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茅窝子

寒从脚起,旧时家乡人越冬,深谙其道,注重脚上包装,少不了选择一种特殊的护脚之物“茅窝”来取暖抵御寒冬。

茅窝,又名茅蓊,是家乡人就地取材、巧妙编制的一种草鞋。在农村普遍,城市少见,穷人穿得起,富人不嫌弃,老少皆宜。

穿茅窝越冬的习惯有年头了,可以追溯到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末年。相传卖草鞋出身的刘备带兵讨伐曹操,在徐州遇上滴水成冰的严寒,他把编草鞋保暖的技艺传授给部下,使将士们免受脚被冻烂之苦,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编制茅窝纯属手工活,技术含量不高,现学现会。手艺好的人家编茅窝是很考究的。首先是选材,要选用上好的芦花,新鲜的稻草、茅草、梭草,苘麻,以及配用花布条、家禽羽毛;其次是编制,晒干稻草,经过捶、搓、拧等工序,靠三齿耙加工成厚两厘米左右的鞋底,然后把茅草、芦花、羽毛等夹上稻草掺和少量苘麻搓成的草绳,一圈一圈编织成茅窝。

茅窝分木底和草底两种。用木板做底的茅窝,可在雨雪泥泞的道路上行走,缺点是不防滑,保暖性差,但耐用;而稻草做底的茅窝,虽不防水、不耐用,但防滑、轻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冬天能穿上一双手工做的布棉鞋是非常奢侈的事,而穿不起布棉鞋的人家,茅窝子就成了全家人的期盼。好在家乡河湖纵横,河边上的芦苇、沟岸上的茅草随处可见。谙熟茅窝手艺的人,留足家用,多余的茅窝拿出去销售。所以街市上,总能看到推着自行车,或挂在肩上卖茅窝的农民。其实,当时一双茅窝也就卖三、五角钱,发不了财,顶多赚个日常花销。

茅窝只有大、中、小三种型号,没有具体码号,穿起来很难合脚,特别是新编的茅窝,鞋口毛糙,鞋底板结,穿前要在鞋口绗上一圈软软的布边,鞋底要垫上用破布和老棉花做的鞋垫,或塞些芦花、羽毛,这既是保暖需要,也是为了穿茅窝跟脚,不至于把脚磨破流血,甚至发炎成冻疮,就得不偿失了。

那时的冬天要比现在冷得多,一入腊月,北风呼啸不停。为了保护脚,上学的孩子一窝蜂穿着茅窝,踩着冰雪,走得稳健踏实。当然也有烦恼的时候,中午太阳炽热,冰雪融化,穿茅窝的孩子就遭罪了。放学的道路泥泞不堪,无处下脚,一双好端端的茅窝裹上沉重泥浆,拖着脚艰难地回到家就成了水鞋,不晒干会影响第二天使用保暖。

八十年代初,街市上一种新型的时尚布、皮、胶结构的保暖鞋、雪地靴的问世,彻底改变了茅窝的命运,一时间茅窝遭遇了冷落。尽管保暖鞋不断更新换代,但仍能从变化中看到茅窝成长的影子,这是值得编鞋人欣慰的地方。

茅窝早已从生活中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在生活艰难、贫困交加的流年岁月,茅窝所给予人们的温暖,是享受过的人铭记于心的乡愁。


审阅:王俊章

简评:文章条理清晰,介绍了茅窝的悠久历史、制作过程以及型号等,把读者带回过去的流年岁月,感受劳动人民的生活艰辛与坚韧,表达出作者对茅窝的怀念之情以及浓浓的乡愁。

终审:严景新


作者:刘干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0)

相关推荐

  • 茅窝

    又到"一九二九难出手"的数九寒天了.有些奇怪的,今天的"数九寒天"远不像从前那样寒不可耐.什么原因?全球性气候变暖,冬季的绝对温度与昔日相比,高了不少是一个方面 ...

  • 孙永兴 | 茅针花鞋

    常熟记忆 3天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孙永兴,笔名虞城憨憨,谢桥中学退休教师,近年搦笔属文,报刊发表散文.小说.传记等二百多篇,各类得奖三十余次. 茅针花鞋 孙永兴 暮春,河边.路旁的茅草﹙一种多年宿 ...

  • 师利国:承载着走过那些岁月的鞋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我们每天都要和鞋打交道,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酷暑严寒,无论是天晴下雨,还是繁忙轻闲,正常人都离不开鞋,谁都数不清穿了多少双 ...

  • 散文||一双小木屐

    一双小木屐 连续几天,蒙蒙细雨就这么有一阵没一阵的下着,空气湿冷,让人不想出门,便躲在家里收拾屋子,整理旧物. 从女儿房间的橱柜顶上,拿下了那双小小的木屐.解开包装的塑料袋,历经二十六年光阴的积淀,芦 ...

  • 木屐的沉重历史

    你知道吗?拖鞋的前身是木屐,它的出身相当庄重,甚至沉重. 相传晋文公重耳未继位前曾经长期流亡,某次他在门卫文公那里吃了闭门羹,前往齐桓公那里求助.途中染上风寒,发高烧,昏迷中他说想喝一碗肉汤,可是随从 ...

  • 散文||毛窝子

    毛窝子 秋凉了.妻孑在整理冬令衣服时,要把我的旧棉鞋扔到垃圾堆里,并计划给我买一双皮棉鞋,我说这万万不可.因为这里面蕴含着母亲对儿子山高水长般的爱. 记得那是我读初一时冬天,西北风夹着鹅毛大雪,我坐在 ...

  • 许桂林 | 茅窝子记忆

    总第1287期 文字 | 许桂林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插队那一年的冬天,淮北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头一天的下午,天空中就彤云密布,细细的冷风好像要侵入人的骨髓.接着就飘起了凌乱的雪花.那雪花越来 ...

  • 散文界 | 刘凯: 飘香四溢“窝子面”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飘香四溢"窝子面" 文|刘凯 又是一个无眠之年.挑灯夜战赶稿子直到东方破晓,看到天空露出了鱼肚白,我知道我又熬了整个通宵,只为心中甚久的那个梦想,只为 ...

  • 乡土散文:家

    老家怀想 家对我来说太普通了,可什么是家呢?是高楼别墅还是民房土瓦?是生活的港湾还是不老的牵挂?家对我来说就是父母住的地方,有父母就有家.有一首歌唱得好"家有父母的情,家有父母的爱,父母在家 ...

  • 独占鳌头的鲫鲤鱼窝料配方,几块钱就搞定一年的窝子!超实用

    很多喜欢钓鱼的朋友其实更喜欢的是野钓,虽然也是经常玩黑坑,那也是无法去享受野钓的无奈之举,黑坑钓鱼和野钓比起来感觉根本不是一种活动.但是野钓想玩好,玩的爽,没有两把刷子肯定是不行的. 很多野钓的钓鱼高 ...

  • 【钱窝子记】青衫烟雨客

    庚子年 甲申月 乙末日 辛已时 钱窝子记 壁立万仞兮,云蒸霞蔚. 纵观飞流兮,喷珠洒雪.        

  • 乡土散文:交公粮

    难忘那时交公粮 我出生于农民家庭,并且亲身经历过多年的交公粮过程,品透了交公粮的滋味.而这种在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制度,于2006年给全部取消了.那一时刻的如释重负之感和无比愉悦之情,充满 ...

  • 乡土散文:菜窖

    记忆中的菜窖 "菜窖"一词对于现在人来说可能是陌生字眼.可对于我这个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因为小时候北方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菜窖.菜窖是北方农村用来储存 ...

  • 乡土散文:老屋依旧在,无处话凄凉

    任凭时光如何变迁,留在心底的那份记忆是无法忘怀的.曾经满园的欢笑,吵吵闹闹,鸡鸣狗叫,上树爬墙 ,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而有些人却再也见不到了. 再一次老家,回到爷爷奶奶曾住过的老屋,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