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自己的病,到成为中医名医(图)

“每一次诊断都是知识的学习与升华,每一张处方都是整体知识的调动和积累,都是对患者各系统状况的整体思索。”中医师周礼伯说,详细收集患者的患病信息,通过“整体辨证和圆通平衡”为患者看病,不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013年华西都市报首届“榜样中国·我心目中的名医”大型公益评选活动,仁寿县中医师周礼伯被评为“十大人气名医”。在之后的两年里,他凭借自己三十余载行医积累,医好了数十例久病未愈的难症患者,成为百姓心中的“靠谱”医生。今年夏天,在第三届“榜样中国·我心目中的名医”大型公益评选活动中,周礼伯获得众多患者和省级专家的好评,最终被推举为“中医科十大名医”。
自学中医治己病走上专攻难症路
1975年,周礼伯考上重庆师范大学,专业是英语。大学期间,他患上了慢性肠炎,而后变成每天早上醒来即泄,严重时,一起床就连跑二十多趟厕所。当时,1.60米身高的他只有90斤重。
大学毕业后,周礼伯当上了英语老师,顽疾仍每日相随。1984年,他开始自己钻研中西医起源,自学几个月后,背下了200多首方剂。他发现,相对于头痛医头,中医讲究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调理,他开始学着给自己开药方。他分析自己患病的5个方面:黎明泄泻是主病、久病及肾当治肾、久泄肠薄当厚肠止泻、久病肝郁情忧当舒肝、醒来即泻当脱敏——五方面整体同治,服下几剂药后,他“感觉好多了”,12剂中药后,多年泄泻基本治愈。
“我也能给自己开药方了。”周礼伯不知有多高兴,他相信中医能治病、治好病,并且明白了中医看病要把人当做“一个整体”来治病的道理,从而走上了研究圆通平衡、整体治病之道,走上了攻克难症之路。
1988年,周礼伯如愿通过中医师资格证考试。他向仁寿一中递交辞呈,弃文从医。没想到,这成为了他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
自编口诀熟背记融会贯通明深义周礼伯拿出当初自学中医时的读书笔记,几十本已经泛黄的小本,字迹依然清晰,而角边已被翻得卷起。
十多门基础医学书籍,都按照目录顺序记下,其中不乏自己的总结和思考。他把这些“精粹”重新编成口诀来记忆,用他自己的话讲,这叫“知识过手”。
“中医师熟练而不混淆地背记中医各科知识,这是中医师的牢固根基。”他说,充分理解典籍中重要知识的表层显义和深层密义,融会贯通、整体平衡,这是中医师的核心芯片;灵活变通,切合病机的医技是中医师获得卓越疗效的保证。
现在,这些“过手”后的重点知识,被他编著成15本书册,成了中医学大学生的枕边工具书。
多年教书经验和自学经历,让周礼伯懂得如何读书。“书要从厚读薄,尤其是目录最不能放过。”他说,选好教材很重要,不管是什么书,都要动笔、动脑,看着目录就能回忆起书里精华,复述出来。
“学医要扎扎实实地为临床诊病、治病而学,自然也就不怕考试,考执照、考职称也就会变得轻松起来。”面对现在学中医的大学生和在职中医师的“考”需求,周礼伯说,精确地熟记中药和方剂功效,熟练得来能达到灵活记忆程度,那么在临床和考场上,遇到问题就能马上联系到相关知识内容,从而迅速将主述症状和望闻问切实诊所得的资料与辨证分型、理法方药等准确、自然地联系起来,这就达到了“灵记”的程度,才能说有基础成为一名好医生。
亚健康状态难确诊望闻问切能判断
经过多年临床经验,周礼伯总结出一些疾病的先兆症状,在他看来,这就是未发展成疾病的病,或者叫“亚健康状态”。
他曾遇到许多病人称感觉自己“身体发软”,走路“不自主倒退”,或者长期感到易疲倦、易感冒、易怒,“其实这些都是亚健康状态的表现”。这些病难查出病因,等一段时间后,病或发作便失去治疗机会。“中医是可以了解病人的这种亚健康状态的”,周礼伯说,许多人“只治不防”的观念是不对的,一旦疾病缠身,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就会越治越失望。
三十多年的临床经验,让他明白了病是可以预防的。而中药是一种预防疾病的良方。“通过察言观色、望闻问切,可以看出对方无精打采的模样,了解他的身体状况,从而对症下药。”
在周礼伯的诊所案板上,贴着一张中风瘫痪的108个先兆。从头到脚,有哪些症状或是中风瘫痪先兆,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我给病患看病,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诊治。会观察对方是否有亚健康状态,是否有某一其他病的先兆,一旦发现,会提醒病患,注意预防。”
多系统萎缩被治愈安徽患者跨省荐医
前几年,周礼伯通过上网,远程给安徽马鞍山市十七冶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储佺兵治好视神经萎缩。在储佺兵的推荐下,安徽一名被确诊为多系统萎缩的病人老唐,找到了周礼伯。“我当时走不稳路,尿失禁,嗓子嘶哑、气短、吃东西哽咽……”回忆起当时,老唐激动起来,抱着试试的心态,他服了周礼伯几个疗程的药剂,“没想到行走不稳、尿频尿急等症状,都缓解了很多。”今年名医评选活动,正是老唐向主办方推荐了他。
还有一位王姓患者也让周礼伯印象深刻。多年前,王先生被诊断出反流性食道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多种病症,四处寻医最终他找到周礼伯。周礼伯诊断后,认为这是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多个系统失调,需要整体用药。“这样的多系统疾病,正是中医医治的长处。”几个月之后,王先生的病逐渐痊愈,至今仍与周礼伯保持联系。
在多次治愈难症患者后,周礼伯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我的专业是用中医医治疑难杂症。”一走进周礼伯的诊所大门,关于疑难杂症的处方,堆了一箱子。墙上贴着能够医治的病类和所需大致时间。他说,有时看到患者被病痛折磨的样子,就想起自己年轻时那场“怪病”,“我用自己的本领医好自己,也想医好别人。”
收集病历数十年练就成为“活病谱”
中午12点,还不断有患者前来看诊。周礼伯的徒弟小周、小冷坐在旁边,把每一张师傅开好的方子誊抄一遍,放进抽屉。“师父习惯把方子留底,方便病人查询,和他下班后做总结。”小冷说,周礼伯收集病人病例已成习惯,行医30多年,病历本按月装订,已收集上百本。
“一是看中药治病的效果如何,二是在病情复发时有根可溯,三是我就想让更多人知道,咱们中医是能医好病的,这些病历就是证明。”周礼伯严肃起来,说起自己想要较真的道理,“有人说中医太玄乎,我要说,中医其实要求更精准。”他认为,中医在用药、辨症、开方、对患者身体的评估,以及愈后效果,都要求精确和心中有数,“这都是有理可循的。”
他从柜子里翻出收集多年的病人病历,“一个好中医一定是本‘活病谱。对“活病谱”,周礼伯的理解是,疾病的种类及其病类知识,记得越多、越仔细、越精确、越熟悉,诊治疾病就更有把握,在头脑中思考的范围就更广。比如,中医师收集临床资料再加以综合分析后,很快能把握准患者的病症,就能很快联想到一个方或多个方的综合治疗方案,恰到好处对症、对证下药,给出适合且能执行的医嘱和疾病的预后,这就是中医师和现代医生应该刻苦达到的。
生活简单朴素爱人“嫌”他不会用遥控器
在爱人石女士眼中,周礼伯是个生活简单、朴素的人。
“不穿花衣服,不用计算器,两双鞋在雨天和晴天换着穿,不多买一双。”她向记者“抱怨”,周礼伯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衣食住行一点也不讲究,甚至有时衣服都反着穿。“他就是个书呆子,整天就研究他的中医。”石女士笑着摇摇头,连电视机和机顶盒的遥控器要怎么用,都要问她。
徒弟小冷说,虽然师傅在生活上大而化之,但是在中医上,“简直是认真到夸张。”背书不能错、开方写字不能错、编辑病历本不能错,“要是开方子写错一个字,甚至字写得潦草了,他都会质问我,狠狠地批评我。”小冷说,他下班回家后都要总结当天的病历,把临床经验补充到他的书中,有时直到凌晨一两点才睡。
“但是我就看上了他的毅力和执着。”石女士说,周礼伯一旦决心要做一件事,就会踏踏实实地研究、准备,全力以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