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文稷:晚清闽浙总督——霸州边宝泉①

一、边宝泉其人

边宝泉,霸州人称“边大人”,字廉溪,号润民,满族、隶属镶红旗汉军,霸州城内人。现在霸州老城从东大街新建清真寺往西到西大街市总工会长约500米的街道,清朝时几乎都是边家的产业。

边宝泉生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卒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享年67岁。他四岁时死了父亲,十一岁又死了母亲,家境衰落,几至无靠,好在当时凡是“旗籍”的男丁都由国家发给“钱粮”,自己家还有田产,十岁就娶了个大媳妇照顾其内,其堂兄帮助照顾其外,生活还勉强过得去。

由于家庭的变故和困难,边宝泉十二岁才开始读书。但他聪颖过人,专心苦读,二十六岁中秀才,三十岁中举人,三十五岁中进士,在这些严苛的考试中,边宝泉越考越好。在顺天府乡试中,边宝泉考中第四十五名举人,在全国礼部会议中,考中第一百七十九名贡士。按这个名次,只能考个“同进士”出身,可边宝泉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发挥异常出色,得到殿试读卷官及皇帝的叔父议政王奕诉和慈禧太后的赏视,高中二甲第七名,也就是全国第十名。因为一甲只有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七名就是第十名进士,当即授翰林院庶吉士,而后转升翰林院编修,因此,霸州不仅只有东关的吴翰林,还有城内的边翰林。

边宝泉隶属镶红旗汉军,祖籍辽宁省辽阳市。清初,其祖上跟随入关的顺治皇帝杀向北京,叫“从龙入关”,后来分到霸州驻防。在“跑马占圈”的八旗兵大圈地时期,在霸州圈得了大片土地,号称“双子顷”。自此,就在霸州城内常住下去,到边宝泉已有八九代了。

边宝泉隶属旗籍,现在叫满族人,其实,他家是汉族人。满族这个叫法,是民国以后才正式叫起来的。清朝时期,他们叫“旗人”,或俗称“在旗的”,或官称“满洲人”。形成满族这个由女真族、汉族、蒙古族混合成一的民族,是和清兵入关前的八旗制度相关联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是纯正的女真人。女真人是“旗人”的核心,凡纯正的女真人都有“老姓”。如清初被康熙皇帝擒杀的大权臣鳌拜姓瓜尔佳,乾隆时期的大贪官和珅姓钮钴鲁,慈禧太后姓那拉,末代后帝溥仪的皇后婉容郭博罗,名作家老舍姓舒木鲁。努尔哈赤起兵时,为女真贵族做奴仆的汉族人及与之相好,与之混居的汉族人也一起参加了他的部队,如后来当过“相爷”的修国纲家,当过“大将军”的年年羹尧家,写《红楼梦》的曹雪芹家。一开始,努尔哈赤把他的部队分编成四支。四支部队分别打着黄色、白色、蓝色,红色的三角形牙旗。后来,部队壮大了,就从老四旗中分编出四支部队。,这四支部队的三角形旗的主色与老四旗相同,只是旗外围镶的牙边颜色不同,黄、白、蓝旗镶红色牙边,红旗镶白色牙边,因此,被叫做镶黄旗、镶白旗、镶兰旗、镶红旗,这样就形成了八旗兵。努尔哈赤在作战中连战连胜,又有很多明军被俘或投诚,又有许多汉族自由民参加了他的部队。为管理这些汉人部队,又专门为这些人按八种旗色编制了八个旗,叫做某某旗汉军。这些旗的骨干军官一般要选派女真族人担任,因此,汉军旗中也有女真人。后来,靠近辽宁、吉林、黑龙江的科尔沁草原蒙古人,也就是库庄皇太后家乡的旗色编成了八个旗,叫做某某旗蒙古,原来以女真族为主的老八旗叫某某旗满洲。这样清兵入关时实有军力为二十四个旗,每个旗编制两万人,占领北京后就分驻在北京及其四周,号称四十八万护城兵,实际编制不太满员,估计有三十万人,这些人及他们的家眷就是后来的满族人。民国初年,因为这些旗人属于被驱除的“达虏”,被列为“革命对象”,大部在旗的汉人都把自己的民族列为汉族,蒙古族还叫蒙古族,一部分女真族也改为汉族姓氏,如爱新觉罗改姓金,瓜尔佳氏改姓关。解放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待遇优厚,原在旗的汉人又大都改称满族人。至于清兵进关后新编制的以汉人为主的部队,一律打着绿色旗帜,称做“绿营兵”,他们不算“在旗”,因此也不算满族人。

边宝泉所在的镶红旗汉军,在二十四旗中是最末一旗,比起“上三旗”的正黄旗满洲、镶黄旗满洲,正白旗满洲的地位和待遇都差的很远。加之他命运多难,迭 家难少小而孤,十二岁才开始读书,可说其是一个不幸的童年,然而边宝泉头脑聪明,人也争气,竟在这样一个即将败落的家庭中奋然崛起,连考连中,点翰林,当御史,历任几个省的乡试教官及殿试读卷官,国史馆纂修,在文官的行列中可算佼佼者,后又任陕西督粮道台、陕西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任陕西布政使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抚、陕西巡抚、福建巡抚略高于管一省行政,这在全国行政官员中可算拔萃者。其后又文武兼治任镇闽将军、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闽浙总督,其在全国高官中可谓朝庭所依重者,边宝泉在闽期间兼任福州船政大臣,建工厂,建学堂,聘洋员,造兵船,也可称近代洋务运动的一名开拓者,其一生为官从未遭过弹劾,从未受过处分,最后竟死在任上,无可称得勤勉奉公,鞠躬尽瘁者。

二、关于边宝泉的传说

边宝泉童年即失父丧母,家门不幸,影响了他幼小的心灵。据说他小时候不大爱说话,显得有些木讷,十二岁才开蒙受教。但从读书开始,他就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日夜苦读,经常晚上很晚才回家。天黑黑的,一个孩子在路上走,家里人很不放心。一天天很黑了,边宝泉还没回来,他的一个堂兄就去接他,他的堂兄走着走着,看见前面有两个亮眯在移动,再往前走,看的更真切,见到对面走来的边宝泉的两肩上好象有两盏红灯,再走近些,又不见了红灯。他堂兄以为自己看花了眼,也没在意。接着边宝泉后对他说:“天这样黑,路都看不清了,以后回家要早一些!”边宝泉说:“我看路亮堂堂的,很清楚,一点也不黑。”他堂兄心里疑惑,就不说话了。第二天堂兄又去接边宝泉,远远的又见到边宝泉双肩上的红灯,近看红灯又没了,他细看边宝泉的手上,身上,也没有藏灯笼的地方,忽觉一阵心跳,嘴里不说心里暗想:“这个孩子大不一般,别看他木讷,以后可能成大气候。”从这以后对边宝泉更加关心,不但生活上关怀备至,学问上也尽力指导。边宝泉上学虽晚但进步很快,竟和他堂兄一起考中了秀才。边宝泉可以说是霸州历史上最大的官,特别是他还没到高官退休年龄而死在任上,这是一个很特殊的事件。

据说边宝泉年青时就对当朝宰相李鸿章不满,认为李鸿章靠杀中国人当了大官,得官不正,他手握重兵,保存实力,恐洋惧外,欺下满上是个奸臣。特别是和早日本签了《马关条约》,把他管辖的台湾省割给了日本,竟没有和他这个主管总督招呼一声,至使大批台湾逃难的民众和溃散的士兵都湧到福建,弄得他抚又无力,剿又不能,左右为难,穷于招架,他上奏朝庭,竟无人理会,气得每天大骂李鸿章卖国,和李鸿章成了公开的对头。骂李鸿章实际上等于骂慈禧太后,因为割让台湾的决策是慈禧太后作出的。因边宝泉是“旗人”,李鸿章到还奈何不了他,但却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满。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变法主谋康有为、梁启超这两个慈禧太后最恨的人逃往福建,先是在厦门藏觅后又出逃国外。边宝泉做为闽浙总督有“纵放反贼”之嫌,慈禧太后下诏让他赴京述职,边宝泉觉得去了北京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说不定就被慈禧太后新帐老帐一起算,他边宝泉身首异处,抄家灭门也是有可能的。想到自己身为封疆大吏、辛劳一生,竟至国不能保、民不能安,自己年将七十,须发苍白,不但身受其辱,并将累及家人,不如自己死了算了,就吞金自尽了。

边宝泉的死令慈禧太后大为震惊,念及边宝泉一生无过,又是“旗人”,虽对朝庭不满,总是事出有因,可以原谅,特旨从优抚恤,并加赠“太子少保”衔,赠帘银礼送回家治丧。

边宝泉的葬礼是霸州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葬礼。霸州一句老话说“边大人开大吊——钱海了去了!”据说霸州有个规定,霸州人在外地当官死了,不准在城内开吊,边宝泉的葬礼就是在东关办的。这个规定也可能是因为大官们开吊不是几天的事,城内商贾云集,街道又窄,大官们开上个七七四十九天的大吊,不但交通长期堵塞,买卖家也就只能关门歇业了。

那时大官办葬礼,不像现在“大三天”、“小四天”就把人埋了。第一是因为官越大,势派越大,要请大量的花会、戏班,要糊大量的纸活,要搭大量的席棚,这些准备工作短时间是无法完成的。第二是因为有“官居二品不入祖”的规定。凡二品以上大官,都不入老祖坟,需要重新看风水,另辟吉地,这也需要时间。这个规定的本意是这样的,一家人的上辈没有大官,自然祖上的坟茔规制就低,不但坟头小,也没有石象生。而其下辈出了大官,死后必要立大坟头,还要安置石人、石马、石虎、石骆驼和大石碑。一下子就把老祖宗的坟比下去了,这显然不合孝道。如果都按大官的规模给他所有上辈立新坟,不但是花多少钱的问题,还会因“逾制”被惩处,所以二品以上大官只能重新立坟,自己开始当新的“老祖”。这就叫“官居二口不入祖”。看看皇帝的陵墓,不都是东一个西一个的吗?没有一个皇帝的墓像老百姓的坟那样,儿子埋在父亲的脚下,父亲埋在爷爷的脚下的,每个皇帝不是叫这个祖就是叫那个宗,他们自己就是祖宗,所以墓就应是单独的。第三是因为官当大了,社会影响也大了,葬礼要同僚官员及生前友好参加,或他们派代表参加,这些人有的在京城,有的在外省,那时又没有电话可通知,也没有飞机、火车可来往,从极丧到赴丧只能靠马车,要等这些人赶来吊唁,也要很长时间。所以,大官发丧,少的要三七二十一天,多的要七七四十九天。再长的还有,如清德宗光绪皇帝死后,经过了宣统一朝到民国时期才发丧。

边宝泉发丧时,送葬的队伍从东城门一直到东关最南头,整整占了一条街.队伍的最前面是两对“开路大头鬼”,由四个穿黑衣,骑白马打花脸、手持两根狼牙短棒的大汉伴演,一边走一边舞动短棒敲出“梆、梆”的声音。大头鬼后面是八个放炮的兵,手持铁制“三眼铳”,不时放出震天的轰响。放炮兵后面是十八对穿洋服、骑洋马、挎洋刀的骑兵,制服、制帽的外面都罩着白布,对子马后则十八对肩扛洋枪的“新军”步兵。新军后面是十八对穿号衣,戴红缨帽、手持红缨枪的亲兵。枪兵后面是十八对挎腰刀的亲兵。这以后是太后赐予的“半朝銮驾”,由十六人执掌,一对金瓜、一对金戟、一对金斧、一对朝天蹬,一对平天钻,一对羽扇、一对雉翎、一对罗伞。这后面是边宝泉的“官爵执事”执事牌是红色的,高有四尺、宽有二尺,下有一柄、由 隶持掌,上面有黑色刻印体大字写着边宝泉的官衔。第一对执事牌上书“赠太子少保”、“赏三眼花翎”,第二对执事牌上书“赏一品顶戴”,“赐进士出身”,第三对执事牌上书“诰封光禄大夫”、“诰封建威将军”,第四对执事牌上书“御授兵部尚书”、“钦命福建巡抚”,第五对执事牌上书“钦命福州船政大臣”、“总理福建盐政”,第六对执事牌上书“御授都察院右都御史”、“钦命闽浙总督”。执事后面是纸糊的车马、鬼卒、童男、童女、金山、银库、丧棒、旗幡,这些纸人都高有太二,下有木轮机关,经人推行都可转动。再后面是36人乐队,大锣小镲,笙管笛箫、云锣琴胡、鼙鼓铙钹声震云霄。乐队后面是一边走一边念经的和尚、老道。再后面是本家孝子队伍。考子后面即是三十六人抬的绣蟒官罩,里面装载着边宝泉的灵柩。灵柩后同是女眷送葬车队,车队后面是荷刀持枪的亲兵卫队。在前面葬仪队伍中间,还间夹着八辆“散钱车”现在发送死人时,送葬队伍里都有撒纸钱的,意思是向路上的穷神饿鬼致意,以图亡灵路上平安。边宝泉送葬的“散钱车”撒得可不是纸钱,那散钱大车上装的是大圆笸箩,笸箩里装的是真的“大铜子”,每车上站着两个大汉,手执铁铳向外抛撒,一直到坟地。整个送葬队伍足有三里地长,沿途大道两旁,京城起来的友好,边宝泉历任各地方赶来的官绅,霸州本地的亲友搭起路祭的席棚,连绵十八里,从东关一至搭到康仙庄东边,高家坟西边的边家坟地上。

有霸州以来,从未有过如此盛大的葬礼,当时是空前的,现在看来也是绝后的了。(待续)

作者简介:樊文稷,霸州东关人,1946年10月生,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现为霸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是霸州市工业局副局长兼霸州钢管厂厂长、河北地球钢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河北省钢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冶金部《钢管》杂志编委,廊坊市管专家、廊坊市人大代表、霸州政协常委、霸州拔尖人才、音协副主席。自青年时期就热心于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不断有文章发表于报刊杂志。著有《文稷诗稿》《霸州历史文化丛书▪名人卷》、参与编写了《霸州文化旅游概览》。

传播文化  诚请转发

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

(0)

相关推荐

  • 沈有容传(一)

    017 沈  有  容  传(一) 董振宇 序       言 绪     言 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号宁海,宁国府宣城县洪林桥人.少年时便立志从戎报国,万历七年(1579)中应天武试 ...

  • 清代八旗,成也汉军?败也汉军?

    长白山下响箭蜂鸣,浑河水波翻浪涌,八旗军疾风骤雨狂飙而来,三十年完成明清鼎革,寒冰彻雪席卷华夏大地的猛烈,为历史留下无尽的唏嘘与迷雾下的疑问. 倥偬二百年,勇冠东北亚的八旗军已经没落,剿长毛.剿捻-- ...

  • 大明的权阉 - 贼属汪直的理想

    汪直是瑶族人,成化三年右佥都御史韩雍平定广西大藤峡瑶族叛乱,汪直作为贼属被缚送京师.依照惯例,幼年的汪直被免死罪,赐其净身后入宫做宦官.汪直的运气不错,被分配到成化宠妃万贵妃身边. 因为其年幼加上聪明 ...

  • 樊文稷:晚清闽浙总督——霸州边宝泉②

    三.边宝泉的主要业迹 边宝泉中进士.点翰林是在同治二年(1863年),那已是清朝后期,正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 边宝泉初任的官职多为考官.他初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又任江南乡试副主考,右又任过全国 ...

  • 樊文稷:港台作家陈之藩霸州家世采访考析

    陈之藩 ,河北霸州人,生于1925年,逝于2012年,是国际上著名的机电工程科学家和文学家,曾任美国休斯敦大学.波士顿大学教授.世界顶尖级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英国机电学会院士.在香港.台 ...

  • 樊文稷:霸州骄子——港台著名科学家与散文家陈之藩

    说起陈之藩,我们很多人都不熟悉.可是在香港.澳门.台湾,这可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写的多篇散文,选入了港澳台中小学课本,因此在五十岁以下的人中,从小就知道陈之藩,就像知道李白.杜甫一样熟.陈之藩的 ...

  • 樊文稷:说一说“霸州兵备副使”这个官职

    明朝中期到清朝康熙前期,霸州一直设有"兵备副使"这个官职.这是一个四品职位,明朝一直是由进士出身的担任. 明朝末年的大学士,兵部尚书,追剿李自成,张献忠的统帅杨嗣昌,清朝初年任云南 ...

  • 樊文稷:平曲侯公孙浑邪——霸州现存史料上的第一个有名姓居民

    现在说起霸州,都说是"千年霸州".那是因为建置霸州,是在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周世宗柴荣显德六年,那是公元959年,距今有一千多年了.为了区别周文王.周武王的周朝,史学家们和五代 ...

  • 樊文稷 :从霸州走出去的皇贵妃万娘娘

    明宪宗是成化(1465-1487)年间的皇帝,他有个皇贵妃姓万,名贞儿,生于1430年,逝于1487年,是霸州"忠孝屯"人,原籍山东诸城.其父万贵,原是山东诸城衙门的小吏,因犯律, ...

  • 樊文稷:明朝两京兵部尚书王遴 (全文版)

    王遴(1525-1608),霸州煎茶铺人,字继津,赠太子太保,明熹宗追谥"恭肃",二十二周岁中进士.曾任边关主帅.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北京兵部尚书,故世人称为&quo ...

  • 樊文稷:説一说科举考试——看清朝状元刘春霖试卷图片的联想

    这一状元试卷弥足珍贵.看了这篇试卷,使我联想到明清两代知识分子的"进身之途"--科考. 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是非常严苛的.分为四个阶段,三个大考.   一, 首先要" ...

  • 樊文稷:说起吃地梨儿

    小时候,老听大人们说:"刨地梨儿那年"怎么怎么样--,大都是说当年如何艰困.可我一直没有吃过地梨儿,对于"地梨"不是长在树上,而是从土里"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