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发展历程概述——从考古资料出发

导言:说到秦人,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秦始皇,并认为他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统一了天下。但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离不开他祖辈们为他打下的基业,秦始皇其实是个富N代。从西周中期非子(比秦始皇早37代的秦人君主)被封为周天子的附庸,到秦人扫六合、统一天下,历时长达600多年,秦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家族起家,不断地从西向东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完成了从附庸到一隅小国、一隅小国到雄踞一方的秦王国、雄踞一方的秦王国又到雄视天下的秦帝国三次大的政治升华的先秦古国,秦人所建立的秦帝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秦人为此走过了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对秦人发展历程的概述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这里以考古资料为基础,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秦人都城、陵区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秦人都城

秦人历史上曾经迁都八次,有九个都城,简称“九都八迁”,其中最有名的是秦都咸阳。

九都八迁:中潏(犬丘)——非子(秦)——秦襄公(汧)——秦文公(汧渭之会)——秦宪公(平阳)——秦德公(雍城)——秦灵公(泾阳“临”)——秦献公(栎阳“临”)——秦孝公(咸阳)

秦“九都八迁”示意图

秦的都城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雍城以前,雍城,泾阳和栎阳,咸阳。雍城以前即德公以前,其都城包括天水附近的秦邑和西垂、关中西部的汧、汧渭之会、平阳。

(一)探索阶段

平阳及其以前的秦都城在秦的都城发展史上是一个探索性的阶段,秦当时的国力还很弱小,未能建立较大的都城,其都城的规模很小,仅有一、二个宫殿或宗庙而已。如秦在西垂(西犬丘)仅有西垂宫和西畤,位于甘肃礼县永兴附近,在此已发现了属于诸侯级的中字形墓葬及其陪葬坑。平阳时也只有一个“平阳封宫”而已,史书记载平阳有宫垣,但迄今未发现,说明平阳及其以前的都城都很小,正由于此,秦人才能频繁迁都

平阳发现的青铜镈

(二)成熟阶段

秦德公时居雍大郑宫,迁都雍城,雍城作为秦都城达300年,在秦都城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秦在雍城修建了众多的宫殿,规模很大,以至于西戎人由余在观看了秦都城后不禁感叹:“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雍城四周有围墙,平面略似正方形,东西长3300、南北宽3200米,城堑河濒。城内发现规模宏大的宫殿区三处,即姚家岗、马家庄、铁沟高王寺宫殿区。发现凌阴遗址、宗庙遗址。城南三畤原上是秦公陵区。城外还有离宫别馆和供秦公狩猎的园囿。

(三)军事性质的临时性都邑

泾阳和栎阳是秦为了对付东方的魏国而修建的,其目的纯粹是为了对东方的战争而修建的临时性都邑,因而在都城的建设上较为简单,泾阳迄今不能确指,栎阳的都城规模也不大。此时的宗庙等仍然在雍城。栎阳因为其优越的商业地理位置和交通位置,规模比泾阳大一些,延续时间也长一些,以至汉初作为都城。

(四)大发展时期

咸阳城布局

迁都咸阳是秦孝公12年的事,是秦都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直到秦灭亡,咸阳以至是秦的都城。作为都城时间长达144年,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由秦孝公时的渭北地区发展到昭王时的渭南地区,到秦始皇时更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形成“渭水贯都,以象天汉”的规模。除了渭河北的咸阳宫、冀阙、仿六国宫室、兰池宫、望夷宫外,还有渭南的甘泉宫、章台、信宫、诸庙及上林苑、阿房宫等。咸阳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秦咸阳城“法天象地”

咸阳城中还设置有宗庙、社稷、市等,都城中的地下排水管道遍及城内外,管道网络设计周到、合理。有单管、双管,还有四管并列的,可见当时的污水量是比较大的。整个排水系统均由水池、漏斗、圆管状排水管几个部分组成,设备齐全。

从都城的形制来看,既有和各国都城相同之处,但也有诸多不同之处。如没有外郭城。

二、秦人陵区

秦人先后有四大陵区:西垂陵区、雍城陵区、栎阳陵区、咸阳陵区。

秦陵园由西向东,由天水附近的西垂到关中的雍城、栎阳和咸阳。这些陵区都位于都城附近,但有因为新迁都城的临时性质而归葬原都城的,如襄公、文公等,虽已越过陇山,但仍归葬陇山以西的西垂陵区,灵公等虽从雍城迁往泾阳,但仍归葬雍城。

(一)西垂陵区

西垂(西犬丘)位于甘肃省礼县永兴乡一带,墓区分布在大堡子山、圆顶山等几个墓区,墓区总面积18平方公里。墓区的中心是大堡子山墓区,在大堡子山发现两座中字形大墓,有东西两条墓道,坐西向东,东墓道为主墓道;墓室呈斗状,均有二层台,二层台上有殉人,墓室底部中央设腰坑;葬式仰身直肢,头向西;葬具为木椁漆棺;大墓附近还有陪葬车马坑及中小型墓葬。圆顶山发现的3座大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均向东,二层台上均有殉人。出土随葬品较为丰富,其中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主要器物组合为鼎、簋、壶、盉、尊等,七鼎六簋或五鼎四簋;青铜兵器有戈、剑、镞等。

金箔饰片

大堡子山秦公陵区散失的重要文物有金箔饰片、铜鼎、铜簋等,最大的一个鼎腹有“秦公乍铸用鼎”,从秦公器的形制、铭文、纹饰、铸造特点及相关史实看,这些器物的年代应为春秋初期。礼县大堡子山的两座中字形大墓的墓主可能为秦襄公、文公、宪公中的一位或两位。从陵区墓葬的发掘情况来看,该陵区的使用时代从西周到春秋,说明秦人虽然东进,但仍有公族留守西垂,这里仍是秦人的一处重要据点。

(二)雍城陵区

雍城陵区位于都城以南的三畤原上,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其西、南、北侧均辟有隍壕。已探出陵园14座,以及平面分别为“丰”字形(1座)、“中”字形(21座)、“甲”字形(5座)、“凸”字形、长方形、刀把形和圆形的大墓49座。除14号陵园坐北向南外,余皆坐西面东,微偏向东南,周围也环以隍壕。其内墓葬的排列都以右为上,“中”字形大墓作为主墓居右,墓上多发现有建筑遗迹和遗物;“甲”字形、刀把形祔葬墓依次向左下方排列;长方形或“凸”字形墓可能是车马殉葬坑,排列在主墓的右前方。中字形墓无疑是秦公的墓,级别高,墓室呈长方形,东西各有一条墓道,东墓道较西墓道长而平缓,是主墓道,坐西向东。已发掘的秦公1号大墓就是中字形墓,全长300米,深达24米,是目前发现的秦公陵园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也是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该墓是一个口大底小的土圹竖穴墓,由底到顶有三层台阶。重棺重椁,椁室分主副椁,平面呈曲尺形,主椁使用“黄肠题凑”。共殉186人。据墓中出土铭文推测墓主应为秦景公,时代在春秋中、晚期之交。

雍城陵区“秦公1号大墓”

雍城陵区陵园平面多作长方形,墓葬集中于陵园南部,根据陵园内中字形墓葬数量,可分三种类型:1.只有一个陵园,陵园内有3座中字形墓,埋葬的国君在两位以上。2.陵园内只有1座中字形墓,即只埋葬一位国君。3.陵园内有2座中字形墓和车马坑,应是国君和其夫人并穴合葬。西边的中字形墓和车马坑都大于东边的中字形墓,东西并列,西边应是国君墓葬,东边的是国君夫人墓葬。这三种类型陵园以第一种类型最早,第三种类型最晚。

雍城陵区陵墓分布图

(三)栎阳陵区

秦都栎阳附近,栎阳为都34年,其间只有献公和孝公两位秦公。考古钻探所知,栎阳城的东北郊为王陵,东南郊为一般的墓葬。

(四)咸阳陵区

咸阳陵区的帝王陵分布在咸阳都城的西北方和东南方,有惠文王陵、武王陵、昭襄王陵、孝文王陵、庄襄王陵、秦始皇陵。

1.秦惠文王、武王陵

位于咸阳的西北方,在今咸阳以北的周陵中学附近,就是以前讹传的周文王陵和周武王陵。

周陵中学附近的秦陵

2.秦东陵(芷阳陵区)

秦东陵在咸阳以东的临潼县韩峪乡东部骊山西麓,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秦东陵所在地为秦时芷阳县所在地,故史书多记载“葬芷阳”。

从文献看,芷阳是个大的墓葬区,埋葬着秦悼武王以后到秦始皇以前的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宣太后等秦时著名的人物。

考古勘探在此发现四个陵园,一号陵园依山坡而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000、南北宽1800米,面积72万平方米。发现两个“亚字形”的大墓,现存封土表明呈鱼脊形制。一号陵园还有两处陪葬墓区和四处地面夯土建筑台基,陵区南北侧各有一天然壕沟,东面有一人工壕沟,相互连接。

秦东陵出土的漆豆

二号陵园位于一号陵园东北方向,东西长500、南北宽300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有中字形大墓1座、甲字形大墓3座、陪葬坑1座,陪葬墓区两处和地面建筑遗址一处。地面留有残冢。

三号陵园位于一号陵园西北,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为一“中”字形墓葬。

四号陵园与一号陵园隔河遥相对应。总面积80万平方米。陵园内有亚字形墓1座(地表无封土),甲字形陪葬墓2座,小型陪葬墓群1处。四周有隍壕,北面为造陵时专门开挖的,东、西、南则利用天然壕沟。

从形制和钻探出土文物看,这几座大墓都是秦王墓葬。规模大,而且每个陵园都有保护陵园的壕沟,壕沟既有对自然的利用,也有人工开挖的。

秦东陵

3.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东陵以东的骊山北麓。陵园面积近60平方公里。东西隔墙,把内城分为南、北两区。内城的北区又有一条南北向的宽约8米的夹墙,把北区分隔成东西两部分。中部东西向的隔墙上有一门,秦始皇陵墓位于内城的南区。内城垣四个转角处有角楼建筑遗址。考古探测表明,目前地宫保存情况良好,距地面30多米深。

秦始皇帝陵

小结:显然,秦人陵区和都城的迁移变化是同步进行的,陵区处于都城附近并随城的迁移而迁移。它们在位置上总体上自西向东的变化正是秦人势力一步步东进的体现。体量总体上巨大化、结构总体上复杂化,这些变化与秦人势力由弱到强,最终扫六合、归一统相一致。秦人陵区和都城的迁移变化直观反应了秦人的发展历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