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附件炎,附睾炎,痛经可以从疝气治(专业文章,爱好者,小白慎入)
以睾丸、阴囊肿胀疼痛,或牵引小腹作痛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证。又称疝气。多因肝郁气滞,或寒邪、湿热、瘀血凝聚,或气虚下陷所致。古代文献记载的疝气范围较广,有腹中之疝和睾丸之疝之说。
《内经》认为肝经和任脉是疝气受病的主要脏腑经脉。金代张子和将病分为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症、狐疝、疝七种。元代朱丹溪认为湿热内郁、寒邪外束是疝气发病的病因。明代张景岳认为治必先治气,气实者必须破气,气虚者必须补气。明代李中梓指出疝气的发病持点:寒则多痛,热则多纵,湿则肿然,虚也肿坠,在血分者不移,在气分者多动。西医对于急、慢性睾丸炎,副睾炎、睾丸鞘膜积液,一部分痛经,附件炎慢性阑尾炎等疾病的治疗,均可参照此病辨治。
病因病机肝之经脉络阴器、七疝主于肝经,所以前人谓者庙不离平肝。而住脉起于中极之下,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故任脉受病也会引起发病。疝气的病因很多,病机也较复杂。如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或寒邪、湿邪、湿热之邪下注于肝经、任脉,或病血凝聚均可导致疝病的发生。若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易成偏坠。疝气有各种类型,一股初病多为气分病,久病入络,也可病入血分。
今天专门介绍肝经寒湿少腹痛,或者睾丸痛等证。
《温病条辨》补秋燥论说:燥金司令,头痛,身寒热,胸胁痛,甚则疝瘕痛者,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主之。
吴鞠通自注:此金胜克木也。本病与金病并见,表里齐病,故以柴胡达少阳之气,即所达肝木之气,合桂枝而外出太阳,加芳香定痛,苦温通降也。湿燥寒同为阴邪,故仍从足经例。
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方(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法)
桂枝 吴茱萸 黄芩 柴胡 人参 广木香 生姜 白芍 大枣(去核) 川楝子 小茴香 半夏炙甘草
吴氏云头痛,身寒热,胸胁痛少阳太阳合病,故而柴胡桂枝汤。又有“甚则疝瘕痛者”加川楝子吴茱萸小茴香木香温经散寒止痛。他所加这几味药,其实导气汤。出自《医方集解》川楝子,木香,小茴香,吴茱萸。具有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主治寒疝疼痛。
本方所治寒疝,由肝经气滞,阴寒凝聚所致。方中川楝子苦寒,入肝舒筋,又导小肠、膀胱之热从小便下行,是为方中主药;木香升降诸气,通利三焦,疏肝而和脾,茴香入肾与膀胱,暖丹田而除冷气,吴茱萸行肝肾气分,燥湿而除寒,三味合用,能宜通肝气,通,利小便,燥湿除寒,配合主药,共成疏肝理气,散寒止痛之效。
《温病条辨》下焦篇暴感寒湿成疝,寒热往来,脉弦反数,舌白滑,或无苔不渴,当脐痛,或胁下痛,椒桂汤主之。
吴鞠通自注:此小邪(寒湿)中里证也。疝,气结如山也。此肝脏本虚,或素有肝郁,或因暴怒,又猝感寒湿,秋月多得之。既有寒热之表证,又有脐痛之里证,表里俱急,不得不用两解。方以川椒、吴萸、小茴香直入肝脏之里,又芳香化浊流气;以柴胡从少阳领邪出表,病在肝治胆也;又以桂枝协济柴胡者,病在少阴,治在太阳也,经所谓病在脏治其腑之义也,况又有寒热之表证乎!佐以青皮、广皮,从中达外,峻伐肝邪也;使以良姜,温下焦之里也,水用急流,驱浊阴使无留滞也。
椒桂汤方(苦辛通法)
川椒(炒黑,六钱) 桂枝(六钱) 良姜(三钱) 柴胡(六钱) 小茴香(四钱) 广皮(三钱)吴茱萸(泡淡,四钱) 青皮(三钱)
急流水八碗,煮成三碗,温服一碗,复被令微汗佳;不汗,服第二碗,接饮生姜汤促之;得汗,次早服第三碗,不必复被再令汗。
本方吴鞠通解释很清楚了,说某人平常肝郁或者肝虚,感受寒湿邪气,导致腹痛,少腹痛等。出现寒热往来,类似少阳太阳合病,因此用柴胡桂枝解少阳太阳,提邪外达;桂枝还能温里,止痛。再用川椒吴茱萸小茴香良姜等温里祛寒湿,吴氏称之为芳香流气;青陈皮疏肝理气。诸药合用共奏解少阳散里寒,腹痛可止。因此凡是具备肝郁,寒湿侵袭足厥阴肝经,导致腹痛,寒热往来都可以应用。无论痛经,阑尾炎,疝气等。
五十四、寒疝少腹或脐旁,下引睾丸,或掣胁,下掣腰,痛不可忍者,天台乌药散主之。
此寒湿客于肝肾小肠而为病,故方用温通足厥阴手太阳之药也。乌药去膀胱冷气,能消肿止痛;木香透络定痛;青皮行气伐肝;良姜温脏劫寒;茴香温关元,暖腰肾,又能透络定痛;槟榔至坚,直达肛门散结气,使坚者溃,聚者散,引诸药逐浊气,由肛门而出;川楝导小肠湿热,由小便下行,炒以斩关夺门之巴豆,用气味而不用形质,使巴豆帅气药散无形之寒,随槟榔下出肛门;川楝得巴豆迅烈之气,逐有形之湿,从小便而去,俾有形无形之结邪,一齐解散而病根拔矣。
天台乌药散方(苦辛热急通法)
乌药(五钱) 木香(五钱) 小茴香(炒黑,五钱) 良姜(炒,五钱) 青皮(五钱) 川楝子(十枚) 巴豆(七十二粒) 槟榔(五钱)
先以巴豆微打破,加麸数合,炒川楝子,以巴豆黑透为度,去巴豆、麸子不用,但以川楝同前药为极细末,黄酒和服一钱。不能饮者,姜汤代之。重者日再服,痛不可忍者,日三服。
天台乌药散,吴氏尤其重视,常用治疗寒燥邪气。补秋燥论中出两案
丙辰年,瑭治一山阴幕友车姓,年五十五岁,须发已白大半。脐左坚大如盘,隐隐微痛,不大便数十日。先延外科治之,外科以大承气下之三,四次,终不通。延余诊视,按之坚冷如石,面色青黄,脉短涩而迟。先尚能食,屡下之后,糜粥不进,不大便已四十九日。
余曰∶此症也,金气之所结也。以肝本抑郁,又感秋金燥气,小邪中里,久而结成,愈久愈坚,非下不可,然寒下非其治也。
以天台乌药散二钱,加巴豆霜一分,姜汤和服。设三伏以待之,如不通,第二次加巴豆霜分半;再不通,第三次加巴豆霜二分。服至三次后,始下黑亮球四十九枚,坚莫能破。
继以苦温甘辛之法调理,渐次能食。又十五日不大便,余如前法下,至第二次而通,下黑亮球十五枚,虽亦坚结,然破之能碎,但燥极耳。外以香油熬川椒,熨其坚处;内服苦温芳香透络,月余化尽。于此证,方知燥金气伤人如此,而温下寒下之法,断不容紊也。
乙丑年,治通廷尉,久疝不愈。时年六十八岁。先是通廷尉外任时,每发疝,医者必用人参,故留邪在络,久不得愈。至乙丑季夏,受凉复发,坚结肛门,坐卧不得,胀痛不可忍,汗如雨下,七日不大便。余曰∶疝本寒邪,凡结坚牢固,皆属金象,况现下势甚危急,非温下不可。亦用天台乌药散一钱,巴豆霜分许。下至三次始通,通后痛渐定。调以倭硫黄丸,兼用《金匮》蜘蛛散,渐次化净。当归二至三钱,枸杞子三钱,沉香一钱,肉桂一至二钱,乌药、小茴香、茯苓各二钱。
暖肝煎张景岳方
当归6~9克枸杞9克 茯苓6克 小茴香6克 肉桂3~6克 乌药6克 沉香3克(或木香亦可)
本方具有温补肝肾,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肝肾虚寒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子当归枸杞补肝肾之阴,茯苓祛湿,小茴香肉桂乌药木香温肝肾散寒止痛。诸药合用补肝肾散寒湿。
鉴别应用
以上介绍四方,柴胡桂枝汤加吴萸川楝茴香木香汤侧重少阳兼有厥阴寒邪气滞,故而柴胡桂枝汤解少阳太阳,导气汤疏肝行气散寒止痛。
椒桂汤侧重厥阴阳明寒湿兼有少阳,故而柴胡桂枝两解少阳太阳,川椒吴茱萸茴香良姜散寒止痛,青陈皮疏肝理气。
天台乌药散侧重厥阴大肠小肠,导寒湿之邪由大便小便而出。
暖肝煎侧重肝肾精血不足,感受寒湿,因而当归枸杞子补肝肾之精血,肉桂小茴香木香乌药行气散寒止痛,茯苓祛湿。
临床根据辨证,侧重少阳,侧重阳明,侧重肝肾虚等选用,不至于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