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爱情,从不会输给距离
一个跨越时代的爱情故事,绝对暖哭你↓↓↓
今天要讲的故事,
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了。
公元前490年,希腊。
强大的波斯帝国意图征服希腊,
两军在马拉松城相遇,
希腊联军大胜。
喜出望外的雅典统帅,
决定派出军中有名的“飞毛腿战士”菲迪皮茨,
跑回雅典城报告喜讯。
报喜心切的菲迪皮茨,
一口气跑了42公里,
刚进入雅典城内,喊了一句:
“我们胜利了!”
便口吐鲜血,倒地身亡。
口信——这便是人类文明早期诞生的,
最原始的通讯方式。
为了纪念为人类通讯献出生命的勇士菲迪皮茨,
后人在奥运会中设置了项目“马拉松”,
赛程刚好是42公里。
菲迪皮茨耗尽生命的奔跑,
第一次让人们意识到,
人与人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
需要被真正拉近。
在亚欧大陆另一边的中国,
沟通方式则先进得多。
从商周时开始,
人们便在国境内遍设烽火台,
发现敌人来犯迅速点火传信,
将军情逐个传至京都。
虽然在西周末年,
一位史称周幽王的昏君坏了规矩,
为宠妃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戏码,
成为运用通讯工具谈恋爱的第一次实践。
但烽火台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反而在华夏大地上沿用了近3000年。
烽火台毕竟传达的是单一信息,
万一要向远方的妻子说句我爱你,
那怎么办呢?
后来,人们学会了写信,
人工奔跑也被骑马接力的驿站取代。
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便是形容这种沟通效率的提高。
唐明皇为博美人一笑,
竟间接造就了一宗爱情战胜距离的经典案例。
时间一晃到了近代,
一些革命性的进展发生了——
人们发明了电报。
大家沟通的时间成本,
从“月”一下子缩短到了“秒”。
只是发电报成本太高,要按字收费,
人们只好如节衣缩食般省字。
那时的电报内容总是“家人病危、速回!”
或者是“父已故、速回!”
这样的简短组合。
就这样,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作家沈从文向妻子张兆和求婚时说,
“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
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兆和回家征得爸爸同意后,
向沈从文发了一封电报,
上面只有一个字:允
沈从文心领神会,马上回信: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文字虽短,柔情蜜意却尽在心间。
之后,人类在通讯领域突飞猛进。
电话、因特网、手机、移动互联网相继出现,
一次又一次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80年代末,
俗称“大哥大”的移动电话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这种相当原始的手机,
每个重量在1斤以上,
电量只能支持通话30分钟,
售价将近2万元,
却还是止不住人们的热情追捧。
到了90年代,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已经成了许多家庭的时代梦想。
腰间挎一台滴滴作响的BB机,
更是一个男人身份的象征,
婚娶也变得容易许多。
通讯方式的进步,
不断地推进地人类文明的发展,
也拉进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视频中的主人公佳佳和明明,
小时候住在珠海的外伶仃岛。
那曾是个与世隔绝的小岛,
出入通信都极为困难。
明明随父亲离岛之后,
青梅竹马的两人几乎通信断绝。
幸好,在中国电信岛上员工傅力普的帮助下,
两人才又重新建立了联系。
在之后的十几年间,
从书信、电话,到手机4G通话、视频通话,
守岛人傅力普与中国电信,
将通信方式不断升级。
也见证着佳佳和明明,
从朋友到恋人,再到夫妻的岁月变迁,
让两个人相隔再远,
心意也能互相传达。
曾有人感叹道:
“随着通信技术发达,人类越来越不珍惜相遇”
但事实上正是通信技术的发展,
才能让相爱的两个人,
即便相隔再远,
也能心意相通。
如沈从文与张兆和,
如佳佳与明明,
两颗心靠近的速度,
从来不止秒速五厘米。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写道: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
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我却觉得,
只有当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那一座座相隔千里的孤岛,
才有了相连成大陆的可能。
最后,用一句话送给天下不能相见的有情人:
所爱隔山海,
山海皆可平。
爱情,从不会输给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