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女儿临终前写给父母的信,催人泪下,亲情如此珍贵
文/墨花
1
一个人到了生命尽头,最难放下的是什么?是钱财,是名誉,是曾经无法完成的心愿,还是什么?
最近,有幸读杨绛先生所著的《我们仨》这本书,在书中读到杨绛与钱钟书的女儿钱瑗在临终前,写给父母两人的信件,每一句读来都是寻常话,但读完之后,却难以忘怀,深受触动。
原来,一个人在临终前,最难以放下的是自己最亲最爱的亲人,最难以放下的是几十年跟父母跟孩子一起走过的温暖岁月。
1995年冬天,杨绛的女儿钱瑗因腰痛去看病,后住医院。她得的是脊椎癌,住院时已是晚期。因骨头坏死导致非常疼痛,钱瑗只能整日卧床休息。
当时,钱钟书也生病了,但住在另一个医院,两人无法见面,只能通过信件来倾诉父女间的相思之苦。
2
杨绛在《我们仨》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展出了部分信件。
一日,病重的钱钟书起床给女儿钱瑗写信,因为身体虚弱,写的是仿佛天书一般潦草。辗转于两个医院的杨绛,把这件事告诉了钱瑗,钱媛听后很开心,虽然还没有收到信件,因为寄出的信件要过几日才能收到。
钱媛已等不及父亲的信送到,就开始给父亲写起了回信,她写到:
“星期一我去做了CT,医生说胸水又少了,骨头的情况也有改善,不过仍不许我“轻举妄动”,不可以猛然翻身,车床乱滚。我就“文静”地移动,这就比完全仰卧不许动有很大进步,还可以侧身。我每天晚上和妈妈、阿姨通过电话后,就看侦探小说,相当快乐。一切都很好,勿念。”
简简单单的几行字,不过是寻常的生活记录,但读来却感人至深。
在另外一封拜年信中,钱媛因为担心父亲给自己写信太累,她劝说父亲:“我听你要给我写信,其实可以省了,因为妈妈每天都与我通电话,你的情况我都知道。”
她还在写中跟父亲说自己吃得很多,拉得也多,说自己的脸很胖,还附上一个笑脸。还跟父亲说了照顾她的那位文化不高的阿姨,常常问一些“哲学”“散文”这样的问题,常把自己问倒。
钱媛还写道,在医院遇到不少钱钟书的粉丝,因为当时钱钟书写的《围城》已经拍成了电视剧,反响很大,钱钟书因此而出名。
还有一封是写给妈妈杨绛的,钱媛写到: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愿采夏忘花,借此谢娘生。
钱媛还写道:祝娘新年好,身体好,心情好。虽然打油诗并不押韵,但表达了心中对妈妈的新年祝愿。
3
当一个人病入膏肓,或者到了暮年,那时候无论有再多的钱,也无法再挽救生命,只能尽可能地维持一些时日的生命。而那些名誉,或为过眼烟云,不复存在。最想要的是,是多么希望跟相亲相爱的人,多走一段,再多走一段。
如果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最放不下的便是自己最爱的人,担心自己走后,她能否照顾好自己,能否每天都有热饭吃,能否舒服安心地活着。
钱媛便是如此。她知道自己终归有一天会离去,父亲也可能会因病离去,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妈妈杨绛,得面临独自一人留在世上的苦楚。
但钱媛最担心的,竟是妈妈不会做饭,无法照顾好自己的一日三餐。
当时的钱媛一只手打着点滴,另一只手来写信,然后让阿姨扶着信纸下面的底板,用所剩无几的力气,弯弯扭扭写下了对杨绛的担心与不舍。
她写到:你大约不会管自己的三顿饭,我希望你顾虑我的建议。你如果天天凑合,你又如何坚持下去呢……
后来,钱媛想了一个好办法,索性写信画下简单的食谱,教杨绛如何做饭,也告知家照顾他们的阿姨,让阿姨知道这些食材健康有营养。
钱媛画的食谱很是可爱,有鸡,有蛋,有黄瓜,有面条,还有面包。
4
读完这本杨绛所著的《我们仨》,内心久久无法平静。杨绛先生一辈子荣誉无数,看她却在书中说“钱媛”是我生平唯一的杰作。从钱媛临终前给父母的信件中可以看出,她活得乐观,勇敢,懂得爱与恩,正如杨绛所写的“杰作”二字。
读完《我们仨》这本书,更让我明白生命的可贵,亲情的珍贵,我们活着的每一天,虽然平淡,但每一天都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值得怀念的。
愿我们老去的时候,不要留下那么多的遗憾。那么,从现在开始,珍惜眼前的生活吧。把寻常的日子过出幸福和安心,把每一次与父母孩子的交流,当做心与心的触碰。
爱就是如此简单,在一起时静静陪伴,相离时记挂彼此。宽容,淡然,纯粹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