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陶仓楼
陶仓楼以其古朴的造型,制作的考究,精美的彩绘,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不啻为中华民族的传世瑰宝。
从目前的出土情况来看,陶仓楼作为汉代墓葬中的随葬明器,在全国各地陆续有所发现,山西、山东、河北、陕西、湖北、江苏、天津、北京等地均有发现,但数量较少,造型单一。
陶仓楼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及周边地区。1953年,河南荥阳县城关乡魏河村出土有七层灰陶仓楼;1963年河南密县出土有三层陶仓楼;1973年,河南南阳县王寨画像石墓出土有三层黄绿釉陶仓楼,等等,虽然数量少,但也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这里不再赘述。但焦作之外这些地区出土的陶仓楼与焦作陶仓楼相比,无论从造型、工艺与制作上都相对较为简单,部分陶仓楼从型制结构上或彩绘艺术风格明显受到了“山阳”文化的影响,或多或少都有焦作陶仓楼的影子。
三层带猪圈灰陶楼
三层彩绘陶仓楼
焦作陶仓楼目前出土的有近200座,从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到七层,数量大,类型全,三层以上的就有110余座,多数为通体彩绘,做工考究,举世无双。存续年代从西汉晚期到西晋时期,横跨东汉、曹魏时期。所以说,焦作陶仓楼深刻反映了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为后世了解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真实的实物资料。它融汇了神话传说、抽象艺术与市井生活,是集建筑、农业、军事、绘画、雕塑、陶艺、葬俗于一体的建筑模型精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焦作陶仓楼也从一个侧面深刻展现了其出土地——汉山阳城当时的兴盛繁华。
焦作陶仓楼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楼院式、连阁式、联仓式、简易模式和模拟式。
二层二联仓彩绘陶仓楼
简单来说,楼院式陶仓楼由院落、仓体、楼体三部分组成,出土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多为五层,少数为四层;连阁式陶仓楼是在楼院式陶仓楼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形成的一种大型陶仓楼,由院落、仓体、主楼、附楼及连接主附楼的空中阁道组成,仅发现于焦作地区;联仓式陶仓楼由圆形仓、楼体两部分组成;简式陶仓楼由一个长方形仓体和一个简单楼体组成,相对前三种而言,制作极为简单,体量矮小;模拟式陶仓楼与前四种不同,严格来讲,不属于随葬明器,它是仿照楼院式陶仓楼,用砖在墓壁上砌制出陶仓楼模样,不可拆卸移动。
二层三联仓彩绘陶仓楼
这五种陶仓楼,从存续年代来看,楼院式陶仓楼延续时间最长,上限不超过西汉晚期,下限大致为东汉晚期。焦作地区的考古资料证明,西汉晚期、王莽“新”朝或东汉早中期,是焦作地区楼院式陶仓楼烧造的黄金时代。东汉晚期,楼院式陶仓楼逐渐被制作更简单的简式陶仓楼取代;至曹魏和西晋时期,楼院式陶仓楼作为随葬明器已基本绝迹,但从模拟式陶仓楼的形象中,仍可看到楼院式陶仓楼的身影。
焦作市博物馆“山阳印记·汉代陶楼综合陈列”展厅一角
焦作市博物馆内的“山阳印记·汉代陶楼综合陈列”展厅
对焦作陶仓楼最有发言权的当数焦作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韩长松,经他亲手发掘的焦作陶仓楼就有二三十座。1987年,韩长松从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来到焦作工作,从事考古工作30余年,现在是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记者慕名拜访他,温文尔雅的韩长松讲起焦作陶仓楼来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令人钦佩不已。在其所著的《焦作文博考古与研究之二焦作陶仓楼》一书中,对焦作出土的陶仓楼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彩绘陶院落
陶仓楼,简单来说,就是将储存粮食的粮仓和供人居住的楼房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质地为陶,故名陶仓楼。
先来说说这个“仓”。在古代,仓的称谓有囷、仓、禀、鹿等,其中囷指的是圆形粮仓,仓、禀、鹿是方形粮仓。《说文·仓部》有“仓,谷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为大家所熟知的“仓禀实而知礼节”中的“仓”即是粮仓之意。焦作出土的联仓式陶仓楼就多为圆形的囷,也就是圆形的粮仓。
五层彩绘陶仓楼
再来说这“楼”。《说文》中有“楼,重屋也”,指出楼就是多层的房子。据专家考证,楼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两汉时期用于居住和娱乐的高楼已随处可见。东汉时期的古诗《西北有高楼》中就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的描述。
“仓”和“楼”虽然在古籍文献中有单独描述,但“仓楼”组合在一起,目前还没有发现历史记载。但在2008年,焦作白庄汉墓出土的三层二联仓彩纷陶仓楼上出现了“囷楼”的称谓。在该陶仓楼仓前的楼梯底面,墨书有“囷楼万石”文字。就是这一重要发现,有力证实了两汉时期焦作已有“囷楼”的称谓,这也可能是我国古代对“仓楼”最早的命名。
现代意义上的陶仓楼名称,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的,这个名称也经历了一个从混乱到统一的过程。在早期的考古发掘报告中,全国各地对陶仓楼命名有仓、仓楼、陶楼、楼阁等。近年来,随着陶仓楼出土数量的增多,“陶仓楼”逐渐成为这种类型文物的通用名称,陶仓楼一名从此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