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 | 留在大型制药企业 or 奔赴生物技术公司?

8月中旬,医药魔方在《从华尔街到创新药企:这些投行精英转变身份看重什么?》一文中发起投票“投行人员加盟创新药公司,你怎么看?”。投票结果显示:投行精英加盟创新药公司既包含个人职业生涯可能遭遇“天花板”的考虑,也包括他们对中小型创新药企发展前景的看好。

除了投行,越来越多大型制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观望或者已经加入创新药等生物科技公司。譬如辉瑞前中国区总经理吴晓滨博与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梁怡先后加盟百济神州及再鼎医药(见:业内人士怎么看待吴晓滨火速加盟百济神州的?)。

9月3日,医药营销专家刘谦先生则在创业三年后,开启了他回归老东家阿斯利康的第一天工作(见:医药“网红”刘谦重返阿斯利康,任AZ中国副总裁)。这些行业公众人物的职场变迁,也引起了大家对“是继续留在大型制药企业还是投身生物技术公司?”问题的广泛讨论。

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拥有数十年行业经验的“老姜”而言,这显然是无法逃避的职场选择题。那究竟是坚守在大型制药企业,还是去生物技术公司呢?老外似乎也被这个问题困扰着。本文以下内容编译自Labiotech对原GSK高层管理人员Mary Kerr和原诺华高层管理人员Michael Bauer的采访。

是去是留,相信大家看了以下9个问题的剖析,心中或多或少会有一把尺子,告诉你该怎么做了。

1

为什么跳槽?

在GSK和ViiV Healthcare的高级管理层工作25年后,Mary Kerr于2015年进入生物技术领域,成为KaNDy及NeRRe Therapeutics两家总部在英国的生物技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这两家公司的产品目前处在临床开发阶段,主要为女性慢性(亚)健康问题提供新的治疗方案,例如与更年期相关的健康问题。

Kerr回忆起在大型制药公司的职业生涯中,非常满足且很享受属于她的时间。即便是今天,她在向任何人推荐工作时,还是建议考虑大型制药公司。尽管她个人在时机成熟时却做出了逆向选择:“我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另一个阶段,我内心一直想成为CEO,显然我在GSK很难做到这个位置。因此当我内心的渴望程度加上经验能力都能够达到这个层面时,我毅然放弃了原来职位,如今在生物技术公司创造新的事物时,让我感觉很兴奋。这似乎是完美的时刻!”

类似的因素导致Michael Bauer于2015年成为瑞士Cellestia Biotech的CEO,此前他诺华、先正达(Syngenta)和一些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工作了20年。“我一直想作为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进入一家公司,因为我喜欢更高的所有权和参与度。相比直接从大学来到生物技术公司,提前积累一些大公司以或较小生物技术公司的工作经验显然更有优势。因此我加盟Cellestia是一个天时地利的选择”

2

投身生物技术公司的好处?

提起大药厂,许多人不禁将职业稳定性和资金稳定性联系起来。那什么是在大药厂无法获得,而生物技术公司独有的优势呢?在与Kerr和Bauer交流后,生物技术公司与大型制药公司之间的泾渭分明的差异是:前者具备独有的快速决策和问责制。

Kerr喜欢生物技术公司的快速发展和动态性:“这里有很多个人责任,你必须依靠自己的决定来生存和评判。我喜欢这样激动人心的决策。在大型制药公司,由于考虑因素较多,大多数决策往往涉及大量分析,多轮讨论和决策层后,才能最终以高度量化的方式进行决策。我喜欢按要求实时做出决定。”

Bauer也很喜欢当下的工作方式。“无论是先导化合物的选择,还是第一个临床患者的入住,Cellestia几乎都能在很理想的时间线上推动项目进展,在大药企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更繁复的流程和手续。”根据鲍尔的说法,“你需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是好是坏都要自己接受,不能责怪任何人其实也是一种乐趣!”

3

大的挑战是什么?

显而易见:募集资金似乎成为了生物技术企业最大的挑战之一!

Bauer表示,尽管“将专业的科学术语翻译成人人可理解的通俗语言”很有意思,但事实上这是“我们作为科学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他们并不擅长将研究成果准确地传递给普通人。”

虽然当前的融资环境对生物技术公司而言整体是比较利好的,不过Kerr也指出了两种在两种环境工作的关键差异:“在大公司,如果一个项目有价值,它相对比较容易获得经济资助;而在生物技术领域,CEO和团队必须努力说服投资者,这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项目。”

Kerr补充说,“即便是很好的项目,也可能由于多种原因而不能获得资金。譬如说这个概念并不时髦,或者说故事情节不是很好,甚至是因为没有遇上聊得来的合适投资者。”

4

生物技术公司是如何运作的?

Kerr和Bauer一致认为,生物技术公司的运作主要依赖于核心团队如何将过往经验进行融合,并解决一些尚未解决的难题。

Bauer指出,“虽然博士生或博士后擅长分拆,将项目注册各种专利,但缺乏经营公司所需的行业经验。”他暗示Celestia的成功归功于两个团队的加入,既有来自学术环境的创始人,又有药物开发经验丰富方面的管理人员。

Kerr表示:“我认为生物技术之所以能高效运作,主要是因为它吸引了很多行业资深人士,他们在进入生物技术领域之前已经在产业积累很多丰富经验和技能,帮助他们可以很好地运作新公司。”她补充道,“我有一个由5个人组成的管理团队,在我们之间,我们拥有超过100多年的制药经验!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不同的场景(多年经验多种智能、多种角色和多家公司),并将其付诸行动 。”

5

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吗?

虽然论据有所不同,但Kerr和Bauer都坚信:并不是所有跳槽者都可以在生物技术公司取得成功。

Bauer认为,“成功转型为生物技术管理者主要取决于个人性格与心态,同时需要有在小团队中承担决策责任的能力和意愿,而不是躲在决策委员会和公司流程之后。虽然各种技能是来自多年的工作经验,但问题是并非每个人都擅长在动态发展的生物技术环境中使用这些技术!”

一方面,Kerr赞同在加盟生物技术公司之前,最好具有来自制药产业的丰富经验;另一方面,她认为拥有合适的技能组合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对具有发现或研发经验的科学家或医生来说,生物技术公司显然更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只有充分了解科学才能成功转型!最理想的情况是独具慧眼地发现科学可以转化为医学的潜力,然后将其转化计划付诸行动并实现它。”

Bauer表示,“他已经看到很多优秀的人,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创立了他们的公司,并实现了个人愿景。”Kerr也建议,“在大型制药企业工作的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一直在研发或者新药开发领域工作方面的人才,都可以考虑加盟/创立生物技术公司。”

6

是在冒险吗?

根据Bauer的说法,“在过去,员工常常以为,去了大型制药企业就一辈子不愁。然而现实并非这样,或者说今后将不再是这种情况。一些意识到这种事实的高管,便寄希望于去生物技术公司当CEO,来掌控自己的命运。”

他给这种想法泼了一盆冷水,“即便是去了生物技术公司做了CEO,你也不会100%掌控自己的命运。你永远不能仅仅依赖自己,不仅必须找到财务资源和科学或开发专业知识;你还需要了解自己或团队可以做什么,以及何时需要他人的帮助。我相信在内部核心团队之外,建立强有力的社交网络是绝对必要的。”

在Kerr眼里,虽然生物技术比大型制药公司更具风险,但却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处于早期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领域,结果通常是二元的,它可能在2或3年内结束,这就是游戏的本质。正因为如此,我们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机会,是继续推动还是及时止损。”

“生物技术公司的风险虽然更高,且没有工作保障,以及核心技术也可能不是足够的好,但加盟生物技术公司确实有很多好处!将想法转化为患者用药的潜力非常令人兴奋!”。Kerr补充道。

7

入坑后,你有遗憾吗?

跳槽4年后,Kerr对大药厂内部情况不再了如指掌。“我不想再去另一家大型制药公司,因为我曾去过那里,做过那些事……现在我宁愿做一些更有趣的事情。现在的很多事让我耳目一新,也使得我的职业经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为,在生物技术公司获得的成就感,是你无法在大药厂获得的。”

Kerr同时指出,“也有一些跳槽到生物科技公司的人,很快就后悔了,他们意识到自己更适合大型制药公司的工作方式、公司架构以及工作稳定性,而这些你很难在初创生物技术公司来获得。不过,这种差异正是我所追求的!“

Bauer既为自己的决策感到高兴,同时也颇有遗憾。“我们团队正在开发一种新型的小分子抗癌药物,在他看来拥有该项目的全部所有权,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虽然新公司运行得还不错,但我很怀念在大型制药公司学到的那些知识,一直都很感激大药企教会我的那些基本功。”

8

对生物技术创业者的建议?

Kerr表示,“她作为CEO,简直没有比做好管理和处理好投资者关系更棘手的事情了。从投资者角度,生物技术公司的风险更大,资金安全性更低。你需要确保投资者认为他们的资金得到了明智的使用,并且投资可以带来积极的回报。管理好投资者关系非常重要,除非是CEO,一般在大药企工作的人很难获得这项技能。我认为导致生物技术创业者再次离开的因素之一是他们擅长管理这种关系。”

Bauer的建议很类似,“如果你已经习惯且很喜欢大型制药公司精细化的管理过程,那么你应该慎重考虑是否有必要去初创的生物技术公司。因为你未必习惯后者的基础设施、工作状态、做事风格甚至是人际交往的风格。这又主要看个人的喜好。”

9

留下还是前往?

在一天工作结束之后,是思考“留在大型制药企业还是转向生物技术公司”的最佳时机。因为这个时候,是比较容易认知自己的工作抱负和生活心态。对于一直处在观望中的人来说,离开是迟早的事情,无非就是时机问题。

受访者最后建议:无论是什么原因吸引你投身生物技术公司,你都不应该盲目进入。摆在十字路口的,是一种选择,而不是逃避。借用Bauer的话来说,即“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一旦你选择了后者,你享有直接决策的自由,也需要尽到全力负责的义务。如果你不喜欢做决定,或者不能坚持下去,那么你最好不要轻易离开。”

参考资料:Moving from Big Pharma to Biotech – Insights from Two Biotech CEOs

更多嘉宾确认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