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王朝志】斯图亚特王朝(九):查理二世2
(8)宣誓法案
由于与天主教的法国签订多佛秘密条约,查理试图在1672年的宽容宣言中(Royal Declaration of Indulgence)提出宗教宽容,给予不信国教者与“异端”的天主教徒共享平等的权利。但是议会谴责宣言,并且在1673年订立宣誓法(Test Act),规定凡任英国公职者,必须宣誓信仰英国公教、进行英国公教的圣餐仪式。被国会紧扣财政大权的查理,知机地撤销宽容宣言,并同意宣誓法的公布,以换取国会拨款支援英荷战争。结果当时任职英国海军大臣的约克公爵(詹姆斯二世),因为在前几年已私下从新教改信天主教,所以约克公爵基于对天主教的虔诚信仰,拒绝宣誓信仰英国公教,辞去海军大臣职位并公开其天主教信仰,造成轩然大波。
因为查理的凯瑟琳王后,经过三次流产而不孕,而查理又不愿接受议会的要求,离婚再娶,所以查理之弟约克公爵,一直是公认的王位继承人。1673年约克公爵宣布他改信天主教,立刻造成轩然大波与政局动荡。当时英国长期的反天主教情绪,已经被1666年伦敦大火给强烈激化(传言为天主教徒纵火),加上荷兰执政威廉三世派人挑拨舆论,英国人连带仇视一切有关天主教的事物(特别是天主教信仰的法国),自然更难坐视天主教的约克公爵,在未来坐上王位。
(9)两党制初现
亲爱兄弟家人的查理二世,采取一切方法努力捍卫兄弟的王位继承权。他与新任首相丹比伯爵(英语:Thomas Osborne, 1st Duke of Leeds),号召支持王室的议员与社会人士,与反对约克公爵的自由派议员斗争,于是以支持约克公爵继承与否,英国政界被广泛地撕裂成两个派系:反对詹姆士的辉格党(沙夫兹伯里伯爵(英语:1st Earl of Shaftesbury)领导)与支持詹姆士的托利党(丹比伯爵领导)。社会被撕裂与1674年党派形成,以及1672年中央政府受困于国会拒绝拨款的难题(第三次英荷战争正急需用钱),被迫停付一年的借款利息(实质性破产),使得金融界大恐慌与政府威信大跌,这些都造成政治与社会的危机,并且为后来的政治大风暴累积能量。
1675年查理二世为了挽回民心,接受丹比伯爵(英语:Thomas Osborne, 1st Duke of Leeds)的建议,与新教的荷兰结盟(表面上),宣称改行亲荷反法的政策。他把约克公爵信仰新教的长女玛丽公主,嫁给清教徒的外甥——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威廉的母亲是查理二世的妹妹),部分降低了人民对国王倒向天主教法国的疑虑。但查理仍私底下与法王路易十四进行秘密外交,希望获得法国的外交津贴;查理并在财政大臣丹比伯爵的协助下,财政上开源节流、议会上合纵连横,暂时压制住沙夫兹伯里伯爵(英语:1st Earl of Shaftesbury)与辉格党势力(参见洛克),大致维持住托利党政府的正常运作,直到1678年。
(10)政治大风暴
政治大风暴的高潮,源于1678年亲辉格党的提图斯·奥茨,制造了所谓的“天主教密谋(英语:Popish Plot)”(又称教宗阴谋,“Popish Plot”)。提图斯·奥茨指控王后私人的天主教神甫,在王后的授意下阴谋联合多名天主教徒,意图毒杀查理国王并拥立约克公爵(即之后的詹姆斯二世国王)继位。奥茨绘声绘影地描述出密谋的详细过程,并指控约克公爵涉入此阴谋,一时间人心惶惶、情绪失控,强烈要求调查天主教徒并处刑;由于奥茨的煽动,很多市民相信,天主教的凯瑟琳王后与约克公爵正在幕后操纵查理,借由天主教法国的强大支援,阴谋把英国人带往天主教的异端邪说。于是各市镇爆发强烈的反王室运动,王权危机再度出现。
接着因为1678年底查理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秘密外交破裂(此前路易实行两面外交,一面贿赂、收买部分的辉格党要员,一面断续的津贴查理(从1676年的10万英镑,喊价到1678年的30万),让两方共同反对英国托利党领袖丹比伯爵(英语:Thomas Osborne, 1st Duke of Leeds)的侵法计划),路易十四想要直接瘫痪英国政府、减少法国潜在的敌人,于是向英国政界泄漏一部分查理二世与路易十四的密约文件,证实查理仍与信奉天主教的法国暗通款曲的传闻。舆论与国会因此哗然大怒,以叛国罪弹劾查理的心腹、托利党领袖丹比伯爵(英语:Thomas Osborne, 1st Duke of Leeds),使其下狱,托利党政府瓦解。查理不得已只好解散持续十八年的骑士议会,期待事情出现转机;结果事与愿违,1679年辉格党在新国会的势力大增,开始大肆捕杀嫌疑的天主教徒(查理被迫签下三十多份死刑同意书),约克公爵逃离英国。查理的王权降到最低点,而风暴进入最高潮。
(11)危机中的查理
1679年后,查理蜕变成一个精明能干的优秀政治家,以弹性和多变的策略对付辉格党国会,并极力争取民心、复兴王权。当时英国虽然有过半的人民仍支持并爱戴国王(大多是农民),但因为当时只有中产市民,才有投票权选举议员和市镇自治的相关人员,所以查理的斗争目标,聚焦在如何挽回市民对他的信心。
当辉格党国会不断尝试立法废除约克公爵的继承权时(排除法案Exclusion Bill),查理与英国公教的主教们结成联盟,强调王位传承的神圣性(君权神授)。他分化辉格党人士并设下圈套,提出各种折衷的预备方案,向市民展现出国王解决问题的诚意与耐心,而让否决国王诚意的辉格党国会形象受创,慢慢给市民一种感觉说:强势霸道的辉格党,正在欺负并折磨诚恳善良的国王,这使辉格党逐渐失去民心。譬如说,查理提议未来先由国会选出摄政王,在约克公爵即位为詹姆士王后,由摄政王替约克公爵行使终身王权,只保留詹姆士名义上的王位。但沙夫兹伯里伯爵领导辉格党否决这项提议,并且强制要求由国会决定下一任君王,连带架空查理仅剩的王权。但是辉格党讨论王位继承人时,自己却分裂成两派而犹豫不决,一派支持查理二世的新教徒私生子蒙默斯公爵(英语:James Scott, 1st Duke of Monmouth)(沙夫兹伯里伯爵(英语:1st Earlof Shaftesbury)主张),占多数;一派支持詹姆士的新教长女玛丽公主(已和威廉三世成婚),较少数。
在1681年初,沙夫兹伯里伯爵(英语:1st Earl of Shaftesbury)带着辉格党的多数派议员,与查理二世进行一次关键性会谈。沙夫兹伯里把一份文件交给查理,要求他宣布蒙默斯公爵(英语:James Scott, 1st Duke of Monmouth)为合法继承人。查理回答说,这种做法违反法律,也不符合正义。沙夫茨伯里说:“如果你服从法律和正义,那就依靠我们(辉格党议会),由我们处理一切问题。我们将制定重要的法律,使维持国内秩序的必要措施具有合法性。”查理反驳道:“不要异想天开了。我决不屈服,也决不受欺负。人往往是年纪越大胆子越小,而我却恰恰相反,在未来的生命里程中,我决不让自己的名誉被玷污;我的手中有法律和正义,一切正直的人都站在我的一边;而且,我还有(国教)教会的全力支持。”说到这里,他指了指在座(英国公教)的主教说:“任何事情也不能使我们分离。”这场会谈,打破查理之前言词闪烁、狡猾虚伪的不良印象,塑造他坚忍不拔、诚实负责的正面形象,令在场人士震惊动容,也在公众间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场的主教建议查理把握宣传机会,下令全国的圣公会教堂,在礼拜天宣讲对话内容,这对查理之后的反击,可说是大大有利。
此前在1680年时,查理已着手反击。他任用能言善道、智计百出的哈利法克斯侯爵(英语:George Savile, 1st Marquess of Halifax)为首席大臣,巧舌如簧地拉抬起支持国王的舆论;加上此时越来越多人发现所谓天主教密谋根本是捏造出来的,于是查理二世利用人心对辉格党的逐渐不满,并使用国王合法的特权——反复解散、重开国会,终于在1681年最后一次解散国会之后,逐渐抢回主导权。当时许多不满查理的不信国教者与辉格党支持者,把查理于1681年解散国会并拒绝重开国会的命令,视作毁宪乱政的专制暴行,因此酝酿发动革命(沙夫兹伯里伯爵当下在1681年被解散的国会议场,号召组成“革命”议会,却被大多数议员拒绝);但是,更多新教市民则是害怕内战再次发生,因此,要求和平落幕的人数,比酝酿革命的多上数倍。
(12)黑麦屋谋反
1681年国会解散并不再召开之后,查理越来越能压制辉格党势力的主因,在于关税、消费税等国王正常收入不断增加,并且以外交手段重新获得路易十四每年十万英镑的津贴(条件是支持法国的霸主地位),让国王的年收入超过一百二十万镑(1684年接近140万镑),不需要再召开国会,乞求其拨款。当1682年约克公爵充满信心地回到英国之后,1683年爆发亲辉格党的“黑麦屋阴谋”事件。这是一群反詹姆士的新教徒,计划在国王与约克公爵途经黑麦屋一地时,杀害两人,让某位新教贵族荣登大宝。阴谋揭发后,舆论一面倒地支持国王、反对辉格党,查理于是在压倒性民意的支持下,调查搜捕辉格党高层;并且不需召开新国会,就有办法铲除辉格党。查理在民意支持下,压缩原本是辉格党权力根基的城市自治权,辉格党首长被市政法庭以叛国等罪起诉,而托利党人士则被选为接替的市政首长;重要的辉格党人士如沙夫兹伯里伯爵(英语:1st Earl of Shaftesbury)、约翰·洛克,都被迫逃亡荷兰、暂时沉寂;不信国教者也被有力地迫害。
现在查理获得人民的爱戴与最终胜利,重建了英国的绝对君主制(专制王权),因此史家称呼没有国会的1681-1685年为“第二次王政复辟(The Second Restoration)”(辉格党贬称为“第二次斯图亚特(专制)暴政”,以对照其父查理一世在1629-1640年实行的“暴政”。查理释放监狱中的丹比伯爵、建立一支八千人的常备军。这四年中没有让他苦恼的议会(虽然哈利法克斯侯爵(英语:George Savile, 1st Marquess of Halifax)建议国王召开国会,可以获得更多支持),他终于能顺心地统治王国,直到1685年2月6日他去世那日。临终前他在病床上皈依了天主教,并请求王后宽恕她不忠诚的丈夫、嘱托弟弟詹姆士照顾好他的情妇们;他的遗言是向病床周遭的人们表示歉意:“在这么不适的时机过世,既让各位烦恼,也使我深感内疚”。
查理之弟詹姆斯二世继位,他借由兄长重建的君权神授原则,试图回复王权至上的传统。不幸的是,詹姆斯二世刚愎自用,破坏原本与英国公教的联盟,试图重建天主教信仰。于是在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逃亡法国,玛丽公主与其夫威廉三世一同登基为英国国王,也由于大宪章的起草及签署,彻底终结了英国的绝对君主制。
(13)评价
查理被证明为一个极其机警的政治家,也是一个精明的说谎能手(譬如他不断宣誓信仰英国国教,临终却皈依天主教)。他的一生不断碰上戏剧性的转变,其中历经大起大落,但晚年居然大获全胜,重拾权力与荣耀,让后人眼花撩乱;史家也无法分断他真正的性格与意图,是一个盖棺无法论定的神秘国王。
查理二世最重要的三件事迹,第一是发表《布雷达宣言(英语:Declaration of Breda)》,君主与议会共同管理国家(宣布了英国君主专制时代的结束)。第二,借“天主教阴谋案”将议会中的天主教徒清除出去(统一信仰)。第三,签署“人权保护法”(开当今西方信奉人权之先河)。
尽管比起父亲和祖父,他明显天性懒散,但是遇到危机后就全力以赴去解决,反而获得更丰厚的战果。除了两个审查条例,他对议会很少作出让步。他拒不放弃对军队的控制,并且竭力拯救其大臣丹比伯爵,避免其因叛国罪被处决。
查理很有魅力、十分风趣并广受下层人民的爱戴。他被称为“(风流)快活的欢乐王”,但是吃喝有节制;他最大的缺点是好色,有无数的情妇仍不满足(包括最得宠的法国情妇路易丝),还要与人妻偷情才快活,因此纵欲过度、损害健康。他因为早年失去父亲、不能与家人团聚(母亲晚年也定居法国),所以登基后重视亲情、照顾家人,即使陷入巨大危机也不离不弃。譬如他全力捍卫其弟詹姆士的继承权、敬爱不育的凯瑟琳王后(虽然查理对婚姻不忠),即使辉格党议会要求他离婚另娶佳人,他也不愿和天主教的王后离异(辉格党希望有合法的新教王子继承王位)。查理还爱好赛马,很多的赛马规则就是他制定的;他也喜欢钓鱼。
虽然辉格党视他为可怕的暴君,但他实际上是仁慈、亲民且宗教宽容的;托利党因此认为他是一个仁民爱物的好国王。他死后的七十五年中,一直有超过半数的人民怀念查理二世的“黄金时代”(自由、低税与享乐的时代),并反对18世纪前半的辉格党专政(寡头极权与重税剥削),这种情势一直持续到1760年“爱国君王”乔治三世(任内联盟托利党、压制辉格党)登基,才大致结束。
2005年,查理二世在历史频道(HistoryChannel)的纪录片《英国最伟大的君主》中,被评为英国十二位最伟大的君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