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最穷县,诞生4600个富豪,秘诀是什么?
黄埔商业评论 昨天
13万人的小县城,出了4600多个百万富翁,20多个亿万富翁。最最最关键的是,没种过一粒麦子的资溪县,却成了“中国面包之乡”。鲍师傅、泸溪河、詹记,这些被资本追着跑的烘焙界“网红”,都来自这个地方——江西资溪县。在资溪街头, 熟人见面打招呼最多的一句话不是“吃饭了没”, 而是“最近又到哪儿做面包了?”资溪县在江西东部的山区,全县总人口13万人,常住人口不到10万人,过去30年却向全国输出了超过5万面包从业者。就面包这个小生意,资溪人做出了200多亿的产值,当地居民人均收入的60%,都跟面包有关。1984年,资溪小伙张协旺入伍,成为福建漳州消防中队的一名给养员。作为部队给养员的张协旺,经常去附近面包店采购面包,很快他就发现,诶~面包店这生意不错,投资小,利润高,手艺好一个月能赚好几万。八十年代诶,万元户都很少见,据专家测算,当时1万元的购买力,等于现在的255万元,那岂不是靠做面包就月入百万?建议大家把羡慕打在公屏上。在面包还被视作奢侈品的八十年代,资溪 “面包大军”的种子就这样开始萌芽了。退伍之前部队号召战士参加“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班,张协旺主动选了学做面包。1987年,退伍的张协旺带着习得的面包技术回到家乡,与同是资溪人的战友洪涛合伙做面包生意。做面包一年就升级万元户的消息迅速在十里八乡炸开,大家伙儿都上赶着来学做面包。张协旺也不藏着掖着,想学的尽管来,学会了想单干的放心走,除了教技术,店铺选址怎么选?设备怎么买?最后,启动资金不够的老乡,甚至借钱给他们开店。资溪人团结、互助和诚信的特质,在面包队伍扩张的初期就展现出来。张协旺说:“人不能光顾自己,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多数人富了才是真正的富。作为退伍军人,带领乡亲们致富是义务,也是责任。”如今他已经从单一的面包加工发展到食品原材料供应,开了两家公司,资产过亿。张协旺亲手带出300多个徒弟,再通过“亲帮亲,邻帮邻”“一姓带一村,一村带一镇, 一镇带一县”,资溪县的面包业也像面包一样,走出去,不断发酵、膨胀。在资溪面包人发展的过程里,传帮带的特点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上面说的技术传授。再比如资金筹集,打开张协旺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的记着老乡们赊欠的设备款、借款等,加起来有两百多万。在资溪帮里,钱从来都不是问题!几十万也就是几个电话的事。“林家饼屋”的老板林生发曾透露,有次打算买店面,需要 200万,手头满打满算只有 120 万,缺口80万,几个电话就 OK 了!一位在西昌做面包生意的朋友,接完电话第二天就给他打了 15万,另一位远在浙江的资溪人也给立马给他寄了 10 万,80万几天就凑齐了。据资溪面包产业协会负责人介绍,资溪人要是想开面包房,无论在哪个城市,只要走进资溪人开的面包店,对的上方言,证明是老乡,店主便会无条件进行帮助,安排衣、食、住、行,帮忙选址、进货、装修,资金有压力时也会伸手相助。资溪面包刚起步不久,当地政府 “面包贷”就推出来了,只要敢闯、愿意出去开面包店,打个信用证明,填个表,款就批下来了。当年,不少资溪人就是拿着这笔启动资金,把面包生意越做越大。资溪人还很仗义,去新地方开店考察,当地有面包店了,进去一问,也是资溪人,叙完旧掉头就换地方,重新踩点。资溪人特能吃苦。在面包店里,白天当老板, 晚上睡地板。三九寒天,天没破晓就得起床。每天开着土里土气的小四轮货车送蛋糕和面包上门。资溪人把山里人的性格优势注入面包,使得它发酵壮大成一种独特的面包文化。眼见着同乡、隔壁邻居都挣着钱了,全县掀起一股全民创业热,不但农民、下岗工人做面包,公务员、老师,捧着铁饭碗的公职人员也加入面包大军。走在街上或去往外地的人,身上都带着面包的甜香,不是在卖面包,就是在运送面包。外出做面包在资溪迅速形成燎原之势,资溪面包开始走向全国。大概从90年代开始,资溪人的面包店逐步从“巷子”里搬到了“正街”上,基本告别了“送货上门”的小作坊,变成开店经营的店老板。门店“点”的选择至关重要。面包人常说:“点”选准了,就等着“捡钱”。那么问题来了,凭什么资溪面包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会创新,跟不上消费者口味变化,就经不住市场的“风吹雨打”,最后的结果就是淘汰出局。面包人对技术的不断追求,催生了巨大的技术培训市场。徐全龙先后到上海、北京、香港各地的烘焙学校学习,他原来是资溪县的下岗工人,闯到杭州开了4家面包店,为了学到最新的面包技术,他到处拜师学艺,4次参加全国蛋糕裱花大赛,4次夺得桂冠。2001年,资溪县成立全国第一个面包行业协会,2002年8月,徐全龙回老家资溪办面包学校,同时也是江西省首家专业面包培训学校,至今培养学员3.8万人。能吃苦、愿意学、走出去,到2007年,资溪县下面的一个村,总共36户人家,24户收入30万以上,200万、300万、400万收入的也有。整个资溪县,靠卖面包创造出了2000个百万富翁、60多个千万富翁,还有3个人资产过亿。2014年,这个数据翻着跟头往上涨,百万富翁4600多个,千万富翁160多人,资产过亿的人达到20多个。到2019年,资溪面包年产值200多亿元,16000多家面包店分布在全国1000多个城市,烘焙企业约有两三百家,几乎包含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看个数据,从1987年张协旺复员回乡, 1990年,资溪就走出去了3000多人,1995年,做面包生意的有近2万人,2019年近5万人在全世界做面包生意。这头的资溪人富了,满世界跑做面包生意,人均储蓄余额42938元,全市排第二,成了一个个“流动银行”。问题来了,另一头的资溪县还是个穷县,整个县近3年的财政总收入5亿多,全省倒数第一。所以也有人说,相比起“面包之乡”,把资溪称为“面包师之乡”更加准确。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这些年当地政府操碎了信心,想着把一头在外的面包产业搬回资溪,打通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带动资溪本地的经济增长。如今,资溪的目标更大——既然培养了规模庞大的烘焙军团,何不再打造一个“资溪面包”品牌?从单纯输出人力的“面包师之乡”,到丰富的面包产业链条,让资溪真正变成“面包之乡”。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培育一家面包上市公司、孵化2-3家拟上市面包公司”,成为重要目标。2020年,我国烘焙食品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567亿元,人均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较大差距,意思就是市场还远没有满。中国烘焙者消费协会预测,到2025年,国内烘焙行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45%。而在2021年,烘焙行业成了风投热捧的新风口。资溪出来的鲍师傅估值过100亿……还有一大批新兴的面包品牌加入赛道,不过,在投资人看来,即使有政府的推动,资溪面包能不能走遍全国仍然还是未知数。把赚钱的小生意,做成大产业的资溪面包,面对快速变化的行业,能否再一次抓住风口起飞,成为下一个“沙县小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