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征 ‖ “杨家将”长篇小说
杨家将故事发展至明代,最突出的现象是长篇小说的出现。如果说在此以前,“杨家将”故事还处在片断,分散的垅态,还大体停留在讲唱的阶段,那么长篇小说出现后,就不但有了专供阅读的作品,其故事也便有了完整的系统,内容也大大丰富起来了。
有关“杨家将”的小说,至晚也当成于明初。
叶盛《水东日记》云:
“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事——南人喜谈如汉 小王、蔡伯喈、杨六使,北人喜谈如继母大贤——甚多,农工商贩,钞声绘画,家蓄而人有之”。
叶说之“汉小王”,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事。此故事后来发展成为《东汉志传》(东汉演义)一类小说;蔡伯喈,即东汉名士蔡邕(字伯喈)的故事;继母大贤,即后来收入《三言》的《清河县继母大贤》的故事。其“杨六使”,即明人谢肇制《五杂俎》所说的小说《杨六郎》。
叶盛是明英宗正统间进士。英宗在位时,明朝方建国八十余年。其时,“杨家将”故事的某些部分已被编为小说,(《杨六使》或曰《杨六郎》),在坊间发售,而且十分风行,达到了“家蓄而人有”的程度,到明代中期的嘉靖、万历间,一些文人便把民间传说、曲艺、戏剧、小说中的有关杨家将的种种故事收集起来,参以史传、方志,编为大部头的小说。这种长篇小说,据现在所知,约有内容不同的两种。一种是《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一种是《南北宋志传》。兹分述于次。
(一)《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当时省称曰《杨家府》。此书现存最早的版本,刊于万历丙午(卅四年)。廿一年世德堂刊本《南北宋志传通俗演义题评》第一回按语说:“今续《后集》十卷……收集《杨家府》等传,(与《前集》)总成廿卷”。从这条按语来看,《杨家府》初刊当远在万历卅四年之前,易言之,它的成书,可能在隆庆以至嘉靖间。
《杨家府》全书共八卷,五十八节。叙事首起宋太祖受禅建国,至杨文广之子杨怀玉举家归太行山止。这是现存杨家将长篇小说最早的一部。与此书并行的,似还有其他小说(见上段《南北宋志传题评》按语),但书名已佚,不可考知了。
《杨家府》作者不详,仅题有“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字样。“烟波钓叟”,据孙君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说,是纪振伦。纪氏,字春华。此书是否为他所编,不能肯定,而既云“参订”,似属整饰旧本。自然,也不排除即为其作者之一的可能。因为士大夫以撰制小说为不体面的事,每布疑阵,将自己的作品说成是改编、修订前人的作品。就使如此,纪氏之前既已有此类小说(如《杨六使》)流传,他也不过是总其大成并加润色而已。
这本《杨家府》因为故事、文词均较粗略,后世未得流行。
(二)《南北宋志传》,据孙君楷弟《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考证,原为两部,分名曰《宋传》《宋传续集》(余嘉锡先生亦有此说)。《南北宋志传》(或曰《南北宋传》),乃书商合刻时所加。此说甚是。该书最早的版本有四:
一为建阳余氏三台馆刊本,总名《全像按鉴演义南北两宋志传》,共廿卷,一百回。前十卷、五十回称《南宋传》,叙事起自石敬瑭征蜀,止于曹彬定江南,皆五代,宋初事。后十卷、五十回称《北宋传》,叙事起自“北汉主屏逐忠臣”,止于“杨宗保平定西夏”,即为杨家将事。《南宋传》第一页题:“云间陈继儒编次”,《北宋传》则无题署,唯卷首有三台馆主人序,云:“昔大本(应为大木)先生,建邑(即建阳)之博洽士也,遍览群书,涉猎诸史,乃综核宋事,汇为一书,名曰《南北两宋演义》,事取其真,词取其明,以便士民观览。其用力亦勤矣”。据此,《南宋传》作者似为陈继儒,大木先生自撰《北宋传》并润饰《南宋传》而为一书。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靡公,江苏华亭人,明之诸生,工诗、善文,兼长书法绘画,少与董其昌齐名。终身不仕,隐居昆山之阳,杜门著述。钱牧斋《列朝诗集小传》中有传,谓其“尝延招吴越穷儒老宿隐约饥寒者,使之寻章摘句,族分部居,荟萃成书,流传遐迩”。《南宋传》一书,文章平庸,倘与陈继儒有涉,也当是这些“吴越穷儒”手笔,陈继儒不过领其名而已。
大木先生,姓熊,号钟谷,嘉靖万历间人,世居福建建阳。建阳为明代一大印刷业中心,刊刻书籍遍销海内及朝鲜,日本、东南亚。熊氏居当其地,应书商之约,集当时艺人评话稿本编为小说多种,除《南北宋志传》(即《全像按鉴演义南北宋志传》)外,尚有《西汉志传》、《东汉志传》、《唐书志传》,《大宋中兴演义中兴英烈传》(后世据以修订为《西汉演义》《东汉演义》《说唐》《说岳》)。
二为绣谷唐氏世德堂万历廿一年刊本,题名《南宋志传通俗演义题评》与《北宋志传通俗演义题评》,为综合《宋传》,《宋传续集》及《杨家府》等书而成。两书分刻,均署“姑苏陈氏尺蠖斋评释”。其《南宋》一回前有按语云:“是传计一十卷,起于唐明宗天成元年石敬瑭出身,至宋太宗平定诸国止,今续《后集》一十卷(即《北宋志传》)起宋太祖再下河东,至仁宗止,收集《杨家府》等传,总成廿卷,取其揭始要终之义,并依原本参考史鉴年月编定”。该书故事与三台馆本略同。
三为金阊叶昆池万历戊午(四十六)年刊本,总名《绣像南北宋志传》,分前后集,每集各十卷,五十回。前集题《新刊玉茗堂批点按鉴参补绣相南宋志传》,后集题《新刊玉茗堂批点按鉴参补北宋杨家将传》。故事与三台馆本及世德堂本略同。其前集、后集均有序。后集序云:“北宋太祖既殁,神武遂微。志传所言,则尽杨氏之事,史鉴俱不载,岂其无关政纪,近乎稗官曲说乎?《宋史》显著杨业伟绩,独其家兄弟妻妹之事存而弗论,作者特于此畅言之云云”。未署“玉茗堂主人题”。
按:玉茗堂乃《牡丹亭》作者汤显祖别号。此序不见于《玉茗堂集》,是否伪托,不得而知。此书之可注意者为“畅言”,杨氏“兄弟妻妹”事。此书行世后,戏曲中“杨门女将”故事始繁兴。
以上三本,版刻不同,虽有小异,实同于一书,流行至今的《杨家将演义》即为润饰叶昆池刊本之后半部而成。此书解放后经罗奋先生改编,曾由上海文化出版社排印发行。
除去上述三本外,孙君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言,尚有“郑因伯藏明刊本,书名《新刻全像按鉴演义南北宋传题评》,残存卷四至卷七,内容与通行本异”。
在明代,除去演述杨信、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父子故事的上述两种(《杨家府》《南北宋志传》)长篇外,还有两本专叙杨延昭后裔杨应龙的小说。一名《新刻全像音注征播奏捷传通俗演义》,共六卷一百回,万历卅年刊行,不著作者姓名。此书演万历廿八年四川巡抚李化龙统兵镇压播州土司杨应龙事。叙事起自明太祖朱元璋定鼎金陵,至普天下共乐升平止,“旨在昭宣国宪,显扬成灵,绝反萌,褫贼魄”,内容反动,文词亦劣。另一本名曰《平播始末》,书目收录在《四库全书总目》五十四杂史类存目中。《四库全书》编者注云:“杨应龙叛,郭子璋方巡抚贵州,被命与李化龙同讨平之。晚年退休家居,闻一二武弁造作平话,左袒李化龙,饰张化龙功绩,多乖事实,乃复为此书,以辨其诬”。其所谓武弁造作之“评话”,盖即上述《征播奏捷传》。而《平播始末》作者郭子璋(曾任贵州巡抚)虽身亲其事,说亦近乎演义,视之为“小说”亦可。以上两书皆不流行。
这些长篇小说出现后,由于它们集中了前此流行的戏剧、曲艺、民间口头传说,以及史传上的杨家将故事,和同杨家将有关的呼家将、寇准、狄青等人的故事,增加了一批元曲以前未曾出现的人物(如“杨门女将”一类),且据史传修正了过去流行故事中的一些地名、年月以及某些情节的讹误,为后来戏剧、曲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题材,所以这种故事到了清代使呈现了一派极为繁盛的景象。
阅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