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场景聚合:五维智慧建筑第三维智能场景
从一维到五维,数字世界中的建筑映像每提升一维,都将融入新的元素,实现价值提升。《江森自控OpenBlue数字化战略之五维智慧建筑白皮书》系列解读,结合江森自控数字解决方案最佳实践,从五维智慧建筑架构出发,依循智慧建筑在数字世界中五个维度的生长次序,与您一同见证五维智慧建筑的逐步进化。
白皮书系列解读第三篇,我们进入五维智慧建筑的三维阶段,看看智能场景如何搭建及其最佳实践。
三维
智能场景:智慧的承载单元
通过挖掘数据价值,智慧建筑在应用层实现了数据的可视、洞察和优化。但是如果各种集成应用不考虑具体的场合和需求差异,一成不变地要求使用者进行学习和适应,这样的应用充其量只是一种效率工具,并未到达智慧的层面。
智慧建筑进入三维阶段,各种集成应用能够以丰富多变的场景为载体,针对不同的空间需求、行业需求和利益相关者需求,进行快速定制和组合。这样的一个个智能场景就成为了数字世界中的建筑智慧的承载单元,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个性化的主动服务。
搭建智能场景,首先要定义功能空间及其所属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智能场景应该具备识别需求的变化、自动排列组合需求优先级,以及平衡需求的能力。当集成应用以场景为载体进行组合,空间则会变得更加聪明,智慧也更加容易得到复制。
智能场景作为一个载体,更加明确了空间/区域的针对性功能和行业需求,使得应用可以因地制宜,更好地与相应的功能区域结合, 成为具有行业特性的针对性应用;
智能场景通常包含一个以上与功能区域或行业有关的集成应用,但它并非是独立、分割的应用叠加,而是具有统一的场景聚合功能;
智能场景具备模块化的特点,以保证智能场景建设可以兼顾成本、效率和个性化需求, 通过大规模定制实现快速复制。
智能场景 · 最佳实践
BEST PRACTICE *
▍上海市同济医院
智能场景的“智能”体现在因地制宜,同一应用在不同的行业、组织或场合,具有不同的表现和组合方式。本篇将以上海市同济医院智慧病区为实例,介绍江森自控如何打造智能场景,以小见大,解释智能场景的建设原理、路径和优势。
项目概况
上海市同济医院始建于1991年,是上海第一批、也是普陀区唯一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及预防功能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同济医院”这一历史品牌承载着同济大学重振医科的责任与使命。为打造人性化、智慧化、高效化的一流大学附属医院,上海市同济医院开始了崭新的征程。
建筑基本信息
建筑属性:公立医院
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
床位数:1500张
项目背景和创新模式
2019年,上海市同济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进入收官阶段,在基本建设与大修、后勤精细化管理、医疗装备保证能力和水平、安全防范技术设施和管理水平等工程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十三五”基础上,同济医院需要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应急能力,在后勤全面数字化、智慧后勤算力、以人为本等方面继续推进智慧后勤建设,全面提升医院建设和运维表现。
和其他核心城市的重点医院一样,上海市同济医院的智慧升级改造需要在尽可能避免影响既有医疗业务的前提下逐步实施。项目同时又要保证不同阶段的投入具有延续性和兼容性,避免重复或浪费投资。因此,整体规划、逐步实施,局部试点、快速推广尤为重要。通过此项目,同济医院力争为大型城市中心城区既有三甲综合医院智慧升级改造树立新典范。
智能场景区域及行业功能需求确定
要打造智慧病区,首先需要这一特殊场景的建设目标,本改造项目将暖通、智能化、信息化和机器人等先进的跨学科技术和医疗空间的需求与流程相结合,旨在提升传染病区的安全性和管理水平、护士护理效率,便利患者的就医体验。
参照国家卫健委提出的“智慧医院=智慧医疗 智慧服务 智慧管理”的建设理念,此次智慧病区改造之前,江森自控细致梳理了病区内不同角色的需求:智慧服务对应患者需求、智慧医疗对应护理需求、智慧管理对应管理者需求。下图展现了需求分析的综合结果,其中蓝色字体为针对新冠疫情新增加的功能需求。
场景需求分析阶段不仅要覆盖当前需求和预算范围,还要尽可能考虑未来可能产生的需求和技术发展。即使在现有条件下仅能满足部分功能需求,也应为将来升级扩展预留接口和扩容可能。
技术应用的选择及场景聚合
需求明确后,就可以根据需求的优先级以及当前预算情况匹配技术和应用。技术和应用的叠加无法决定场景的智慧程度,设计方应从角色出发,聚合场景。以上海市同济医院智慧病区为例:
智慧医疗(护理)
病房中安装了非接触式离床及体征监测设备。但不是所有的病人离床都需要进行报警,系统会结合病人信息和室内定位进行判定分析,合理安排护理资源。当有病人离床,系统首先查询HI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了解病人信息,确认其是否存在摔倒风险。
在确认病人存在摔倒风险,且定位显示病房内无护理人员时,系统会报警至护士站。若一定时间内,护士站没有响应,系统还会根据定位系统,自动寻找距离病房最近的护理人员,将报警发送至相关人员的移动终端。当护理人员进入病房,定位系统也会自动记录响应人员以及响应时间,以保证事件可追溯。
智慧管理
病区智能升级过程中,会加载智能输液、护士呼叫、病房环境控制等功能系统。通常每增加一个系统就需要增加一台主机,操作繁琐、效率低下,导致这些智能系统使用频率不高。
此次改造中,我们将所有相关系统进行了集成,并且同步升级护士白板。在显示各病床的入住病人信息的基础上,定制集成化白板功能,这样护理班组可以在同一界面上了解到病人信息、病房环境、输液及呼叫状态等信息,护士的工作量和护理效率也可以在白板上一目了然。结合室内定位系统,白板还可提供病人摔倒、走失的报警,以及护理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求助、报警功能。
智慧服务
床旁终端集成了包括护理请求、用药提醒、医患互动、娱乐服务、病房环境控制以及费用结算等功能,使得病人在行动不便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随手获取所需服务。这种对于服务和环境的控制,有助于增强病人信心、加速康复。同时,医护人员也可以通过床旁终端进行相关护理查询和记录,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结合此次疫情产生的新需求,病区还增加了物流机器人和消毒服务,不但进一步提高辅助护理效率,还减少了非必要人员接触,降低病毒传染可能。
以上介绍仅为智慧医疗、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场景聚合中的部分示例。在同济医院智慧病区中,还有许多类似场景聚合实践,它们通过预先的需求分析和架构设计,将不同应用打通、聚合,针对不同角色需求,实现智慧增值。
病区综合集成监控管理界面
智能场景的模块化
上海市同济医院智慧病区改造,作为全院以及上海市试点和示范工程,首先在医院的VIP病区进行。
智能场景的搭建必须具备可复制性,因而此次智慧病区的功能架构,严格按照模块化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该场景可以针对不同医院的HIS系统、护理呼叫等系统进行定制化对接。同时场景中的功能也可以进行模块化增减。
目前同济医院正在参照该智慧病区对全院普通病房进行规划,参考适宜性,有选择地在全院推广。伴随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场景聚合功能也可以不断增加,实现场景可升级、可扩展。
除智慧病区外,同样的模块化场景我们也可以在门诊、办公、客房、商业、厂区、机房、候机楼等不同行业和空间进行实践。这类模块化的智能场景可以平衡成本与定制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不同建筑中实现智慧的大规模定制和高效复制。
上海市同济医院智慧后勤改造是大型城市中心城区既有三甲综合医院,通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实现智慧升级的实践典范。
树立‘更安全、更高效、更韧性和更人性化’的智慧后勤愿景,建立‘统一数字基建、两大基础集成应用、一个数据中台和多类组合式智慧场景’的十四五智慧后勤总体架构蓝图,并据此逐步开展数字基建、基础集成应用、数据中台和智慧场景升级建设。
与上海申康、江森自控等单位联合打造的全科智慧病区、智慧发热门诊等场景,是对国家卫健委‘智慧医院=智慧医疗 智慧服务 智慧管理’理念的落地实践。将医疗、服务、管理需求与空间设计和技术应用相结合,打造模块化智能场景,不仅真正实现了应用以场景为载体、技术以人为本,同时保证了智慧场景的可扩展、可复制,具有标杆和示范意义。
上海市同济医院副院长赵海鹏
现代建筑的功能正在不断复合化。在类似医院这样的特定垂直领域中,单体建筑也常常包括门诊、住院、医技等空间,各个空间所需要的应用不尽相同。此时不同的智能场景因地制宜、聚合叠加,就形成数字世界里的三维建筑。
有了智能场景,还需能够提供主动服务,才算“智慧”。下一篇,我们进入五维智慧建筑的第四维,看看用户体验,如何全方位提升。
欲了解五维智慧建筑更多维度设计
进入话题#江森自控 五维智慧建筑 开启连续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