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 (五) 外避虚邪,内修恬惔

小编:    昨天主要讲了《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里的四句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因此小标题取之为外避虚邪,内修恬惔。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5

外避虚邪,内修恬惔

1

讲解:陈远国

上次探讨了今时之人不遵循上古圣人教化,恣意任性,年半百而衰。下面看一下怎样遵循圣人教化,可以做到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圣职教化”,上古圣人教化百姓,下即百姓,下是相对于圣人而言的。圣人是“知道”的,百姓是不“知道”的,故相对于圣人而言为下。并没有贬低的意思。

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圣人苦口婆心,一再告诫虚邪、贼风,要及时避开,不要为虚邪、贼风所伤。那么什么是虚邪,什么是贼风呢?

先看虚邪。

《灵枢·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

《黄帝内经》对于虚邪有特指,是指八正之虚邪气。

具体怎样理解八正之虚邪气?

《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

南方大弱风、西南方谋风、西方刚风、西北方折风、北方大刚风、东北方凶风、东方婴兀风、东南方弱风,是为八方正位之风。若是风依时节来,则为正风,若从对冲之方向来,则为虚风。比如,春天东风来,是正风,若是春天西风来,则称为虚风。即东风虚,而西风乘虚而入,故春天之西风称为虚风。如是正风,合乎时节,合乎一年四季生长化收藏之理,故为正风,能长养万物,也能充布人体,对人体气也有补充作用;如若正风虚,则对冲之风来,因正风虚,人体气随天气而变,人体气也易虚,则容易被对冲之风所侵袭,人就容易生病。如《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所述:

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也。

所以《内经》中把因正风虚随之而来的对冲之风称为虚邪。

所以《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也说到:

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曰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圣人教诲要避虚邪,当四时八节不正之风到来,要及时避开,否则人容易生病。由于不明天地四时阴阳之理,有人甚至会主动尝一尝虚邪的味道。

以前有人给我讲过一个实例。就是无锡这边,有个老干部团体,为了期望这些老干部活得久一些,身体好一些,管理人员想了个办法,每年冬天,把这些老干部送到海南岛去过冬。结果过了两三年,这个老干部团体人数骤减,多数“魂归故里,神游他方”了。而管理人员始终很奇怪,怎么会这样。

这即是冬季北风为正气,但却移居到海南,主动趋向南方,也即是主动承受南风虚邪。自然为虚邪所伤,由于又是老年人,自然邪入而无形,命难久保了。

再看贼风。

虚邪是八风之冲后所来之风,因其来逆时令正常之风,大家都容易觉察,而贼风,则是指人不容易觉察之风,如同偷摸之贼,最喜暗箭伤人。所以人往往得中贼风而不自知。

人立于大风之中,全身紧张,全力对抗大风,还不容易中风而生病,若是仅仅一罅隙之风吹中人身,人体往往不知抵抗,常被其偷袭成功,所以贼风往往更容易伤人。

如夏天之穿堂风,虽凉爽而实不良善,吹多容易颈背僵硬;如行走途中,突然被一股冷风一吹,激灵灵打个冷战,开始头痛了、口歪眼斜了;如房间门缝里、窗户缝隙里丝丝吹入的风,睡觉时吹到了脖子,贼风偷袭成功,第二天落枕了;再如冬日沿着墙壁透出的丝丝冷气,冷不丁侵入腿膝,则会膝盖痛、脚踝痛;也有人为之贼风,比如开着空调冷风,对着吹,直接请贼来伤,也就埋下了颈椎病、头痛,肩膀僵硬的隐患。

也还有更让人防不胜防的贼风,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是宇宙空间中“离经叛道”之气,偶然间无可预知的一股邪气会突然侵犯人体特定部位,会造成很大一群人同样特定部位僵硬疼痛,中之者皆莫名其妙,想想自己啥都没做,怎么就中招了呢。

贼风虽然踪迹隐秘,只要认得贼风真面目,“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多数应可避开的了。

圣人教化“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告诉人们怎么才能做到不生病的同时,也揭示了疾病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外感,一是内生。外感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在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则无病;外感之虚邪贼风,不知躲避,内在“以欲竭其精,以耗散气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则病生。

下面就看一下,内在如何修养,才会疾病不生。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先简要解释下文字:若人内心能做到恬惔虚无,则人体的真气会按照人体固有的规律运行,精和神都会内守而不散逸,病怎么会产生?不过“病安从来”不仅对应“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也对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是外避虚邪贼风,内修恬惔虚无共同产生的结果。

先解释下“真气从之”。真气是指人体天元之真气,人体天元之真气虽然支撑我们身体的正常运作,但真气的潜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可说一直都是潜伏蛰藏着的,如若我们身体的真气的潜能发挥出来,充分运行全身,有病可自愈,无病可延年,甚至驻颜不老(指老得很慢)。修炼者常说打通任督二脉,靠的就是这个人体的真元之气的潜能。这个真气,我们人人都有,但大都随着我们人的生命消陨而消散掉了,很少有人能够运用真元之气的潜能。那么,为什么我们人体的真气这股潜能伏藏而不能自然发动呢?那是由于我们人的思虑繁杂。上次介绍过,我们人的思虑过度繁杂,最易耗损我们的精气神,真气平时耗散过度,不能凝聚,则真气之潜能不能激发,再者,思虑过度繁杂,念动即气动(此气非真气,身体后天之气),思虑过度,后天之气也会杂乱,也会扰乱真元之气的运行。所以平常我们的真元之气虽然也有在运行,但由于这两个因素(耗损和扰乱)的影响,我们经脉中运行的真气的质和量的层级都较低。但是仍是运行的。比如任督二脉都有运行真气,常听说打通任督二脉,实际上我们的任督二脉都是通的,如果不通,我们就要大病甚至死亡了,但是我们的任督二脉所通的真气的质量层级低,能维持我们正常的生命,却还达不到高能态的真气通畅,所谓打通,即是高能态的真气通行任督二脉,继而通行全身经脉,从而却病延年,甚至使人的身体得以质的飞跃,提升了生命层次。所谓“真气从之”,是指真气顺从自然之规律,以较高能态通行人体经脉。

那么,如何做到让人体真元之气以高能态且无扰乱顺从自然规律而通行人体经脉呢?一是减少精气神之消耗,二是熄灭杂乱的思虑,除掉真气运行的阻碍。如何做到这两点?《内经》中给出的方法很直接,即是心处“虚无”之境,也正如《周易·系辞上》所讲“洗心退藏于密”,形象化的比喻,洗去心中尘垢,将心退藏到秘密处。浮思幻想即为心中尘垢,去掉思虑营营,心波不兴,心即退藏入密。入密,入到哪里去,入到“虚无”中去。“虚无”之境正是心极为清净之境。心波动荡则翻云覆雨,精气神即会耗散,心波不兴则云清水止,精气神都收摄归元,自然真气逐渐凝聚,顺从自然之规律而通行人体经脉,精和神都内守而不外散,久而久之,精气神三花聚顶,生命自然起大变化。也正如理学家所说:“人欲净尽,天理流行”。

这也正是《道德经》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本自“虚无”中出,由虚无而一气流行,由一气而阴阳,由阴阳而五行,由五行而万物纷呈,若要真气自然流行,若要精神内聚,抟而不散,则要法于“虚无”,即是“人欲净尽”,万物自然循行,生命自然转化,即是“天理流行”。

“虚无”之境,无一相,含万象,吞吐万象。“虚无”之境,化生万物,也为万物最终归处。

此心“虚无”是否即是心不动,如死水一潭?圣人教诲“恬惔”虚无。此“虚无”之境,并非心如死水,而是“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此心既澄如明镜,而又活泼泼、淡淡然。

故“恬惔虚无”,真气自然从之,精神自然内守而不耗散,生命都可转化,疾病从何而生呢?

这即是中医高层次运用——摄生以转化生命,提高生命层次。

上次有同学谈到经典背诵总难记得住,《内经》中提供的方法即是“恬惔虚无”,心处“恬惔虚无”,明照万物,经典一照即知,过目成诵,此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但这一点,我们都难以做得到,那么退而求其次,心中杂念少几分,心清净几分,静定几分,记忆力就增长几分,智慧就开发几分。

兹录诸葛先生《诫子书》以证清净静定对于学养的重要: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此心清净,一般都难以做到。背书的时候还想着今年的规划还没做好,老板要的计划书还没完成,家里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怎么办,同事托我做的啥事还没做等等等等。几乎做任何事的时候心中都杂念纷呈,不是处在焦虑的状态,就是处在幻想的状态,又或者百无聊赖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的状态。若是心境处于这些状态,背书是极难的。高明一点,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对其它的任何事情的思绪都放下,关注点只有目前这一件事。如若背书,心念只在背书这件事上,别的任何事情都“浑然忘却”,不萦于心,背诵自然容易。这比心念清净已经落了一个层次了。心念清净,可以同时缘在多件事上,且对于每件事都清清楚楚,心念只缘在一点上,只对所缘的这一点清楚明了。虽已落了一个层次,仍是较为高明的。

再落一个层次,就是背书时集中精神,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使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这样背书也会快一些。这比心念缘于一点又落了一个层次,心念缘于一点是其它杂念来不来纷扰,根本就不管,自然而然地缘于一点,轻松而自然,集中精神使心念集中在一点,是要努力收摄精神,排除其它杂念的干扰,这已是“用力”地摒除其它杂念,还是需要“用力”,没有心念自然缘于一点而轻松自然。

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那只有不断地读,读无数遍,去熏习,熏成习惯。

“虚无”之境,森罗万象均依之而生,心境“虚无”,也无清净也无不清净,自然通彻万象,一心可万用,可无数用;心念清净,波止云清,心如明镜,自然映照万物而无余,一心可多用,但这时还有一个清净存在;心念缘一,不顾其余,对于着意之境自能了达记忆,但此时心只能缘此一境,对于多境则难以同时了知清楚,此时只能一心一用;若是集中精神,排除杂念,仍会常常走神,对于一境都难立即了知,都需耗费精神才能了知清楚。

若要学习、背诵,轻松而不耗神,没有特别的秘诀,唯一静字。以中医医理才讲,静为阴,动为阳。动为阳主耗散,静为阴主收摄。故思虑多为阳为动,则精气神惮散而不藏;心清净为静为阴,精气神自然收摄而不耗。但静极之中有大动,有大功用。

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背书的难易取决于心清净的程度。任何背书的技巧方法都需建立在心清净的基础上。没有心清净的基础,有技巧和方法仍是事倍功半。

当然,没有办法让自己心清净,那就需要有毅力,那就熏吧。天天熏,自然也能熏的利了,熏久了自然逐渐也清净了几分。

对于经典记忆背诵,还有一点比较关键。中国古文,多是文气流畅,有自然的韵律。好的文章,本自天成,不假雕琢,文气起伏跌宕,自然流畅,所以常常读之,人体气脉也会随应而动,所以读诵经典不仅可启智发慧,且可舒气强身。所以经典记诵时,体会经典文气流行,记忆背诵就更容易些。所以从小多背古诗词,既可陶情冶性,又可体察诗词之韵律,对于研习经典助益良多。

特别注明:以上解说仅为理上解说,高明境界我自己并没有证入。明其理才有路可循。理上之解说,权当作个参考吧。

小编:    昨天的讨论还是比较热烈的,小编已经尽量复原讨论现场了。以下分别是大家对虚邪贼风和恬惔虚无这两大主题进行的讨论。

善济中医

旨在传承、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中的中医,旨在能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中医,让中医为大家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