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甲辰翰林张海若书法享名于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有次逛北京琉璃厂,在“荣宝斋”购得一册由启功题签封面、荣宝斋出版的《近代法书扇集》。扇集第26和27页,印着两面张海若的行书和楷书,书法拙朴,迥异尘俗,于是牢牢记住张海若的名字。

2004年上海朵云轩拍卖会上,终于拍得了一屏张海若的行书,此乃与张海若结缘之滥觞也。此后,又拍过一二件张海若的书法,但都是数年前的事了。再拍得张海若的书法,是今年元月,仍是朵云轩拍卖会上,拍得了一幅1.8平尺的行书原装镜片。

此屏63×63cm,典型的“张体”行书,书录梁武帝与陶宏景的一段书论:

乐毅论,愚心近疑是摹,而不敢轻言,今旨以为非真,窃自信颇涉有悟。箴咏吟赞,过为沦弱。许靖素段遂蒙永给。

《乐毅论》是三国时期魏夏侯玄(秦初)撰写的一篇文章,文中叙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传东晋王羲之抄写这篇文章。这一书迹,早在离东晋不远的南朝曾有论及。梁武帝与陶宏景在讨论内府所藏的这件书迹时说:“逸少迹无甚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陶宏景表示赞同,于是有上述这段文字的流布。

张海若行书,虽然体势上是行书,但用笔多参以篆隶的意趣,又糅以《经石峪金刚经》摩崖大字楷书的气势恢弘和外圆内方。以中锋运笔,凭着熟练,自由自在地写出的是内在的灵性。字中偶或出现些纤细的游丝和贼毫,则又是为书中增添了逸致。章法上字距紧密意连,行距宽舒清朗,或紧或疏,参差有序,看得出是对书法沉浸有素的行家里手。署款“海若”穷款,钤印“张海若”兼文和“甲辰翰林”朱文。“甲辰”是1904年,是年因太后七旬寿辰,改正科为“甲辰恩科”,张海若中的二甲89名进士。

张海若(1877~1943)榜名国溶,以字行,别署万善楼主,室名万善楼。湖北蒲圻人。中进士后点翰林,旋留学日本,毕业于政法大学。归国后任湖北咨议局副议长。辛亥革命(1911)后历任约法会议议员,汉口商业学堂监督(校长),政事堂参议,评政院评事。民国十七年(1928)退居北京,专心书画和金石研究。后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教授。民国十五年,尝刊出《张海若书拓润例》,“拓”者润例中云:“佛像拓例与画像同。佛像与文字不同,不能专论纸幅:今依大小多寡繁简之殊定例十种……金石造像,多有经数寸而极精细者,其拓工且超过丁种以上,亦有尺幅较钜,而简单者,所举纸例不过略示范围。如若仿造像体作长题识者,无论阴文或阳文(界格)逾二十字以上每十字三元。”《润例》中的“若仿造佛教”,仍是民国间姚华始创,而张海若发扬光大的一种传拓艺术。一般传拓是先在要拓的器物上均匀地涂上墨、铺上纸,然后手拿软布在纸上轻轻地拂按。而张海若的颖拓,是把要拓的原物放在一边,看着原物拿笔墨或朱砂在纸上画、抹、点、拓,作品与原物在似与不似之间,有较高艺术和欣赏价值。

张海若进士出身,翰林头衔,也出过仕,任过大学校长,可谓风光过。伊民国间颇擅书名,挂单北京琉璃厂,琉璃厂不少店铺乃伊之题招。此近二平尺的行书,原装旧裱,品相完好,虽然尺幅不大,但1.5万至2万之间总是值的。

作者

于建华,法名智凯,“大河鉴宝”书画鉴定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精书画鉴定,富书画收藏,参修禅宗,以笔墨做佛事,善诗文,现已出版书画鉴定方面书籍二十余种。

于建华朱砂《佛像》,斑竹扇骨

智凯居士作品—无量寿佛

即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此画中无量寿佛红衣端坐于蒲团之上,神态宁静安详,庄重肃穆,似在传经说法,又似在参透禅机。上题禅句,亦为玄妙法门。配上飘逸灵动的字体,使得扇面妙意横生

于建华《行草》对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