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淅川曾是恐龙的家园和人类的诞生之地
水是生命之源。丹江和淅水历史悠久,很早就有生命存在。早在亿万年前,丹淅流域是恐龙的乐园;70万年前,人类在这里起源和繁衍。
1、丹淅流域曾是恐龙的家园
1974年8月,河南地质局在淅川县滔河乡朱家沟村发现了河南省第一枚恐龙蛋化石。研究表明,早在亿万年前,丹淅流域是恐龙的乐园。
“恐龙”一词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类似蜥蜴的爬行动物。 恐龙是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时代(在距今2.3亿年至6500万年间)地球上的霸王动物。随后,在以亿年计算的漫长岁月里,由于白垩纪之后的气候变化、地球灾变、造山运动等原因,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称霸地球1.5亿年的恐龙灭绝。
淅川县滔河乡朱家沟村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被学术界命名为“滔河圆形蛋”,出现时代大约在中生代白垩纪晚期,距今一亿年左右。“滔河圆形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分布广。在朱家沟村菠萝山方圆近1.5公里的范围内,均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踪迹。二是埋藏浅。产蛋地层大多已露出接近地表,稍加挖掘就可见到。三是数量多。目前已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已达数百枚,估计全部埋藏量不下万枚。丰富程度举世罕见:其小者如鸡蛋,直径4至6厘米;大者如饭碗,直径40至50厘米,以扁圆状居多。多呈窝状分布产出,排列有序,每窝一般十多个,有的甚至多达二三十个。四是保存好。该山地貌保存较为完整,基本未遭后期扰乱和破坏,保存了原始成窝状态,除少量蛋壳受岩层挤压表面略有凹陷外,大部分完整如初,实为世界上独一无二。“滔河圆形蛋”是地球地质古生物奇观和自然历史宝库中的珍品,对于国内外研究恐龙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当时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证据,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地球的演变、生物的进化,对探讨恐龙蛋化石的系统分类与演化、对探索地球上恐龙大批死亡、灭绝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对研究地球发展史、地球上动植物的演化和生态环境以及地球灾变等理论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2、丹淅流域是人类的发源地和聚集区
丹淅流域是人类的发源地。据淅川县文管会1980年编写的手刻本《淅川县文物志》记载:1971年,毛堂乡公社群众在大华山半山腰的山洞里,挖掘“龙骨”化石,卖给当地供销社。县文化部门知道后,经过挑选,上报给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该所派出专门人员到淅川进行研究和发掘,出土有熊猫、野牛、猪、狗等动物牙齿和骨头,并且还发现有13颗古代“猩猩”牙齿和打制的石斧1件,它们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据专家研究考证,该化石距今70万年左右。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二卷第一章《我们的远古祖先》中,记载:……在安徽巢县银山村发现枕骨化石1枚,河南淅川也曾收集到牙齿13枚,这些都属于直立人阶段的标本……
郧县猿人洞发现大量直立人人体骨骼化石,而这个猿人洞位于丹江支流滔河的中游,距离淅川边界只有8公里左右,也隶属于丹淅流域范畴。
丹淅流域是古代人类的聚集地。人类从古代大猩猩变成直立人后,经过漫长的演变,就开始从山上移居山下,依水而居,从事渔猎和农耕生活。在丹淅流域,发掘了下王岗、沟湾、龙山岗、盆窑、坑南等数十座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充分表明,丹淅流域是古代人类的聚集地和赖以生存的家园。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