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安徽 《理发的小故事》作者:马洪星 主播:枫韵

作者:马洪星

主播:枫韵

编辑:小鹿

理发的小故事

中学毕业后,我被留在校办工厂,做了一名临时工。虽然没有走向广阔天地的农村当农民,但也算走向了社会。周边相处的依然是校园里的领导和老师,以及一同劳作的几个同事。但身份也微有变化。原先教过课的老师,既有一层师生关系,又增加了一层同事关系。

那年代,人们很少去理发店理发。头发长了,人们就会找周边会理发的人理理,剪短了就行了,也没有过高的要求。留校后不久,我就学会了理发,也算掌握了一门手艺。说是会理发了,还什么手艺,其实就是敢字当头,敢给他人理发,敢在他家头上做“试验”。时间一长,理发中得到了锻炼,就有所提高,名气也就不翼而飞了。

学会了理发,人们知道我会理发,找我来理发的人就多了。上到学校校长主任,以及老师们,下到同学、同事以及在校部分学生。一年中,每月每天几乎都有人来理发。为人理发都是在工余时间,不是上班前,就是下班后,甚至连中午时间都被占用了。虽然来理发的人要求并不高,理一个发用时也就十来分钟,可是一次为两三个或三四个人理发,累积起来所占用时间也不少。

除此之外,回到家里,还要经常为家人和亲戚、邻居家的大人或孩子们理发,工余时间几乎都为大家服务了。当时,没有电动力发推子,所用理发推子都是手动的,完全是用手一下一拌动手指,一推子一片片把头发剪下、剪短。理发推子用的时间长了,刀片就钝了,就夹头发了,就得去送修。理发用推子有的是单位买的,专门为员工理发用,有的是自己家的,拿来理发,理完了自己再带走。

一般情况下,来人是什么发型,理后还是什么模样,只是头发被剪短了,也没有什么人“挑三拣四”或“说三道四”的,多数是道声谢谢罢了。不用去理发店,又方便,还省钱,两全其美,都愿意。在众多理发人群中,只遇见过一次“与众不同”,他就是学校的一名主任。当年这名主任40来岁,平时衣着讲究,注重仪表,干净利落,头发不太多,留着小分头。理完发后,他在镜子面前东照照、西瞅瞅,指着头说这里再剪点,那边再去点。按照他的要求再次“左右逢源”,直到满意为止。其实,他也挑不出大毛病,只是过于仔细罢了。

理发的人群,多数都是“回头客”,20多天一个周期,头发长长了,到时不请自到,我也就习惯了。虽然为大家理发,既占用时间又费力,常常占用午休时间,付出了很多。但也结交了很多好朋友,获得了好的口碑和人缘,就算一举两得、“名利双收”吧。

若干年后,儿子出生了,闲置多年的理发技艺又重新拾起,承包儿子理发长达17年之久。儿子渐渐长大了,年级升高了,也爱美了,到了高二年级就不愿意在家理发了,说是理的头型太传统,跟不上时代潮流,不时尚,不好看等等,顺其自然去了理发店。现如今,儿子又回家让我为其理发了,使用的是电动理发工具,省力省时,方便快捷,一个小小理发工具的进步就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也能带给人们时尚的头型,以及美好的心情。

原创

首发

作者

主播

远方诗歌文化传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