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新‖儒林第功名匾考证 2024-08-06 12:36:30 儒林第功名匾考证梁德新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圆岭村“儒林第”是绍曾公(松源王氏17世)于清嘉庆年间(约1800年)建造。“儒林第”上了60岁的人都见过本屋的文物。朝廷授的“六品官儒林郎功名匾”和翰林王利亨画的《百雀图》等文物。下面对两件文物作考证。“儒林第”建造人绍曾公据《梅县松源王氏族谱》记载:《梅县松源王氏族谱》有一脉相承的直系世系表。松源王氏的根在北方,山西大原王氏始祖晋公为始祖。松源王氏开基祖是王氏76世念四郎(松源王氏1世)。松源王氏16世东挺公(儒林第开基祖)。“儒林第”建于清嘉庆年间(约1800年),由东挺公儿子祖绍曾公(松源王氏17世)建造。“儒林第”是式方型两层客家府第式建筑,屋内有三堂上中下三厅。中厅宽阔因没设厅棚高达2丈余,三横(左、右及后横),15厅(地下8厅楼上7厅),8个天井(有两个室内小天井),共82间房。“儒林第”后靠山,门前一条河,左边是求实学校,右边有一口小池塘,前有水,后有山,规模宏伟壮丽。 “儒林第” 全景据《梅县松源王氏族谱》记载:松源王氏14世赢文公是当时松源富户,留给子孙殷实财富。赢文公次子是卓轩公,东挺公是作轩公的长子。东挺公16岁时早逝,妻郭氏是童养媳,寿年94岁。封建社会有长子不离居之观念,分财产时长子也较优惠。东挺公无子,为保全家属房产,郭婆太只得向本族人中买儿子。松源王氏14世赢文公(“硕福堂”创建人)次子的后裔把一个儿子(绍曾公)过继给东挺公做儿子。郭婆太买儿子时是挑选聪明漂亮的男童,她选中了聪明漂亮的绍曾公。至今圆岭王氏族人还留下:“硕福堂”把有作为能做屋的儿子卖给了人家传宗接代。绍曾公年轻时长相英俊,人聪明,喜欢读诗书,善交际,人缘好。如今儒林第后裔,男的长相英俊身材好,女的长相漂亮肤肌白皙,这都以祖宗遣传基因有关。据“儒林第”老一辈口述:那时,东挺公住在老屋,现求实学校遗址旁边还有老屋地基,经营祖上分的田地山林。旧时祖宗留有一部分田地不分给儿子,给后裔轮耕,时间为三年或五年一个轮回,此田产为“公尝田”。有一个时期祖上的公尝田轮给绍曾公家管理。此时绍曾公年轻有为,充分发挥其管理才华。山场树林大树砍伐下来由水路松源河顺流如下运到潮汕地区卖,把卖树木的钱用于买盐和海产品,用船运到松源圩卖,在闽粤赣三省贩运粮食、烤烟、耕牛、菜牛等。绍曾公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松源地方的富户。 功名匾“儒林郎”考证 据史书记载:清朝国库的资金,除了靠税收,还有一部分是向社会上的富户募捐。清朝中期以后任官的人中,有70℅是捐官者,30℅是靠科举考试任官的。那些捐钱买官位或买功名的人,首先要有钱,其次须具有相当文化。进士出身的人初任七品官县令(县长相当现在处级干部)。清同治年间(约1870年前后)四川省向朝廷捐七品官县令要银子5万两,如当时的县令每月工薪60两银子。朝廷收买官人的钱是有收据的,钱上交国库。朝廷向捐钱人授功名匾,官服、官帽。其实官位10个,能正真任官者(有实权的县官、州官)约1—2个,任官者还要具备条件。如在职任官人遇有调离、死亡、犯罪而撤职等,这些已买官位人才可补缺。如无机会补缺,买官人一辈子也不能正式任官,只挂个官衔而已。 清嘉庆年间,儒林第建造人绍曾公是松源地方的富户。绍曾公捐资巨资给政府,朝廷赦封六品官州同儒林郎。因绍曾公被朝廷授官,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他给子孙留下一座规模宏大的“儒林第”。绍曾公是个有能力的人。他虽然没正式做官,朝廷授六品官儒林郎属无实权的州官副职。 儒林弟二世祖魁英公“儒林郎功名扁”现在的国家政协副主席是部级干部(封建朝廷的二品官),有些省或市的政协副主席官员,有些是社会知名人士或企业家、海外知名华侨领袖等,他们只是挂靠职务而已。社会知名人士、对社会有贡献的企业家可挂职任市政协副主席、市人大副主任、省政协常委等职。朝廷敕封六品官州同儒林郎,属现在的副厅级干部。可说绍曾公在当时是个有社会地位的红顶商人(社会上有政治地位的商人)。当时绍曾公捐资巨资给政府,朝廷授六品官儒林郎用去多少钱,我们后裔不知道,村中族谱也无记载。留下“儒林郎功名扁” 被后裔们幸保存下来。翰林王利亨与绍曾公据《梅县松源王氏族谱》记载:儒林第二世祖绍曾公与翰林王利亨是堂兄弟。两人年龄相近,谋生的途径不同。王利亨深读诗书通过科举考试做官教书谋生。王绍曾谋生之路是通过继承祖业经商致富。王利亨十岁即丧父,兄弟三人全由其母含辛茹苦抚养成人,早年学谷由公尝资助。因家贫3次参加考试的盘费均由村中公尝和宗族热心人士资助。他得本村斐厦堂宗叔石卿公和儒林第绍曾公等人资助始得上京应考。他一生清贫,除任职时的薪金外,有部分收入是人们请他写字画画得点劳务费。王利亨为王绍曾写屋名和门联还画有“百雀图”。王绍曾出钱资助清贫的王利亨既,是友情又是资助朋友。 王利亨作品“百雀图” 翰林王利亨是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入选其名字,书中的“百雀图”是他的作品。“百雀图”所画近百只麻雀,有百种神态、静动各异之雀鸟,构思奇巧,各尽其妙。如今“百雀图”已是件价值连城的文物。王利亨画的“百雀图”有数幅流传于世,其画面大都是卷柱式(参阅本书彩页)。儒林第的“百雀图布质画”是王利亨赠于本屋二世祖绍曾公,注有:赠宗兄儒林郎王绍曾还写上赠画的时间。这幅画也是绍曾公与王利亨友情的见证物。儒林第后裔简述儒林第的开基袓东挺公(松源王氏16世),东挺公的儿子绍曾公生两子魁英、联进。儒林第由开居至今传至10代(16——26世)约250多年。2014年统计22——26世海内外后裔(含妻儿女)约150人。祖屋住有3户人家,有6户人家在松源圩镇建有新居,有部分迁居梅州市城区及国内广州、深圳、惠州、肇庆、顺德,有部分迁居美国、泰国、台湾等地。民国初年,儒林第有王汉良、王延良、王岳清三人到南洋谋生,后来他们都回到家乡。只有王汉良赚了点钱回家乡在松源墟与人合作开“仁爱堂药材店”。 王延良有后裔在泰国。1945年王永基居台湾。1990年后王任基居美国。儒林第历代人才有:封建科举时代朝廷赦封六品官州同儒林郎、国子监大学生、秀才;民国年间有人毕业军事院校官至军队团长、少校、上尉、军医。1950年后有人考上大学,这些人中有大学教授、省级作家、中学教师,国家干部、公务员。2000年后有好些人读了大学。在家务农经商的多,这些人中有人在城市及松源圩镇购置有店铺或建新居。《梅县松源王氏人文》(圆岭村儒林第家谱)采用新族谱的格式编写,注眀家谱中的人名的生卒时间。女人也上谱,并注明女人娘家的地址,女儿嫁往何地和丈夫姓名,生子女的记录。家谱由王立君任主编,王崇欣、王日凡任副主编,王森欣(梁德新)任责任编辑,顾问王忠文。该书由在深圳工作王日凡出资印制。2016年春节期间,分发给本屋各地宗亲,远地的宗亲邮寄。还送地方文史单位收藏。 《梅县松源王氏人文》(圆岭村王氏儒林第家谱)儒林第后裔虽然没出有杰出人物,大家以门联“儒宗永继,林育后贤”为祖训家训。崇文重教,精诚团结,开拓进取,诚实做人,认真做事,以自身能力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相关链接1、“儒林第”的文物儒林第上了60岁的人都见过本屋的文物。每年春节的农历年十二月三十日上午,儒林第各家户在中厅的八仙桌上摆上“三牲”及斋盘,人们要在东挺公夫妇画像和绍曾公夫妇画像前列队行礼祭祀,祭祀时有屋中有一个长辈口念纪念祖宗历史及庇护后裔的话,然后大家观赏祖宗画像和百雀图。翰林王利亨画的百雀图布质画挂在中厅右方的墙壁上。这些文物要过了月半(农历1月13日)后才收起保存。1966年之前,这3件文物由本屋王发祥保管。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0年间是中国的非常时期。全国学生停课闹革命,破四旧。文物古迹属“四旧”,发狂的红卫兵们把图书馆和私人藏的旧书,名人字画搜出来烧,寺庙神像被烧,村中祠堂的祖公像、功名匾被烧。那时儒林第的四件文物属”四旧“之列。当时这三件文物由本屋的王发祥保管,他为了保住王利亨画的百雀图,把画藏在棺材里。当时的生产队长王松欣数次追问要王发祥交出百雀图,最后王发祥迫于无耐才把百雀图交出。“东挺公夫妇画像和绍曾公夫妇穿官服的画像属“四旧” 文物在大厅前的天井当众放火烧掉。据王松欣说:“百雀图” 上交大队四清工作队,圆岭楼人王圆松知道此事。四清工作队有位叫位丘振文的是五华籍人,他钟爱文艺,被搜出的书籍有的被他选看后才烧掉。“百雀图”的下落丘振文也许知道一些。“六品官儒林郎功名匾”挂在中厅大堂上方,有幸保存下来。门楼名“儒林第”和门联“儒宗永继,林育后贤”是王利亨写的。后来因墙壁表面脱落原字迹模糊不清,才请人重写门楼名和门联。有关“百雀图布质画” 的下落还有故事。下面是当时烧儒林第文物的采访材料。1966年有个“交糖客”(用麦芽糖换人家中废品的人)常住儒林第王松欣家。这位“交糖客”是五华县水寨镇钟立贤。他是一位落难文人原是个中学语文教师右派分子。据本屋王仁欣说:“钟立贤数次想买他家中文物墨盘、毛笔、古药书。”他是个知识渊博懂得文物价值的人,有时本屋人看到他深夜还在其住的房间里看书。1979年政府落实政策右派分子平反,钟立贤老师重返教坛,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退休后与儿子在深圳做生意而成为富商。“百雀图”与他有无联系,待考证。有人说:儒林第的《百雀图布质画》没烧掉,被人冒险买下被抢救下来。当时烧祖宗画像过程屋中没人可证明,烧画像过程也没明确交待,证明人也列举不出。如果《百雀图布质画》没烧掉,这一价值连城的文物国家可把它追回,为国家书画艺术收藏品添枝增采。儒林第的《百雀图布质画》如果被人保存下来,希望热心人士帮助追回。据报刊报道:《王利亭自画像》曾被王利亭的不肖子孙偷出卖给文物贩子(文物的商人),旅新加坡华侨王延勳先生探得其下落,重金赎回。他视为家珍,将此图与诸名流题照拍摄汇集成册珍藏。如今祖屋唯一文物,朝廷授的“六品官儒林郎功名匾”已幸保存下来。保存人是儒林第22世王志远,其儿子王林方夫妇把它存放在安全的地方,防文物贩子偷去卖掉。为更好地保护祖屋文物,功名匾可赠给国家博物馆保存。国家文物法规定,民间家庭存放的文物是国家财产,“六品官儒林郎功名匾”是儒林第后裔共有财产。捐献给国家博物馆保存,政府会拨给部分资金给捐物人,条件是本屋各家代表要签字,拨下的资金一部分奖励保存文物的人,一部分归祖屋公共资金(用于维修祖屋、祖墓)。如保存文物的家户把“六品官儒林郎功名匾”卖给文物贩子是违返文物保护法的,会受政府法律处罚。保护祖屋文物是儒林第后裔们的职责,希望大家出钱出力维修祖屋保护文物。2、王志凌的军衔考证民国年间的20世纪40年代,松源圆岭王氏6世球公祠春节祭祖时,宗祠下属各屋的人家都会挑着祭品到松源6世祖球公祠祭祀,有些屋如有祖上取得功名的人或当过官的人,会在大灯笼上写上其功名。儒林第人祭祖时,打的灯笼有两个“儒林郎王绍曾”、“少将王志凌”而光宗耀祖。如果王志凌的军衔不是少将,祖祠能挂上有他的军衔灯笼吗?松源王氏儒林第王志凌的军衔是不是少将,在此特作考证。王崇欣教授拿出其由家乡堂兄王佐欣笔录的家庭成员简介中所写:“叔父王志凌参加国民革命军,在黄涛将军(蕉岭县人)部下任职,参加过抗日战争,军衔少将,曾任广东、广西两省联防军需主任”。王志凌的胞弟王志城儿子王大欣也对我说:他父亲说伯父王志凌的军衔是少将。王志城69岁病逝,他病逝前的几年在广州市沙河区(县级编制)政协文史科工作,参与收集编写地方文史书资料。王大欣说的话是有参考价值的。我曾任梅县政协第10届委员(兼政协学习文史委员)时间是1998—2003年,参加了《梅县将帅录》的编写工作,书中梁特锋(家名梁迪祥)少将的简介是我调查撰写的,而今梁特锋将军简介已展示在梅州市“中国客家博物馆”中的将军馆。《梅县是个将军县》的文章是我写的,梅州日报发表后,国内的几家报刊曾转载这篇文章,至今网络上还查得到这篇文章。文史工作者考证人物是严肃而细致的工作。民国年间的将军以《民国九千将军录》、《黄埔军校同学录》为权威参考书。但是调查考证时会遇到如下困难:有的人有几个名,他们除了常用名之外,还有家名、笔名。如王志凌的胞弟王志城的曾用名是“王坚,梁特锋的家名是“梁迪祥”。地方范围不明确,甚至有的人的籍贯地名也写得过于简单,如王某梅县人。没写明村镇地名,一个县有几十个镇人几百个村庄,调查人难于查明其正确籍贯地名。中国大陆近三十年间受极左路线影响政治运动频繁,其本人和家属对外界隐瞒其“不光彩的历史”。 数十年后还有谁能知道其本人的真实历史资料呢?1950年前后,数万大陆逃难到香港、台湾的原国民党政军人员生活困难。原来的私有财产的人因大陆政权改朝换代,土地房产已为国家和人民所有。货币贬值,除了黄金之外,钱币的价值下跌。哪些原是将军、县长的人,为了谋生在香港为商家做店员、摆地摊卖货,开小餐馆等。有大陆当过县长的人他们到台湾后当小学、中学教师。这些人身居高位而下跌到平民百姓,不肯透露他以前的历史。留在大陆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属战犯的坐牢改造思想,至1975年国家对战犯全部特赦,有些战犯出国居住在儿女家中。有知识技能专长的军政人员,政府安排到相关部门工作,这些人都是历次政治运动的审查对象,能够发挥自己知识技术为社会服务活到寿终的人不多。王志凌、王志城兄第属上述人员的范畴。王志凌广东工商学院毕业后,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官学校。抗日战争期间在黄涛军长(蕉岭县人)部下任任团长。黄涛是打响广东抗战第一炮的人。他跟随黄涛参加牛背脊战役、长衡会战、桂柳会战,因军功卓著而嘉奖。1939年9月18日,黄涛由少将师任第十二集团军第六十二军中将军长。王志凌的军衔会升为少将吗?没有可靠材料证实。 王崇欣合家照1944年的长衡战役很激烈,黄涛率领的六十二军被派往衡阳打外围,在衡阳城与日军激战四十多天。那场大战没有后援,没有粮草,不得不以战马为食,六十二军损失了两个师,军中伤员遍地,损失惨重。王志凌还留下战地拍下的照片,可惜这些照片在文革期间遗失。抗战胜利后黄涛赴台湾接受日军投降,1947年7月辞职,在广州、汕头闲居。1949年8月在香港起义。后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常委。1973年12月17日病逝(以上资料摘自《梅州将军录》黄涛中将简介)。王志凌也跟随黄涛辞去军职。1947年秋,他在广东连县连州中学任教。因王志凌做人低调,极少人知道他的历史,在同类人中能够谋一个中学教师职位算是幸运的。1958年7月,他因历史问题被判刑。1973年11月2日在监狱病逝。王志凌儿子王崇欣,因受父亲复杂的历史关系而受株连。王崇欣大学毕业后在教育、文化部门工作。1979年之前,他因父亲关系属受打击对象。他预想,日后可能会和叔父王志城一样,落难回农村家乡生活。他虽是个中学教师,低调做人。为了日后的谋生,他学会理发、缝衣、医学等技艺。因他的次子年幼体弱多病,自学中医,认识400多种中草药,会为人诊病开药方,给他治好病的人不少。他如果有医学证书和开业执照,是个被群众认可的医生。1980年之前他极少提及父亲的事,怕人知道其父的历史问题而株连他。日后我们采访他时,他对其父亲的生平历史也含糊不清。王志城还比较了解他哥哥王志凌的情况,可惜他已逝世。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见过几次王志城。当时王志城全家6人由广州下放回家乡松源居住。那时,他除了参加生产队劳动外,家人做藤椅卖,圩日时他到松源圩为人补鞋。他为人低调,诚实做人博得家乡人的尊重。他对人不讲以往荣耀的历史,目的是得到人们的同情,生活过得安静些。他对儿女的教育是:学会做人,学会谋生。他说:“天旱饿不死有手艺的人”,儿子王大欣高中毕业后学会理发手艺。王志凌患肝炎于1973年11月2日在监狱医院病逝。据王大欣说:他父亲接到王志凌病逝的通知信件,伤心致极失声痛哭。遗物是一支钢笔和两套衣服,监狱寄给家属由他父亲领取。 王崇欣教授在老年大学讲课 王崇欣教授与堂弟王森欣在丰湖书院前合影(2015.7) 其实当时王崇欣的内心痛苦是无人所知。当时因家庭成份不好,被遣送回家乡劳动的事例诸多。单位知道王崇欣父亲的历史问题,对他有利吗?王志凌的军衔考证需认真。王志凌有没有笔名或家名。《民国九千将军录》《黄埔军校同学录》、《梅州将军录》书中,对人物的地方范围不明确,只写是梅县人,没写明村镇地名。希望王志凌的家属和梅州的文史工作者参与王志凌的军衔考证。3、“求实学校”“儒林第”旁边是一间学校“求实学校”,学校1950年迁新校“圆岭小学”。求实学校旁边建了一座水力磨坊,为人加工农产品。曾做村政府办公地方、生产队仓库、养猪场。1984年“求实学校” 倒埸。2018年校址改建为公园,资金由政府拨款。 求实学校遗址封建科举时代,除了县城有官府办的学堂外,农村都是私人办学。农村一般是各姓氏祠堂设私塾,用公尝(祖宗留下的田租)的钱请私塾老师,应有秀才功名的人才可开馆讲学。学生在私塾读完后需进一步深造,要到县城官府办的学堂继续读书,才可参加乡试考秀才。1905年清朝廷废除科举,以“教育兴国”为宗旨,我国各地兴起办新学的热潮。1905年,松源乡贤创办了“松源高等小学”。清末民国初年各村的私塾先后改为新式学堂。据《梅县文史资料》载: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松源小学多达39所,求实学校是其中一所完全小学(1—6年级)。在办学潮中圆岭村人把在儒林第旁边的尼姑庵改为学校,学校取名“求实学校”。据老一辈人说,求实学校原是一个住女人的“尼姑庵”。尼姑庵原是一个彭姓人的房屋,此屋的规模不亚于儒林第。从其大厅和天井的建筑材料是麻石块,天面、楼棚木料质量好,可看出它当年是个豪华的建筑。此屋建筑年代和主人无可考证,原由是本屋无后人。为什么此屋住人不顺而绝代呢?据传,屋主人姓彭是个山盗(土匪),他横行于闽粤赣三省杂花地拦路抢劫过往商客而发财暴富,用不义之财建了个豪宅。天理不容而报应,屋做好后只传了2代而绝无后人。附近有一个王汉贤的人胆敢住此屋,几年后病亡。因此屋住人不顺,而令人畏惧,周围的人不敢入住。村中长老认为,怎么好的屋无人居住会倒塌的。有识之士提出,和尚和尼姑是不怕鬼捉弄的,庵堂寺庙可避邪气。此后,彭屋成为尼姑庵,据传香火很旺盛。求实学校约创办于1912年,学校是座中西合璧建筑,正面约80米是二层洋楼建筑,后面是二层方型府第式客家围龙屋,建筑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此建筑时兴于民国初年,而今梅县各地还留下有此种类型的老学校,如松口中学正门、溪南学校正门等与求实学校正门相似。可惜至今没留下它的照片。据2014出版的《梅县圆岭王氏族谱(宗诚公裔谱)》所述,1950年前有7人曾任求实学校校长。求实学校外表是漂亮堂皇的洋楼,里面是年久破烂的危房。建新校成为当地父老乡亲的议事话题。解放后的1951年,地方政府在村中心地带建新校取名“圆岭小学”,同年秋师生迁新校上课。此后,在老“求实学校”旁边建了一座水力磨坊,为人加工农产品。曾做村政府办公地方、生产队仓库、养猪场。至今还留传下老求实学校“闹鬼”的传说。传说有老师夜晚睡觉时被鬼捉弄的故事;生产队养猪人员见有穿裙子的美少妇上楼,人们到楼上找不到人;有小孩到屋内玩听声不见人,被惊吓而跑;听到楼上有人往门坪丢物件,人们上楼找不到人等。儒林第人的小孩哭闹,有的长辈会吓唬小孩“汉贤二(王汉贤)来了”, 孩子就会停声不哭。有关老求实学校“闹鬼”的传闻很多,上了60岁的老人都知此事。1984年“求实学校”因年久失修倒塌。而今老校地基的一株荜酒树见证了它己不复存在。1970—1978年,在初中不出村,高中不出公社(镇)的政令下,圆岭小学附设了初中班,当时的学制是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的九年教育。学校全盛时期学生约300多人教师15人。1988年,经老校友建议学校更名“求实学校”。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口入城打工谋生,松源人大量进城居住,在2006年撤校并班的潮流下“求实学校”停办,圆岭村的学子要到松源中心小学读书。2019年夏,经政府拨款,老“求实学校”的地基改建公园。公园的建成后可成为附近村民的休闲场所,也增添了祖屋儒林第的景观。老“求实学校”的历史约40年,培养了众多人才。圆岭村解放初期考上大学的人都在这间学校读过书。老一辈人对母校留下深厚的感情。4、回忆祖屋二、三事2015年农历一月十一日,是我人生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与本屋的宗亲前住祭祀“儒林第” 一世祖 、二世祖公太、婆太墓,这是我人生首次在祖墓前行香膜拜。通过祭祖活动,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下面是我的家庭简介。祖父王汉良是儒林第魁英公的后裔。王汉良的父亲是王学勤。王学勤除了耕种祖上分给的田产外还磨豆腐卖。祖父年幼时读过几年书,16岁时跟福建洪山寺姓郭的商人做店员。20岁时跟随来住与侨居地和家乡的水客到泰国曼谷谋生。他先做工后经商,曾做缝衣工人,后自己开店做衣服卖,与人合伙做药材生意。因做生意曾到东南各国远至德国、英国推销中药材。 1937年春,祖父带妻子张四妹和儿女回家乡定居。1949年前,他曾在松源圩与人合伙开仁爱堂药店。他在南洋赚了钱,回家乡做了事业。原想与邻屋睦庐人买下池塘做一栋小洋楼,对方不肯卖地方,小洋楼没做成。儒林第近池塘的那杠横屋没完工留下地基,由他和宗兄王延良把祖上没完成的那杠横屋的工程。横屋建成时是1934年,完成了二世祖绍曾公的夙愿。1942年,他的二儿子王志田结婚,在儒林第设宴48席宴请亲友,整屋厅堂连楼上的大厅小厅都摆桌吃饭而轰动村中。1949年前的几年,国共两党争夺政权,社会政局不稳,人心不安,货币贬值。祖父退掉仁爱堂药店股分回家闲居,此时,他的财资也已花尽。1952年土地改革时,祖父家的成份是上中农。要是他还有财产的话,那时也许会评为富农。祖父娶妻黄氏、张四妹,生四男二女还抱养一个养女。黄氏生长子王志宏。张四妹生志田、志泉、志刚(1932年生出嗣给本屋晋良做儿子在晋良家族另行简述)、玉兰、桂兰。他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有2儿1女读了大学,2个儿子读中专。 1991年志田、王志刚、王桂兰夫妇们合影 祖父的三儿子王志泉(1928——2019),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大学教师,退休前为肇庆教育学院教务处主任,落居广东省肇庆市。前妻张庭秀(1930—2007),梅县桃尧镇麻坝村人,离婚后在松口生活,生2子,王森欣(随母亲张庭秀到松口攺名梁德新)、王庆欣(跟随父亲王志泉)。王志泉的后妻王添招,松源镇满田村人,生3女。大女王小梅,外嫁肇庆,丈夫熊氏 ,生 1女;二女王小华 外嫁广州,丈夫邓氏,生1女;三女王小芳外嫁肇庆,丈夫钟氏,生 1 男 。王小梅中专毕业。王小华曾任广州体育学院副教授,随丈夫居美国女儿嫁香港。王小芳肇庆市某中学高中部地理教师。我父亲王志泉于2019年夏在肇庆市病逝寿年91岁。王森欣(松源王氏23世)1950年生,1956年父母离婚随母亲到松口镇(改名梁德新),中学教师。妻钟利平小学教师,夫妻退休后定居梅州市新县城;生2子,大儿子王世澄(松源王氏24世)已婚,妻温眏玲,生1男王鸿(松源王氏25世)1女(王露)。小儿子王世源(王氏24世)已结婚妻吴莉梅,生1男王璟(松源王氏25世)。童年的往事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下面筒述几件事。我记事时起对父亲的印象模糊。父亲是小学教师,1948年蕉岭中学高中毕业后在松源小学教书。1954秋年他以社会青年的身份考入湖南长沙师范大学数学系。那时父亲是带职带薪读大学,还有钱寄回家。我家厨房里有一幅地图贴在吃饭桌前的墙上,祖父会指着墙上的地图告诉我,父亲在湖南省长沙市读书。父亲读大学后,家里有祖父、祖母,母亲,我与弟弟,全家5人。祖母人长得漂亮是个女强人,各种农活会做。祖父在泰国曼谷做生意时,祖母是个得力的帮手。祖母常与本屋的几个妇人常吵架,这与她的性格好强有关。母亲人缘好,各项农活会做,深受祖父和祖母的关爱,她与邻里相处得好。祖父喜欢我穿花衣服,花衣服是从皮箱里取出,但是只能穿几天,洗干净后放回皮箱,下次再穿。此后二伯母说出原由,祖父看到我像女孩,要我穿花衣服,他喜欢女孩子,他看到我穿花衣服时很高兴。有一天晚上,我家对面的祠堂做戏,戏班有人击鼓伴奏。我好奇用手摸鼓面,被戏班的打鼓人敲中我的手,我因手受伤而哇哇地哭。此后还到松光坪广场(松源中学足球场)看马戏表演,我看到一个小女孩骑马在广场上奔跑。我家有一架大时钟,每小时报时一次,时钟的铃声很响,整个横屋都听得到。母亲的房间有一架德国小闹钟。机械时钟每年要洗油一次,我还看过母亲把小闹钟拿到松源墟洗油。那时村中人极少佩带手表,我父亲和二伯有一块进口的铁达时手表。1986年我的肇庆旅游时还看到父亲戴那块手表。从家中的这些物件可说明,我祖父是村中的富裕人家。墟日这天,我与弟弟有时跟随祖父到松源墟,祖父回家时买些日用生活用品。我们到松源墟时要经过园岭小学,学校的张炽光老师会与我祖父交谈,张炽光老师与我父亲是原来的同事,他们交谈有话题。1985年,我与张炽光老师在同一间学校工作,他还记得我祖父的姓名。儒林第屋后有一条水渠,水渠里的水漏到屋中,水从天井中流出,人们用流出的水磨镰刀。儒林第旁边的老求实学校是个荒废的老校舍,旁边有一个水力磨坊。我们几个同伴会到磨坊下玩。磨坊磨番薯干时,我们趁工人不注意时,拿番薯干吃。园岭小学离我家约500米,我7岁时会跟随本屋的学生到学校里玩。祖父曾捐一架留声机给求实学校。我家有一副锣鼓是他出钱购置的,春节期间屋中的年青人会打锣鼓增添节日气氛。春节期间我与弟弟穿新衣服,腰上系一条银皮带。银皮带是祖父从南洋带回的。童年时代,我长得白胖胖的,屋中的长辈关爱我。屋中有个年约60岁郭伯母,他儿子王任基在中山县的一个医院的医生,她一人在家住。她非常关爰我,我经常在她家吃饭。1958年他到广州中山县儿子家住,还寄回玩具喇叭、皮球给我。我父亲读大学后与母亲闹离婚。1956年他们离婚时,我办给母亲,弟弟办给父亲。为什么母亲不带弟弟呢?亲友们说,弟弟头上有个伤疤,这是母亲偏爱我的原因。1957年秋我在读圆岭小学读书,一个月后转学到松口镇仙溪小学,1958年春又转学到桃尧麻坝小学。因外婆的大女儿在印尼经商,她家中生活较好。她关爱我,我在他家麻坝村住了几年。1958年以后的几年里,弟弟王庆欣跟随祖父、祖母先后住在家乡、广州父亲单位、蕉岭姑姑学校、平远叔叔单位。他在肇庆我父亲那里读中学。后来他属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回家乡松源居住,后娶妻生了3个女儿。我离开祖屋儒林第后与我家中亲人有联系与本屋宗亲有交往。我读四年级时开始写家信,我曾与姑姑王桂兰、祖父通信。祖父寄有钢笔给我,有一次在信中夹5角钱给我,此事使我终生难忘。祖父病逝前留下有一小袋金器,至今村中还有人谈及此事。1987年夏,我弟弟病重住医院。此时我是个教师与学校请假到医院看望弟弟。那时家中有金器的事要父亲与二伯协商处理,我父亲专程由肇庆回到家中看望病中的儿子及处理家中的事。祖父病逝时留下一小袋金器由弟弟保管。我弟弟从小跟随袓父和袓母居住。那时袓母随身带一袋金器。1968年袓母病逝时,此袋金器由袓父保管,当时二伯夫妇在场是那袋金器的见证人。祖父1976年病逝,此袋金器由我弟弟保管,祖父还写下有遗嘱。我弟弟病重期间,他把袓父的遗嘱交我们看。当时看遗嘱只有三人,我和父亲、二伯。遗嘱有如下字:留下金器不多,兄妹六人难分,留给亚庆结婚用,(亚庆是王庆欣)。日后父亲对我说,金器被弟弟卖去一部分。 1987年王志泉回家乡留影因我在梅县工作,我常回祖屋儒林第。儒林第宗亲都与我有联系。1992年秋,我妻子钟利平由其任教学校松口镇中心小学到松源中心小学进行教学交流,吃过午饭后她乘摩托车到祖屋见我家二伯王志田,日后本屋宗亲都还提及此事。1987—2019年,本屋亲人弟弟王庆欣、二伯王志田、堂兄王加战、二伯母李顺英、堂叔王志远、姑姑王桂兰、四叔王志刚病逝,我都参加了他们的丧事。本屋宗亲喜庆如结婚女儿出嫁送有请帖或大会告知都参加,如无时间参加都会托人送红包和在电话上庆贺。2018年冬我小儿子结婚,儒林第宗亲派代表参加我小儿子的婚礼。我与四叔王志刚有联系,他退休前在平远县工作后居深圳儿子家,我曾去过平远县和深圳他家中,他儿子王日凡也曾到过我家。王日凡是宗族文化的热心人,2015年他出钱印刷儒林第家谱。我父亲退休时是肇庆教育学院教务处主任。他1958年再婚,后母是个中专生,生有三个女儿。后母退休时是肇庆教育学院后勤处工作人员。我父亲2019年6月病逝寿年91岁。多年来我与他有信件往来,经常通电话,见面数次。1986年春节我与妻子儿子专程到肇庆见父亲。父亲还带我们去附近旅游。有关编《圆岭村王氏儒林第家谱》的事,本屋族人早年已有人提及。2002年的一天,我与父亲通电话,他对我说:我看过你写的书和文章,日后你有机会写绍曾公的发家历史吧!”2015年我已从单位退休6年,专心编写家谱。在编写家谱期间我与台湾宗亲王永基电话联系和在深圳居住的王日凡堂弟电话联系。还专程到惠州市王崇欣和广州市王大欣家收集资料。梅州市城区居住的王华、王文等人家中我去了几次。在松源镇附近居住王立君及在儒林第居住的王仁欣等人依我的要求提供资料。我在半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家谱的编写工作。2015年10月《梅县松源王氏人文》(圆岭村王氏儒林第家谱)出版。该书被市县图书馆、嘉应学院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室)福建上杭客家族谱馆、梅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会等单位收藏。因为家谱是用新族谱的格式写,有些村庄的编谱人员与我有联系,有些是仿“圆岭村王氏儒林第家谱”格式来编谱。编写《圆岭村王氏儒林第家谱》是我多年的夙愿,现在家谱已出版完成了我的心愿。我特写《回忆祖屋二、三事》目的是使读者们更好地了解儒林第的家族文化。 作者:梁德新(2020年2月22日) 赞 (0) 相关推荐 【灵璧小说】死无葬身之地 (小说) 死 无 葬 身 之 地 文/杏坛使者 瑟瑟秋风摇动着水边的白杨树,落叶飘荡发出沙沙的响声,浑浊的流淌了几千年的河水仿佛诉说着楚汉相争的故事.几只山羊在堤岸艰难地啃着苍白的草 ... 梁德新║回忆祖屋二、三事 回忆祖屋二.三事 梁德新 我年届七十有些事在脑里挥之不起.下面从我的童年的往事写起. 梅县松源镇园岭村"儒林第"是我的袓居.20世纪50年代初我祖屋出生在这里度过了我的童年. &q ... 非日记|百多年来万卷书 今天再次细读贺培新(孔才)<潭西书屋书目序>,有新的印证和新的想法. 新的印证即是:早至1948年下半年,贺孔才可能就有了要捐书给新政权的想法了.之前侯一民等人的回忆文章曾有此类说法,但若 ... 不管是发财、求功名、考试、办企业,具备这点才会一切顺利 明朝沂洲(即现在山西太原)有位叫王用予的人,为人厚道稳重.他平日事奉文昌帝君非常谨慎恭敬,并且与几位好友在里中结了一个社团.每年元旦,大家轮流负责建醮坛,在云中山顶上的文昌帝君行宫祈福. 社中有位叫俞 ... 陆昕:祖父晚年三密友:赵元方、汪绍楹、马巽 我的祖父陆宗达生前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训诂学家.祖父一生,交游广泛,师友众多,且始终未离学术,所交自然也以学术界人物及文化人为主.我从幼年起便随祖父生活,对祖父的友人或有所耳闻,或有所亲见.而今,数十 ... 梁德新‖略谈中国的老人教育 略谈中国的老人教育 梁德新 辑录 "老年学"是研究人的寿命和人的老龄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老年学的渊源久远,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炼丹术对人的长寿研究.西方古代许多医学家如希腊的希波格 ... 梁德新‖回忆我看“禁书”的经历 回忆我看"禁书"的经历 文/梁德新 1966年秋至1968年秋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初期.全国学生停课闹革命,破四旧,揪斗资产阶级当权派,红卫兵大串联,有些地方还发生武斗,全国乱哄哄 ... 梁德新‖山村学校二三事 山村学校二三事 文/梁德新 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福建省永安县曹远公社岩头村岩头村小学只有一.二年级十多个学生.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到约2公里的下早小学读书.那时学校只有一位老师.老师姓钟是二十余岁的上 ... 梁德新║老人有事做日子快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口2亿多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大国.现在的老人有如下现象,他们在家除了看书.看报.看电视外,似乎与社会半隔离,产生了失落感和孤独感.有的老人住在家里,深居简出,生活单调 ... 梁德新║回忆我到人才市场应聘的事 回忆我到人才市场应聘的事 梁德新 我人生的历程中做过诸多职业.我曾到广州的人才市场应由聘. 2009年7月,我从学校退休.8月上旬我到深圳.广州的亲友家住了几天.有一天,我到广州天河书城的买书,10楼 ... 梁德新║打工仔看理论书 打工仔看理论书 梁德新 我有一个亲友在福建永安县林业局工作,他介绍我到永安县做工.1975年冬至1976年春,我在福建省永安县曹远公社岩头村做工.岩头村是个约三百人的山村,当时有50余个外地人做工,这 ... 梁德新║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梁德新 如何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我是依自已的兴趣爱好去生活的. 我退休已12年,大部分时间住在儿子家.现在我的孙儿们已读书,烧火煮饭买菜的事由妻子负责.远亲不如近邻,我与邻居和睦相 ... 梁德新‖回忆我在福建永安做工的日子 回忆我在福建永安做工的日子 梁德新 1975年,我有一个亲友在福建永安县林业局工作,他介绍我到永安县做工. 为了生活外出谋生 那时我是因家乡的粮食紧缺,家庭生活环境不好到福建做工.我的要求是只要有工做 ... 梁德新‖回忆我流浪做工的日子(1) 回忆我流浪做工的日子(1) 文/梁德新 工人在割松香(照片来自网络) 我曾经在福建的三明.宁化.永安.永定.龙岩等地做了3年苦工.在"社会大学"的大课堂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在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