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③|即便是中国古代史,也不能任人肆无忌惮地胡言乱语!

【编者按】上期乡音君对某公众号推送《古泉州衰落的真正原因:两次“人祸”一次“大地震”!》(以下简称“衰文”)将古泉州衰落的第二场人祸的第一个原因归结于“大海盗郑芝龙出航泉州”给予反驳。本期将对“衰文”把古泉州衰落的第二场人祸的第二个原因归结于郑军与满清拉锯战的观点进行批驳。

“衰文”将古泉州衰落的第二场人祸的第二个原因称为:“明末清初,东南沿海瞬间大起干戈,满清与郑军更是来回拉锯,而其直接的后果是闽南沿海化为焦土,沦为弃土。千百年闽南的精华化为乌有,而漳和泉损失最大,从此更是一蹶不振。”“造就了泉州750万海外华侨华人的悲壮历史“。(点击上期左下方阅读原文详见“衰文”)以上所言,是非不分,即便是中国古代史,也不能如此肆无忌惮地胡言乱语!

明郑家族以一族之力抗击大清帝国

明末清初,郑氏家族以一族之力抗击大清帝国,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郑芝龙决定降清之时,其子、被南明隆武帝赐姓更名的郑成功,极力哭谏不成,遂即决裂。时闻清军血洗安海,其母惨死,23岁的郑成功在南安文庙焚青衣决意抗清。随后,入金门召集其父旧部,起兵誓师,义无反顾地投入长达15年艰苦卓绝的抗清之战(1646~1661年)。郑起兵着力招兵买马,到1648年才形成对清朝威胁的力量,拥有部众10万,战船500艘。

郑成功画像

(图源:《天下之货仓》)

郑以厦金两岛为抗清基地,北上南下与清军争夺地盘,攻占产粮地区,征集粮饷,这些战役时胜时败,相持多年。此间两度拒绝清廷招降。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六月,郑成功与张煌言配合,率17万水路大军,第四次北伐,连克沿江多镇,七月中完成了对南京的包围,清廷满朝皆惊。后因轻敌,大败而归,彻底失去了光复汉族政权的最后机会。为解决大军给养,郑决计收复台湾,并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三月二十三,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台湾。经九个月苦战,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历1662年2月1日)在投降书上签字,3月荷兰人分乘八艘船离开台湾,从而结束了荷兰侵略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
1661年针成功攻台图
(图源:《天下之货仓》)
西洋画《郑成功受降图》
(图源:《天下之货仓》)
郑成功复台后坚持奉永历正朔,除了组织军队和招募大陆沿海居民投入垦荒开发外,既是铲除荷兰人农奴式的殖民统治,按照中国封建体制的机构设置,设府县,定职官,编户籍,兴办学校,将儒家王道文化传播台湾。史学界认为郑成功复台更具历史意义就是建立政权,使蛮荒之台湾“自此进入封建制的大门”。
值得一提的是,郑成功除了在鹿耳门建妈祖庙、慈济宫外,还建了“大众庙”,此庙实为公墓,埋着当年阵亡荷兰人,它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座战胜方为失败方死者营造的公墓,由此可见郑成功博大的胸怀。更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6月10日,揆一第14代孙麦克揆一一家代表揆一家族访台,特地到台南延平郡王祠和郑氏祖庙(郑氏大宗祠)祭拜国姓爷,感恩郑成功300年前不杀先祖之恩。
2006年揆一第14代孙麦克揆一访台祭拜国姓爷
(图源:《天下之货仓》)

 郑经渡海西征之初并无与清军交战

“衰文”称“满清与郑军更是来回拉锯,而其直接的后果是闽南沿海化为焦土,沦为弃土。”这纯属混肴史实。其实,直接与清军在闽南一带争夺地盘“拉锯战”的是清顺治年间的郑成功军队,而郑经渡海西征是在康熙年间(1674年~1680年),前后七年。郑经西征是应时已叛清的“三藩”之一、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之邀出兵支援,而后耿嫌郑军兵少而背许郑漳泉二府之约,与郑分裂。高举抗清复明的郑经转而与耿争夺地盘而战,三年间取同安,争泉州,下漳州,入潮州等。也就是说,郑经开始作战对象并非清军,直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军入福州,耿精忠降,郑经才开始与清军正面交锋,在闽南一带展开攻防战,胜少败多,原先郑经趁“三藩之乱”占领的泉、漳、邵、汀、兴五府之地相继失守,损兵2万多。加之清廷的经济封锁和招降活动,郑军财源枯竭,先后有10万多官兵降清。最终郑经西征失败,退守台湾。
郑经画像
(图源:《天下之货仓》)

郑经历史功绩不在西征而在治台

从军事上来看,郑经无法与父亲郑成功相提并论,但是在台湾经济、文化建设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郑成功收复台湾半年后因病去世,其生前未竟事业基本上在郑经手上完成。郑经治台时,大陆移民已从2万多人增至12万人。他改东都为东宁,奉永历正朔,完善政权建设,开创台湾乡里保甲制度。他对农业生产尤为重视,大兴水利建设,发展多种经营,使稻米、蔗糖、果类、渔业产量成倍增长,宝岛一时成为“繁荣富裕之邦”。郑经时期,台湾拓植面积20多万亩,生产的粮食不仅足供本岛食用,还运往漳州、泉州贩卖;每年远销日本、波斯就有30万担。
郑经时期的台湾地图
(图源:《天下之货仓》)
郑经还创造了一个记录,治台20年间,在台湾建了50多座寺庙,国内罕见。今日台湾宗教和民间信仰诸神,在明郑时代基本上已齐位,福建诸神也差不多全部分灵移祀到台湾。台湾佛教也是在郑经建弥陀寺后而兴。郑经还做了一件惠及千秋的大事,就是发展台湾的教育事业。康熙五年(1666年),郑经所建孔庙落成,太学建立。又命各社开办学校。凡民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郑经还将明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学制和考选制度移植到台湾,使台湾教育按中国的传统模式正规化。原住民子弟入学,免其徭役。

闽南“沦为弃土”并非交战

而是清廷迁界

“衰文”称,满清与郑军交战的直接后果是“闽南沿海化为焦土,沦为弃土”。且不说文献典籍查无此说,实际上闽南“沦为弃土”并非交战而是清廷迁界。
清廷为切断郑军与内陆的联系和物资供应,早在大迁界之前即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就厉行“海禁”,下令沿海地区“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农历三月,郑成功出征台湾。八月 ,清廷颁布迁界令,史称“辛丑播迁”。“清·顺治十八年,迁沿海居民,以垣为界。三十里以外,悉墟其地。”①沿海迁界令发布后,清廷随即派出官员前往各省巡视“立界移民”。②当年年底,清廷再次发布《严禁通海敕谕》,越界者一律处斩。
清廷迁界界碑(图源:网络)

清廷迁界古画(图源:网络)

诏迁界范围,包括沿海各省,共有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沿海地区,其中,福建和广东、浙江三省执行迁界令最为严酷。清廷迁界是一场惨无人道的暴行,清廷确定内迁30里的“边界”之后,迁徙时间仅有三天,过期便派兵武力驱赶。为了断绝迁民重返故土,界外的房屋、船只全部焚毁一空,片板不得下海,违者处死。而迁民颠沛流离,饿殍遍野。仅福建迁界第一年,”海上新迁之民,死亡者八千五百余人。”“未经册报者又不知凡几”③
清廷迁界古画(图源:网络)
康熙年间,郑经西征,清廷再度实行迁界海禁政策,越界者杀无赦。沿海迁界与其说是迁民,不如说是空前绝后的屠杀和掠夺。迁界之时,沿海居民就死了超过一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就算到了内陆,离饿死也就不远。迁的同时,就是烧。“稍后,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皇鸟兽散,火累月不熄。而水军之战舰数千艘亦同时焚,曰:'不给敌寇留一点物资。’”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
清廷迁界沿海一带成无人区(图中水红色部分)
(图源:网络)

清廷迁界 惨绝人寰

(图源:网络)

自“辛丑播迁”以来数十年,泉州府沿海一带沦为废墟。以荒废的耕地而言,福建一省的“福州、兴化、泉州、漳州等四府、福宁一州,所属十九州县,原迁界外田地共二万五千九百四顷零”④。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府惠安县、晋江县、南安县共有5098顷良田变成荒地。清廷迁界还造成东南沿海渔业陷入绝境;海盐生产基本停顿;对外贸易中断,不仅私人海上贸易被阻,连官方贸易也一度完全停顿。从康熙元年到二十年,我国大陆的海上对外贸易中断了二十年。
日本收藏清代闽省盐场全图(泉州局部)
(图源:石狮博物馆/提供)
显然,造成闽南“化为焦土,沦为弃土”的直接原因并非满清与郑军交战,而是清廷迁界!

参考文献:

①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5·海防·清》
②《清圣祖实录·卷33》
③《清圣祖实录·卷7》
④杜臻《粤闽巡视纪略》
(注:欲知批判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等制造伪历史诋毁郑经的历史真相,可观看以下总导演、总撰稿、策划制片戴泉明作品:国内唯一大型两岸文史栏目《唐山过台湾》闽台郑氏大宗祠第17~18集精彩奉献
【编后语】本期乡音君特地下载QZTV4《唐山过台湾》第17~18集视频以供观看。第17集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一部批驳曾轰动一时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制造伪历史诋毁郑经的电视评论节目;第18集则是批驳《康熙王朝》伪造郑经杀施琅家眷历史,以及批驳一些学者妄称郑经独立建国的谬论等。有兴趣的看官可点击观看。
通过本期正本清源的分析,我们终于找到历史真相:造成闽南一带“化为焦土,沦为弃土”的罪魁祸首是清廷惨绝人寰的迁界。“衰文”所言真是一派胡言。而“衰文”所称满清与郑军交战,“造就750万泉州海外华侨华人的悲壮历史”更是一派胡言!下期乡音君将继续批驳,敬请诸位看官继续关注,顺便点击右下方在看,乡音君这厢有礼了。

深度解读宋元刺桐  更新泉州历史知识

《天下之货仓》 北京·九州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