砒霜、轻粉、蟾蜍等毒物配制验方,治疗淋巴结核。起初,这位老中医是用药捻子,后来被一位下乡巡回医疗的药师改为针剂,这位药师还在老中医的指点下,把药涂在自己母亲身上治好了她的皮肤癌。
这位在1971年下乡巡回医疗的药师,就是哈尔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药师韩太云。
砒霜果真能治癌?经询问,大肠癌患者不便血了,宫颈癌患者的分泌物减少了,肝癌患者不疼了……
有一个病人看到张亭栋他们,马上就坐起来了。“你不是赵教授吗?”病人认出了他们其中一人。赵教授感到意外:“你怎么认识我呢?”
病人就说:“我上你们哈医大治我这食道癌去了,你们说不能做手术了,因为癌症面积太大了,在胸腔里头没法做,我后来听说这个地方能治癌,就上这儿来了;我喝了这个药水,现在我已经能吃饭了。”
所谓的药水,由三味药组成,分别是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起初,老中医把它们做成药捻,塞到淋巴结核所形成的瘘管中,以治疗淋巴结核。随后,发现该药方同样可以治疗癌症。
经病人一提醒,赵教授想起来了,确实有那么一个病人,当时别说吃饭,连喝水都困难。他问病人现在情况怎么样了,病人说现在不但能喝水,而且一顿饭能吃两个馒头。赵教授表示,别的病人我不相信,这个病人我相信,因为当时我给他诊断的,肯定是有这个癌症。
于是,张亭栋他们将病人转至县医院进行X光透视,发现食道的缝隙扩大了,食物就能过去了。虽然没有完全治愈,但是病人的生理状态有好转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体重也增加了。
张亭栋等人认为,既然这样,就说明老中医的药确实有效,于是他们决定留下来认真研究一番。由于研究是从1971年3月开始的,他们也就把药命名为“713”。
专家组确认了“713”的疗效,于是,这个偏方被带回了哈医大附一院,并向省卫生厅做了汇报,认为临床上对有的肿瘤病例的确有效。第二年,黑龙江省卫生厅即在全省开始推广这个花钱不多、能治癌症的方子,一度曾吸引众多的患者前往求治。
可是,毕竟砒霜、轻粉、蟾酥均为毒性较大的药物,患者往往不能耐受,很多医生也望而却步,后来慢慢地就被弃用。
但是,似乎将要夭折的“713”因为遇上了张亭栋才没有消失。张亭栋把这个方子带回医院,带领哈尔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的同事开始了长期艰苦的研究。
为了弄明白其中的原委,张亭栋开始其一生唯一的追求。
从1972年开始,张亭栋将研究方向锁定在白血病研究,而不是无选择地去研究其他疾病。与此同时,开始检测“癌灵”的组分。张亭栋与韩太云继续合作研究此项工作。他们首先从分析砒霜、轻粉、蟾酥的毒副作用入手,对这三种中药分别在临床上进行了对照,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长时间的临床观察,来确定治疗用量,并对砒霜、轻粉、蟾酥三味药进行筛选。
1973年,张亭栋、韩太云用“癌灵注射液”(称“癌灵1号)治疗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这时的张亭栋主要用了砒霜的化学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低汞)”。经过治疗发现,6例病人症状都有改善,其中一例为慢性白血病发生急性变的患者也有效。
动物实验成功后,张亭栋就开始在人体上进行试验,在使用中发生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副作用,虽然血相有所好转,但有人出现了蛋白尿、头疼、高血压等症状。
“开始用的量少只有4毫克,当后来用到6毫克的时候临床就表现出好的迹象,这样我们就有信心了。而且副作用很小,所谓的头疼、蛋白尿就没有了。”张亭栋说。
在以后的诸多试验中,张亭栋发现,轻粉的化学成分中含有汞,汞可以影响肾功出现蛋白尿,蟾酥具有升高血压和强心作用,注射后病人会产生难耐的头痛,因而把蟾酥和轻粉都去掉了。虽然只剩单味药砒霜,但疗效却不降低,这个时候的张亭栋似乎已经意识到了砒霜在起主要作用。而砒霜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于是就直接使用三氧化二砷,结果效果很好。
最后确定砒霜是控制白血病的有效成分,遂用纯三氧化二砷精制而成今天的砷制剂。
尽管最后实验研究发现,轻粉和蟾酥都有副作用,但是,1973年的发现,是张亭栋及其团队发现“癌灵1号”的开创性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了《黑龙江医药》杂志上,这是“癌灵1号”的开创性论文。
在1973年的文章中,张亭栋就提到对急性白血病也有涉足。随后,张亭栋通过对不同类型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发现,“癌灵1号”对多种白血病有效,对急性白血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
直到1979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再次清晰地奠定了人类今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也就是M3型白血病,为随后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夯实了基础。
随后进入80年代以后,张亭栋等人将主攻方向锁定在了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上,并且发现对M3型白血病效果尤为显著。
但是,进入80、90年代,这一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并没有意识到或关注过张亭栋的这些研究成果,国际上更是知之甚少。
直到1996年,国际医疗界才对用砒霜治愈白血病的事实的所认知。当年,张亭栋和时为上海血液病研究所所长的陈竺(后曾任卫生部部长)一起去美国参加血液病年会,陈竺第一次向外界介绍张亭栋说,“请大家记住,在砷剂(即砒霜)治疗白血病的道路上,请不要忘记这位同样来自中国的中医专家,正是他的发现,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世界著名杂志《科学》,当时随即也发表了题为“古老的中医学又放出新的光彩”一文,报道了这个情况。
9年后,2015年9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会则以向张亭栋教授颁发“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的方式,再次确认了中医用砒霜愈白血病的中医成就。
遗憾的是,最初发明这个方法的黑龙江省的民间中医,他的大名没有被人们提及。
这是不公平的现实。
令人欣慰的是,用砒霜治癌症的方法,终于不再被视为“神医”的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