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这起案子之后,我内心燃起了辩论的小火花……
钟情辩论,源于我七年的检察官经历。
十一年前,走出象牙塔的我怀揣着一腔热情,如愿成为一名国家公诉人,第一次出庭前的忐忑不安至今还历历在目。首次独立出庭,一向柔弱内敛的我开始直面法庭上的针锋相对。
那是一个试图当庭翻供的强奸案件,被告人明明知道被害人不满14周岁,庭上却辩解女孩从未告知过其真实年龄。面对被告人的翻供,我临时调整了公诉策略,在法庭调查阶段进行了详细的讯问。比如是否知道女孩的年级、身高、着装、发育情况,还讯问了被告人为什么之前会做有罪供述,有无刑讯逼供的行为等。
在我的连续发问中,被告人的回答漏洞百出,我也逐渐击破了被告人想要逃避法律制裁的侥幸心理。经历了这起案子之后,我内心也燃起了喜欢辩论的小火花。
2012年,我报名参加了连云港市检察机关公诉人辩论赛,带着试一试的心态走向了赛场。因为这是一场公诉人之间的内部比赛,赛程的设计并不复杂,只要在一轮中获胜便可进入下次对决,不过比赛的节奏还是比较快的,要想不被淘汰,还是需要在辩论技巧中花些心思的。就这样反复几轮下来,我顺利闯过了一关又一关,还获得了全场最佳辩手,这份殊荣,极大增强了我对辩论的自信心。
2013年,我被选派作为公诉人代表队的一员,参加连云港市公诉人与辩护人论辩赛。这次的对手,不再是“自己人”,而是公诉人在法庭上真正的对手——辩护人。
为了打好比赛,在繁忙的工作之外,我需要挤出时间研究辩题案例,和团队成员进行战术上的交流和碰撞,就连平时每一次的演练过程,我都把它看成是一次实战比赛,对演讲内容不断进行打磨。因为这次比赛,不仅是为了个人而战,更肩负着“公诉人代表队”的集体荣誉。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比赛现场座无虚席,控辩双方你来我往,自由辩论畅快淋漓,观众席也多次响起掌声。我方一辩男公诉人沉稳开场,为我们占得先机,二辩的伶牙俐齿完美地再现了女公诉人在法庭上的风采,我也在最后做了一个柔中带刚的总结陈词。经过一场激烈的交锋,我们最终获得团体第一名,我也再次夺得最佳辩手。
这几场辩论活动下来,我感觉到自己的能力边界在不断逐渐拓宽,临场的随机应变能力也有所增强。可以说每一次的辩论经历,都在助力我迅速成长。
2015年,为了与家人团聚,我辞去公职举家迁至苏州,陪伴我走过最美青春年华的检徽和那身“检察蓝”,还有“十佳公诉人”等荣誉,都被我细细珍藏起来。很长一段时间,对案件案情的精细研判,在法庭激变时的灵光闪现等记忆片段,时不时还会飘进梦里。
时隔三年之后,当指尖再次触碰到最熟悉的刑事案卷,翻阅着自带油墨香的笔录,那一瞬间,我又重新回归到自己喜欢辩论工作中。不过这一次,我有了律师这一新的身份,也开始慢慢适应从控方到辩方的角色转变。
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候远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强大。比如当我佩戴检徽,端坐于公诉席前指控犯罪、守护正义时,能够深刻感受到自己作为公诉人所要肩负的使命,而当我作为辩护律师为我的当事人查明案件事实,在法庭上进行唇枪舌战时,除了精准适用法律专业知识之外,我的辩论能力,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彼时控诉,今日辩护,身份虽不同,唯追求公平正义、让被告人罚当其罪的初心不曾改变。法庭辩论,是最直观感受公正的方式,我觉得在天平的两端,公诉与辩护缺一不可。
离开检察院之后,一直没有机会再参加辩论比赛。当我看到北京周泰律师事务所发布的一封“英雄帖”,向全国刑辩律师发出辩论赛的邀请时,内心沉寂多年的辩论热情,瞬间被重新点燃。已经很久没有经历一场正式的辩论对决,能不能重拾当年表现,我的心里其实是没有底的。即使是这样,我还是想要背水一战。
从初赛视频的精心录制,到决赛辩题的无数次探讨,以及12个不同版本的一辩稿的准备,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次比赛也是我第一次走进北京,接受全国刑辩界资深前辈们的专业考验。为了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比赛中,我抛开一切事务集中进行辩论赛的研讨与磨合,在没有陪练的情况下,我自己组织队员进行相互陪练。
经过专家评审和网络投票的切磋之后,我们小组以南方赛区第二名的成绩,顺利晋级决赛。
11月7日,最后一场交锋正式开启。我们的辩论题目是:程序法与实体法哪个更重要?作为反方一辩,我在开篇立论程序法更重要之后,还要接受正方二辩和三辩的炮轰与质询,只可回答、不可反问,对心理、临场能力都是巨大的挑战。最后专家提问环节,我又被门金玲老师点名作为反方代表回答问题:“假如辛普森真的是杀人凶手,对他无罪的判决你认为公平吗?”
针对老师设“坑”的难题,我努力让自己从激变中恢复平静,先表明立场“我认为公平”,随后进一步阐释,坚守程序或许会放任某些真凶,但却保护了社会更高的价值,即公众对安定的需求,坚守了我方程序法相较实体法更加重要的立场。看到老师们满意的笑容,我和队友长舒了一口气。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时隔多年再次站到辩论的舞台上,我收获了本次比赛全国总冠军和最佳领队两个奖项。当结果一公布的时候,过去参加辩论赛的那些画面突然在我的脑海中一幕幕闪现,虽然辩论的内容不同,所在的场合也不一样,但是喜欢辩论的那种熟悉感回来了,我突然发现,它已经成为刻在我身上的一种印记了。
无论是在公诉岗位,还是在辩护角色,对辩论的热爱,对法庭的眷恋,对目标一往无前的决心和勇气,我都怀着一样赤诚的心。
编辑丨肖玲燕 设计丨刘岩
文丨王丽淋 江苏天贤律师事务所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