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桌菜真够硬的!
在北京生活多年,常能在饭桌上听闻北方人将“硬菜”一词挂于嘴边,如点餐时服务生会问:“想来些啥硬菜?”或在大年三十,大家望着圆桌上的美味佳肴惊叹:“这桌菜真够硬的!”
所谓“硬菜”,即以鸡、鸭、鱼肉为主的荤菜,通常是在宴请客人或家庭聚餐中继凉菜后上来的几道重头戏,有足够分量,又能镇住场面。相比之下,其余的炒素和点心皆是陪衬。荤肉密度高、饱腹感强,用“硬”来形容十分贴切。这种说法颇具北方特色,一听便能与粗犷豪迈的“大荤”联想起来,如内蒙烤全羊、新疆大盘鸡、东北酱大骨、铁锅炖大鹅、小鸡炖蘑菇等。倒不是说南方没有硬菜,中国菜品丰富,不同地区皆有特色佳肴,福建的佛跳墙、广东的清蒸东星斑、四川的辣子鸡、浙江的东坡肉、还有上海人最喜爱的糖醋排骨和红烧肉,都可称为“硬菜”。只是与北方荤食相比,光体量上看,“硬度”就稍逊风骚。
据我所知,在肉品中,猪、牛、羊当属硬菜里的“王者”,其“硬度”通常高于禽类和鱼。此外,评判一道菜的“硬度”也与餐盘中荤肉的纯粹性、完整性及价格有关。打个比方,烤全羊要比葱爆羊肉片“硬”,酱香猪肘子要比京酱肉丝“硬”,清蒸澳龙要比蒸鲑鱼“硬”。
北方的荤菜将“硬”发挥到极致。东北有著名的“杀猪菜”,它并非一道菜品,而是以猪肉、猪骨、猪血和猪内脏分别制作出的多道荤菜。过去农村过节或遇喜庆日子都会宰一头猪来做全猪宴,在如今一些地方这个传统依然被保留下来。
北方硬菜在做法上以炖和烤为主,制作不及南方玲珑精细,不过分追求摆盘的美感。肉类常剁成大块、用大盘或大缸盛,口味上多盐、味重,炖物常用酱料腌入味,烤物则抹以浓烈的孜然去腥解腻。若说南方需几道硬菜方能撑得起一个桌面,有时北方仅一口铁锅便能顾全。东北的“一锅炖”以量大闻名,鸡鸭鱼肉皆可丢入锅中,加以土豆、豆腐、豆角和宽粉等配菜一起炖煮,锅壁再贴一圈玉米饼,盖上木盖,柴火旺烧,少顷便有浓香扑鼻,揭锅即可下箸享用,荤、素和主食全部涵盖了。
炖鱼是东北各地都有的菜肴,不同地区做法略有出入。我曾从一位黑龙江朋友那儿学到得莫利炖鱼的做法。据说这道菜源自哈尔滨郊区一个北靠松花江、名叫“得莫利”的村庄。其做法并不复杂:鱼无需提前腌制,先用五花肉下热油锅炒香,放入八角、红辣椒及大葱继续炒香,倒入啤酒、酱油与水,加盐,并以少量白砂糖提鲜,待汤汁煮沸后将整条鱼放入锅中炖20分钟,再依次加卤水豆腐、白菜和粉条,继续炖煮至熟,即可出锅。炖鱼自然是用野生江鱼最佳,不过现今已很难获得,养殖的鲤鱼、鲫鱼或草鱼也是不错的选择。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自古提及鱼肉荤腥,皆与“饕餮”“贪婪”“鄙俚”等词汇联想,然而荤肉实为刚需,即便是阳春白雪的文人也毫不掩饰对它的喜爱。苏东坡曾写打油诗道:“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梁实秋对老北京的烤鸭和烧羊肉情有独钟。汪曾祺深谙淮扬狮子头、镇江肴肉、上海腌笃鲜、绍兴梅菜扣肉等做法,这些皆为颇具代表的“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