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归期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问君归期

作者:青 文

题目取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年少的时候,觉得朗朗上口,眼前还浮现出一幅宁静的画面:窗外的暗夜,屋内靠窗昏黄的灯下,两人凝视着彼此,追忆着巴山的秋夜在飘雨。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约851年,大概38岁,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每一句都似乎是在纯然地叙事,不见有读者期待的抒情写怀之笔。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作者把对自己的“人生使命”“未了的情感”都隐藏在了其中。
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远方的故人在问归程之日,次君当指友人或者是妻子王氏。什么时候返回国都,结果连诗人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此处不知归期的答复,既是给北方的亲人,也是给自己的。
李商隐对自己人生使命的断言。
按照儒家的观点来看,每个人都是自带“天命”,也就是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目的,你责无旁贷的人性发展方向——择善固执,止于至善。
善为个人与别人人际恰当关系的实现。对父母孝顺为善,对对朋友讲信用为善,对长官效忠为善,也就是把适当的人生关系在具体上实现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商隐可谓是“人生不善”:一生陷进牛李党争,左右两难,空负一生才华。夹缝中的李商隐,又哪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站位?过去不能,已经37岁的他,未来又是渺茫难期。
归期,不仅是国都长安的归途,更是“达则兼善天下”的“天命归途”,这里面其实是有自己的不甘和不平。
李白赐金放还尚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表达是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而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传达出的则是对自己未来命运“断言”。
已经是半生坎坷的李商隐,面对着不如意的环境,逃避不了,又无法让自己麻木,让自己保持清醒的认知,才是明智的选择。

作者简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