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水:京西举人文化村
灵水:
京西举人文化村
🔹 本刊记者 杨剑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的灵水村(全称“灵水举人村”),是京西古村落群中最具文化底蕴的古村落之一,距北京市中心78公里。灵水村海拔430米,聚落面积6.4万平方米,西北高,东南低,略呈长方形。灵水村三面环山,村依山而建,水绕村而流,村里还有很多古树名木,浓浓的绿荫,庇护着勃勃的生机,汩汩的清泉溪流滋润着这座古老的山村。走进灵水村,就能感受到她千年不变的文脉,以及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灵水村的儒雅气质。走进灵水村,就能感受到她千年不变的文脉,以及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灵水村的儒雅气质。
2005年11月11日,灵水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二批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发展,灵水村已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着十几万游客慕名而来。如今,这里还是写生基地、影视拍摄基地、户外徒步基地等,千年古村正逐步走上了一条多栖发展之路。
独特人文历史
从斋堂镇出发,一条曲折的盘山路朝向群山深处蜿蜒起伏,12公里外,便是山峦环绕的灵水村。村口墙上有“灵水举人村”五个大字,中心广场修建了一些古时文人科考和举人等场景模拟场景,鲜明地诠释着灵水村独特的文化底蕴。
“灵水村古代出举人,近代出学子,现代出名人,明清两代最为兴旺,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灵水举人村村名的由来,据刘姓村民介绍,“灵水村一共出过22名举人、2名进士和10余名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监生,民国时期这个小村落曾经走出过6名燕京大学的学子,故名'灵水举人村’。”
据了解,灵水村自古以来就崇尚文化,读书风气浓厚,自明清以来,村中取得功名的人层出不穷,有刘懋恒、刘增广等多名举人,清道光年间还中了两名进士,因而灵水被称为“京西古人村”。灵水村的东北侧有文昌阁和魁星楼遗迹,文昌帝君士主管功名利禄的神,魁星负责“朱笔点魁”,是读书人供奉的神,这在山区乡村是极其罕见的,由此可以证明灵水村文风之盛。
现在村子里刘、谭两家属大姓,而刘姓在灵水村居住已有27代了。但却保留着刘、田、谭三户的举人院落原貌。这在古村落中特别少见。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全村现有接待户大约4至5户,大多数是农户的老人,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也有不少户是户口迁出,迁出去一些年后又迁回来的。”
村落依山而建,风水自成一体
站在村北面的北山上,俯瞰全村,呈现在眼前的是沿峡谷展伸的弧扇状村貌分布。
据刘姓村民介绍,灵水村始建于辽金时期,已有近千年历史,仍保存着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灵水村古民居是中国北方明清时期乡村民居建筑的典范,原貌保存较好。现有明代民居20余间,清代民居100余间。”
举人宅院灵水村最闻名的四合院是保存完整的“举人宅院”,清代刘举人居住的五进院子,只是现在大门紧锁,破旧的窗棂默默地为沧桑代言。雕梁画栋,古香古色,它们既不同于京城里的四合院,又有别于普通的乡间民宅,其间的石刻、雕画、宅门、楹联无不体现着深深的“仕者风范”。“一门五举”是村里规模较大的院落,以兄弟五人全部考中举人而闻名。看似一个不经意的小门,走进去后却别有洞天,几进院落一进比一进高,直至上到一处高台,就到达了全村的最高点。
“歌手田震的老家就在这儿”。一位谭姓村民告诉记者,“田震小时候就是在这里长大的。田家的院子里面保存得很好,可惜门上锁了,进不去。据说当时日本人火烧举人村的时候,田震祖辈灵机一动,在家门口点上火,日本鬼子以为是自己人点的,就走了。等日本人走了以后,家人及时出来灭火,因此院子里面几乎没有损失。”
村民认为,村中的遗存文物都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灵水村的旅游优势和特色就在于此,非常明显。“在周边村子里,有的古院落比我们这儿的还要漂亮,但是它是单一的,不像我们灵水整个村子的原始格局保存得很完整,都是老建筑,这样的村落全国都很罕见。”
据记者观察,灵水村民居院落具有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型制和以传统院落空间为核心的一般特点,例如内向开放、外向封闭,具有严谨的空间秩序、明显的中心轴线,正房、厢房等均有严格的界限等。此外,灵水村因受自然地势的影响,院落还有其他特点,例如庭院规模较小、平面布局自由灵活、院落空间小巧别致、组织紧凑等特点。
走访中,记者发现灵水村的院落建筑极为讲究。灵水村前后有三条石头街道,层层叠叠的房子簇拥在一起,一座座古民居错落有序。现保存完整的“举人宅院”典雅精致,建筑为砖瓦结构,青砖灰瓦,布局合理,门楼、影壁、石阶一应俱全,其间的石刻、雕画、宅门、楹联体现出深厚文化内涵。
村中最为有名的还是要数刘懋恒的举人宅院。据村民韩先生介绍,“刘懋恒的这处宅院原先是明代灵水村富绅刘增昆的宅院,是一套山区乡村极少见的五进大宅院。刘懋恒中举为官,成为山西知府后买下这座宅院并进行了重修,此院追求'京城味道’,南北向五座相连的四合院,共有90多间房子。”
据村民介绍说,风水文化也是灵水村颇具特色的一个方面。在中国,传统聚落特别提倡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风水格局。灵水村的先人以“风水”理论择地建村,定“四神砂”而立玄武(龟形)为村形。整个村庄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西收,前罩抓鬏山,后靠莲花山,依山泉而建,水绕村而流,构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体现着灵水先人选址建村的“人的本体文化”。
在长期的发展中,灵水村的地理环境与风水理论融合,形成一套严谨、玄妙、自成一体的风水文化,这也表达着村民的精神寄托。
多栖发展:
写生、影视拍摄、旅游齐头并进
除了四合院民居、风水文化外,灵水村还保留着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道、古井、古庙、石碾、抗战时期日军进村烧毁房屋的废墟,以及从抗战时期到文革时期不同年代的标语。村里的历史遗存丰富多样,从多个角度讲述着灵水村的旧日时光。
在灵水村,文革时期的标语最为鲜明。像“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毛主席万岁”“雷锋日记”等,虽经几十年风吹日晒,虽字迹斑驳、墙体脱落,依然能感受到一些那个时代的气息。
正是如此,近年来,灵水村先后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等,在名气日盛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写生基地、影视拍摄基地、户外徒步基地,引发外界广泛瞩目。
“很多艺术院校的学生经常来村里写生作画,一来就是几百人。”村民们告诉记者,除了美术专业,相关建筑、设计、美学专业的学生,书画摄影爱好者也常来此写生。在采访当天,记者便发现,至少几十名学生三五成群在村里的不同角落此写生、作画。
而令灵水名声大噪的,是影视以及多年来作为影视拍摄基地。特别是2013年的大型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在这里取景拍摄,着实让灵水村火了一把。不少影视剧也在此取景拍摄,像电视剧《手机》《五月槐花香》《亮剑》《中国式法庭》,电影《最爱》等。
“自从村子上了《爸爸去哪儿》之后,村里接待的游客量比旺季的时候多出了四五倍。”看着村子里来来往往的游客,村民回忆说,“《爸爸去哪儿》节目播出第二天就有人过来了,真是没想到。”
“最主要的还是灵水村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这种有历史风貌的村落建筑,在全国都屈指可数。”刘姓村民觉得这是灵水村吸引影视剧组的关键。而影视拍摄也对村子名气的提升,起了很大作用。
“大爷,请问张亮住过的举人大院在哪儿?”“能给我指一下小Kimi住过的蜘蛛房吗?”灵水村里,到处都能见到问路的游客。
今年四年级的方媛媛和刚上一年级的陈曦,昨天和妈妈一起到了灵水村,不到两个小时,她们把《爸爸去哪儿》里五个明星住过的院子走了个遍。最让两个小孩感兴趣的,是明星们取早餐的186号院。“她们刚才还在那儿做饭来着,拿着干草在案子上装模作样地干比划,挺可乐。”陈曦的妈妈笑着说。
农村生活让孩子们觉得新鲜有趣,很快就让他们累趴下了。下午两点,李先生背着五岁的儿子嘟嘟走出一户院子,嘟嘟看上去睡眼惺忪。“刚来的时候可活泼了,爬上爬下得玩累了。”李先生说,儿子之前从没有到过农村,他对这里的一切都有兴趣,比如节目中明星磨过小米的碾盘,就让他感到十分好奇。
开发适度,“灵泉八景”看点多
灵水村最著名的,除了明传百年的“举人村”之名,就属独特的“灵水八景”了。东岭石人、独山莲花、南堂北眺、北山翠柏、柏抱桑榆、灵泉银杏、举人宅院、寺庙遗址。
据刘姓村民介绍,前来旅游的游客以观看北山翠柏、举人宅院、寺庙遗址的居多。
据村里老人介绍,这株千年古柏(侧柏)非常有灵气,前来旅游的游客一般都会首选去观看。
村西有南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观音堂、二郎庙,这四座庙宇紧紧相邻。南海火龙王庙居于建筑群的中央,相传建于金代,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建。现主要殿堂已无存,只存拔券山门。山门为青砖歇山式。
抗战时期,隔壁的王家村40多口人,被日本人集中到一个屋子里全部活活烧死。当时,日本鬼子将灵水村全村人赶到火龙王庙前面,用干柴围起来,准备放火。此时,已近黄昏,菩萨突然显灵。宪兵队长看见关公现身,连忙磕头谢罪。旁边的人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队长摆摆手,带领队伍撤出灵水村,因此灵水村村民得以幸存下来。后来,宪兵队长回到斋堂据点后就病了,病中向上司说出了放弃屠村的原因。日本人因此坚信灵水村是一个神仙护佑的地方,从此没有再来侵扰。据谭姓村民告诉记者,当地老一辈健在的人都记得这个事情。
“相比较爨下底村而言,灵水村没有因为过度开发而导致古建筑的破坏,这正是游客络绎不绝前来参观的主要原因。”谭姓村民告诉记者。
尽管灵水村大多数寺庙随着时光流逝已不复存在,但现存的灵泉禅寺、南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等残垣断壁仍让人抚今追昔,体会到当年青烟缭绕、香客云集的热闹氛围。
村西莲花山下的灵泉禅寺建于汉代,寺庙坐北朝南,山门为砖石仿木结构,山门前有影壁。它与斋堂灵岳寺一脉相承,使斋堂川成为了京西佛教胜地。如今,它仅存一座山门,门额有“灵泉禅寺”石刻,山门两侧青砖砌筑旁门一座。从灵泉禅寺现存的山门、古树不难想象这里昔日的香火缭绕的鼎盛之貌。
灵水村,历史长河中担当商道功能的村落,却在不断的演变中成为历史的印记,成为京西一带文化村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