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结束,新四军初来山东时的尴尬
1949年,八路军山东军区部分主力在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指示下,第一、二、三、六、滨海支队6.7万人渡海挺进东北,留山东部队正规部队与地方武装共计21万余人。山东分局与军区机关都设在沂蒙地区的临沂。
远在华中苏南浙东地区的新四军此时处北上兵力增多的蒋介石军队的包围分割中,同样在中共中央的全国战略方针的的指引下,新四军部队分阶段北上。1945年10月新四等二师在罗炳辉率领下最早进入山东鲁南地区,后二师编为第二纵队,罗任司令员,韦国清为副司令员,之后一纵也到达山东。
新四军初来山东的这段情况在小说《红日》中有生动的反映。如果归纳起来就是有“两个不适应”,一是环境不适应。原新四军苏浙皖平原多,而鲁南地区,特别是新四军的主战场地处沂蒙山区,号称有七十二崮,而部队的作战样式又由过去的游击战转为运动战,爬山越谷,频繁调动,大踏步后退,又长途奔袭,对战士的体力意志思想都是很大的考验。所以战士要克服对山地的不适应,学会山地战。
第二个不适应就是生话不适应。初来山东,沂蒙优良的拥军传统同样把热情给了新四军子弟兵,但显然来自江南鱼米之乡的新四军与山东的老八路风格有很大不同,山东的乡亲很快发现我们的新四军有几个特别之处,沂蒙的地方干部们还总结了一个顺口溜来。一是说话像鸟鸣,一句半句也不懂,好像一批外国兵。二是个个留分头,好像一批学生兵。三是五颜六色丝棉被,有人还有丝绸衣,好像一群少爷兵。初始大家有误会,沟通后才知道新四军很多部队就来自丝绸之乡,分头发型也是当地普通头型,这是地域差异造成的,沂蒙人民很快知道了事情的缘由也就没人再指指点点了。
但是很有一件生活大事着实让新四军将士头疼了很久,那就是吃的尴尬。山东鲁南地区丘陵多,粮食产量低,群众生活水平低,传统主食是地瓜面、高粱,小米就属于难得的的粮。但山东人把仅有的小米当公粮送到部队,自己宁愿吃地瓜面掺杂麦面玉米面做成的煎饼。对在南方吃惯了大米的新四军犯了难,小米中沙子多,不会淘洗,吃饭硌牙。嚼起煎饼,腮帮子都酸痛,电影《红日》中就有战士们面对煎饼发愁的场景,时间久了,有的战士说怪话:反攻,反攻,反到山东,高粱煎饼卷大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