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视角9:“分粥故事”中蕴含的大智慧
作者∣袁劲松 思维导师
正反同真,善恶一源,利害相杂,能知其因用者谓之神也……
——辩证思维10级之《阴阳》
这是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讨论社会财富时做的一个比喻。说明只要把制度建立在对每一个人都不信任的基础上,就可以导出合理、具监管力度的制度了。制度不但要科学,还要有针对性。制度的制定一定要有所依据,具有可操作性。制度要简单明了,便于执行。
罗尔斯把财富比作一锅粥,一群人来分。那如何分呢?
罗尔斯罗列了五种分粥法:
方法一:拟定一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换了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结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耐。
结论: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结论:毕竟是人不是神!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粥分完,早就凉了!
结论:类似的情况政府机构比比皆是!
方法五:每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人最后一个领粥。
结果呢?
每次7只碗里的粥都是一样多,就象科学仪器量过的一样。
………………………………………………………………………………………………………………………………
归因,是思考的一个重要支点,通常找到什么样的原因,就会随之衍生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一件事情的发生,是归因于道德原因、经济原因,还是归因于政治原因、技术原因,最后问题的解决路径是不同的。
在分粥故事中,制度是解决方案,归因不同所设计的解决方案就高下不同。
第一个方案失败后,归因为绝对权力所导致的腐败,于是就衍生出第二个平权方案。
第二个方案失败后,归因为平权所导致的效益低下,于是就衍生出第三个德治集权方案。
第三个方案失败后,归因为人性易变所导致的不公,于是就衍生出第四个法制分权方案。
第四个方案失败后,归因于程序繁琐所导致的官僚低效,于是就衍生出第五个智能机制方案,才最终实现了高效益和高效率兼顾的目标。
在我看来,如果认知能达到到这个层面,说明智慧才刚刚入门,罗尔斯在讲这个小故事时,也仅仅停留在以人性本恶为基础,靠不断试错寻找最优解的表面认知,作为故事的创作者他自己也并未真正洞悉这个故事的“第一原理”。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分粥这个小故事中其实蕴含着大智慧。
首先,在归因方面,前四个解决方案的第一原理都建立在“人性本恶,恶即害”的理念上,所以想尽各种机制来排除人性之恶,认为除恶后就可以获得理想的结果,进入人间天堂。然而遗憾的是,人性之恶是除不尽的,把解决方案的切入点选在“除恶”上,要么漏洞百出,要么凭空增加无谓的成本。
第五个方案之所以高明高效,就在于它的归因是建立在“人性本恶,恶亦利”的理念上,其方案设计切入点不是选在“除恶”,而是设为“用恶”,即利用人性的自私来解决分配不均的难题,最终设计出简洁高妙的分配制度。
其次,就制度本身而言,在普通人眼里制度是一个“死物”,不过是人们手中的一个工具罢了。但在思维学家眼里,制度是一个“活物”,它与人一样也具有自己的意志,也会自动生长、发展、衰老,直至死亡。如果我们把制度视为有生命的东西,那么就会看到制度也存在着智愚之分,那些愚笨的制度僵化呆板,在处理问题时需要人智操控,才会应对各种复杂情境,避免漏洞失误。而那些聪明的制度则逻辑严谨,灵活机智,能够自组织解决各类突发性问题,无需人智介入。
从某种程度讲,制度就是算法,就是某种人工智能的存在形态。如果能理解这一点,人们就会恍然大悟,其实人类早就与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共同生活了千万年,无论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还是一种理论、一篇小说、一部电影,它们都由人类创造,而且各有内在机制和算法,凡是那些能够长盛不衰,广为流传的,无不是因为其机制聪明,算法精妙而胜出。
当然,要想机制聪明,算法精妙,最重要的是认知深刻,不仅要能洞悉万事万物背后的“第一原理”,而且“第一原理”的底层逻辑更要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