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水塔之家

以往谈到海派文化总是高大上林林总总,今天说说很具烟火气的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海派建筑改造文化。

上海某个平行世界的半空中,某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家,30多平承纳着一家人衣、住、吃、行的所有内容。

老式居民区红砖、红屋顶之中,突兀地耸立着一座水塔,高度相当于普通房子的7楼。水塔下大上小,越往上面越陡,全部使用面积大都为30平。

水塔之家上海有多少,没人统计过。

家里的马桶直对着通往卧室的楼梯,楼主每次回家先进厨房,然后继续上楼才能到客厅,再上一层才能到卧室,从卧室的一个窗洞钻出去,还能抬头仰望自己打造的一个有些花花草草的小露台。

早年水塔多为圆筒状也有见一个个约见方的存水装置。水塔底部架空,是小区主要的通道。在之后的演变中被改造成住宅建筑,在底部添加承重柱使楼层扩建。住户在塔顶加盖了一层空间,形成了上下两层格局。

但是上下没有楼梯,仅靠一架户内的梯子连接两个空间。洗菜烧饭挤在二或三层,入户本就十分狭小的楼梯平台上。水塔上的家,往往住着三代人。

水塔是魔都一种常见又特殊的建筑物,屹立在城市上空。

它见证了一段工业时代的兴盛和淡出,作为一种重要的集体记忆载体,见证了产业工人的青春和理想,同时也是周边社区共同的历史记忆。

传统工业时代,水塔作为一种储水、配水和调压的独立建筑物,曾广泛存在于居民区和厂区。时代的快速发展促使过去常见的水塔成为工业时代的纪念碑。如何再利用是人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水塔,一个桃花源,关起门来自由自在。水塔之家,30平的一家人每天看窗外的风景,在我们也是看到的昔日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在工业遗产改造过程中,它是如今城市更新的大热现象。

图1为薛理勇老师老师所藏,特表感谢。

PS:网摘《改造水塔住家,吐槽了上海弄堂里的邻居》

网友去探访正在拆迁的水塔之家,门口做小卖买的女人说水塔之家的那户就等着拆迁拿钱。

空气中有咸鱼味,嗯,是咸带鱼,久违的味道。弄堂就是这样,一个挤在弄堂生态做生意的外来人,对外人似乎是弄堂的,而弄堂则一直把她当外人.

自打水塔之家改造落成后,来参观的很多,当年的居民是不知道如何获得房屋的使用权,结果被狭小的空间束缚几十年,他们仅存的骄傲不过是住在上海市中心而已。

他们和那些原始屋主不同,他们从不关心自己的居住环境,借口贫困放纵自己住在有如垃圾的弄堂和房间里。30多年过去了,这批人没有丝毫长进。

住户的屋顶和墙壁因为漏水和保温失效,需要翻新。改建不能改变轮廓线,不能增加外观上的搭建面积。施工时要紧闭入户门,杜绝其他人进入。外墙和屋顶翻修后的第二天,接到举报的相关部门人员果然进入施工现场,工头如实回答了问题,没有改变轮廓线,没有增加外搭建面积,于是工程如期进行。

电视台播出后,公布了整个装修费含了钢结构和土建,硬装和软装,以及所有家具和家电。

39平米36万。

搬离水塔之家后业主分了两套房子。39平米的拆迁在如今的上海并不如大家猜测那样可以一日巨富翻身。

他的搬离可以算一种驱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