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传道义,共谱新华章 ——论赵德平及其家庭的道德风范和特征「上」
编者按:5月28日,《廊坊日报》第3版发表了许振东、王雪莹联合撰写的此同名文章,但限于版面,删节了一半有余。为飨读者,现于本平台分两次全文推出,详见如下。
赵德平是一个先进、一个模范、一个传奇。这个本仅有初中文化的“村里人”,却带着大厂评剧歌舞团这个县级小剧团,闯出大名声、大业绩。作为剧团近40年的领路人,赵德平有着重要而突出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中央、省、市的重点新闻媒体曾先后刊(播)发赵德平的宣传稿件达220余篇,对他的肯定与赞扬难以尽数。本年3月,经层层严格地遴选,赵德平家庭又被省文明委评为2016年度河北省文明家庭,其公示辞中说:“这是一个“文艺家庭”,丈夫赵德平1982年就任大厂评剧团团长以来,将剧团办成了全国基层剧团的一面旗帜,年演出收入超千万元,固定资产数千万元。妻子孟秀兰则一直默默付出,支持着丈夫的事业,使赵德平走出了一条宽广的艺术道路。赵德平先后荣获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道德模范提名奖及河北省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如此的褒奖与评价,使人不禁想知道赵德平家庭到底有着怎样的道德理念与家风,其又给着赵德平的事业以怎样的动力和支撑,赵德平的的人格风范又怎样影响并带动着这个家庭。
一、齐唱主旋律,做人须端正
廊坊市著名作家李铮曾撰写长达2万余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厂出了个赵德平》,以生动之笔展示赵德平的创业历程与精神世界,在文末他概括地总结说:“弘扬主旋律的观念不变、服务农民的宗旨不变,这两点是赵德平的成功之源、立身之本”。
赵德平家庭一共9人,而中共党员就有5名,占二分之一还强。他们每人都是都是党的宗旨与观念的坚定践行者,尤其以赵德平最为突出。他以笔为工具,以文艺作品为载体,以剧团成员为生力军,时时传递着党的声音,挖掘与弘扬深藏于基层生活中的闪光点和正能量,讽刺与鞭挞社会上的假丑恶,从而激发和凝聚民族力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赵德平自幼受母亲的影响甚深,母亲曾说过的一句话始终让他牢记在心,并不断讲给自己的儿孙,此话即是:做人就要像那“人”字,头要端正,身板要直,两只脚要扎扎实实立在地上,这才算个人!”头端正、身挺直,在赵德平看来就是走正路、向前看、不为恶、不媚俗。就艺术创作来说,赵德平认为文艺工作者要担负起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社会责任,不应只追求市场效益,更不能一味去满足少数人的低俗趣味。他曾说:“主旋律创作永远不过时!一块土地,不种庄稼,就会被野草侵占;农村这个阵地,主旋律作品不去占领,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垃圾就会泛滥。”“艺术家的肩膀上扛着‘责任’二字,低俗的东西不能碰,农民真正需要的是看完之后精神振奋、笑完之后有收获的优秀作品。”采访的记者还听赵德平自豪地讲过:“大厂评剧歌舞团30多年来,创作的全部是主旋律作品,观众十分喜欢。”
赵德平不无坦诚地承认“我不是天生的剧作家,我的创作不是靠想象力,而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时代。”已故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曾评价。“德平创作的最大特点是与时代合拍,他写的东西都是老百姓生活中关心的事情。”赵德平带着剧团把舞台搭进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城市乡村,把节目送进了全国亿万个家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是赵德平的不懈追求。纵观赵德平几十年来的创作,主旋律作品占绝大多数,而且炮炮打响。从《嫁不出去的姑娘》《男妇女主任》《当家的女人》等8部农村现实生活题材电视剧,再到舞台情景剧《赶考路上》、大型音乐情景剧《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等作品,都是根据真人真事进行创作,始终紧扣社会热点和时代节拍,热情讴歌新时代的楷模,宣传真善美,弘扬震撼人心的积极力量。
创作于1995年《水墙》是一部具有鲜明主旋律倾向的作品。其反映的是在特殊情况下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误解,最终又紧紧融为一体的骨肉亲情。此据取材于1994年发生在大厂县的一场洪灾,当时身为副县长的赵德平亲眼目睹了县长海德发同志如何率领群众抗洪救灾,如何在被群众误解的时候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深切地为身边的好党员所打动。当时的河北省委副书记陈玉杰观看演出后,含泪说道:“我非常激动地看了这出戏,想说的话很多,今天只说两点:第一,又看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第二,我们的人民是通情达理的,是可爱的。”此剧在农村和城市连续上演一百六十多场,场场座爆满。在1995年的河北省第四届艺术节上,此剧喜获剧目一等奖。
2012年,为了创作《赶考路上》,赵德平先后跟河北省7个不同类型的驻村干部一起生活了两个月。在其中的一次采访中,赵德平结识了55岁的驻村干部马金平。这个老党员年近退休,仍为一名普通科员。在三年驻村的日子里,为了帮村子脱贫致富,他先后花掉了家里的6万多元积蓄。为此真心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深深打动,赵德平连夜赶写剧本,边写边哭,泪水打湿稿纸,眼睛熬得通红。榜样的力量让他不能止笔,他要尽快把动人的故事向所有人讲。2016年9月,根据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而创编的大型音乐情景剧《太行山上的新愚公》隆重上演。该剧根据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创排,选取李保国生前的几个工作、生活场景片段,真实再现这位时代楷模对党忠诚、情系人民、扎实苦干、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贴近人心、震撼心灵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受到李保国精神的触动和教育,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这是赵德平戏剧创作的又一次跨越,也是他弘扬主旋律的再一次践行,此剧现仍在不同地区巡演,受到着持续地关注和欢迎。
二、心系农民,根植生活
赵德平理解母亲早年所说做人要像“人”字,两只脚需扎扎实实立在地上,就是不能忘本,不能脱离开农民与现实的土壤。在2011年8月7日新华网记者齐雷杰所采写的《“农民的团长农民的团”——记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德平》一文中的开头写道:“‘吃过百家饭,走过千村路。人民是亲爹娘,乡亲是好朋友。雷声天做鼓,风动树拉弦。为了父老一辈子不生气,我唱得星落月儿圆。戏比天大,无私天地宽。只要你想听,我唱到一百年……’这首《戏比天大》,是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公司(前身是大厂评剧歌舞团)董事长赵德平欣赏的一首歌,也是他的人生写照。”如此的概括和评价,应该说是有道理的。
赵德平的职位很多,他是全国人大代表、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还曾担任大厂回族自治县副县长;而在赵德平看来,自己永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农民文化才是他的根、他的魂。有人称赵德平是“扎根乡村的农民艺术家”、“农民的团长”,说他所带的剧团是农民自己的“庄户剧团”。对这些,赵德平并不否认,反而引以为荣、引以为乐。他曾说:“我们的定位很明确,戏为农民演,剧为农民排,永远扎根基层,服务农民。”赵德平以为自己的使命即是:把文化带进农村,把文明送进家门。能够在父老乡亲身边写出让他们开心地笑、激动地哭,使劲地拍巴掌的作品,那是他人生最大的快乐。
在三十余年中,赵德平源源不断地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作,他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素材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现实中无数的普通百姓。讲农民听得懂的话、演农民爱看的戏,不断满足农民的求知、求乐、求美需求,是他事业成功的关键。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长,赵德平极有远见地认识到:“9亿农民是多大的市场?不用说每个地方都去演,只要1%的农民看我们的戏,我们就演不完。”赵德平一直认为农村火热的生活永远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他曾说:“有人说‘农’字太土,作品难有观众,而我认为‘农’字是金,只要平下心、扎下根,黄土就能变成金。”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是来自农村现实生活,都是有源之水。
赵德平全家二十年前就已全部“农转非”,而且在县城分了房;但赵德平却爱睡土炕,喜欢吃大铁锅贴的玉米饽饽,愿意听乡亲们说长道短。他常年住在袁庄村老家,专门承包着十几亩地。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到地里去干活。村里开群众大会,他旁听,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必到。夫妻吵架,婆媳不和,只要他知道了,也决不落空。有时遇上不好的天儿,还常把人们请到家里,一壶茶外加几盒烟,就能跟大家聊半宿。在毫无隔膜中,人们什么心里话都能掏出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素材便会出现。赵德平曾总结已经走过的创作道路说:“建团30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办团宗旨,不断从生活的泥土中汲取艺术创作的营养,写农民、演农民。”他创作《嫁不出去的姑娘》人物原型是大厂夏垫镇的一个姑娘,仗着长得漂亮,大要彩礼,憋死了未婚夫;《啼笑皆非》的灵感来自于村民宅基地的纠纷;《罪人》的情节来自于邻村的真实故事;《男妇女主任》里那个热情高,能力差的男主角原型便是村里一个“老爷”辈分的人;而《大门里的媳妇》的主角则是赵德平19岁即开始守寡的亲二嫂。
人们常说“树高千尺在根深”,赵德平也时刻清醒认识自己的根是深扎在农村这块土地上的,离开了脚下这片土地,剧团就会失去生命力,自己也会没有发展的根基。”名气,官位和西装,则是铲断他与这块土地血脉联系的利刃。一个农民剧作家一旦远离人民,便将一事无成。你离他们多远,他们就会离你多远,他们离开你照样是农民,而你离开他们便永远做不成艺术家。老百姓只愿对一个高搀裤腿,浑身溅满泥点子人讲述最属于他自己的故事。
赵德平带着他的剧团,把舞台搭到老百姓家门口,每年深入农村,为农民演出200场以上。每一部戏都根植于生活,根植于农村,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得到老百姓的由衷喜爱。一位长期关注大厂评剧歌舞团的专家曾说:“一个剧团,红一个人容易,红一出戏容易,红一阵子容易,但像大厂评剧歌舞团这样红了30多年,年年上台阶,年年出新作,实在不容易。”赵德平颇有心得地讲:“那是因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先看路在何方;每踏一脚,都要仔细想想踩没踩在土地上。”他以为:“我最高兴的事儿,不是创作得奖,也不是个人扬名,而是农民观众看我的作品哈哈大笑,或者扯起袖子抹眼泪。”
近期,大厂评剧歌舞团正在京东潮白河畔规划建设全国第一个农村题材影视拍摄基地。对此项目,赵德平充满信心地介绍:“只要是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甭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可以在这里拍摄,而且,还要把这里打造成中国农耕文化的景观,这里也是大厂评剧歌舞团实现新的腾飞的更高的平台!”由此看来,他是要把为农民演戏排剧的事业子子孙孙地做下去,而且是更高标准、更宏伟的视野。
(下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