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292):南征北伐——释“伐”


朱英贵

一、“伐”字小引

成语“南征北伐”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带有主动地发动战争的意味。其实,“讨伐”也并不是“伐”字的初文本义,《诗经·小雅·伐木》一篇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的诗句,诗句中“伐”的砍伐意思就更不是它的造字本义了。“伐”字的本义应该与“戈”、与“人”有关,但不是“人持戈”的意思,而是“以戈杀人”的意思,可见“伐”的原始字义不是砍木头,而是砍人头。本篇就来讨论“伐”字的形义联系。

二、“伐”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伐”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甲骨文与金文中有许多“伐”字,其构字理据都是一致的。

“伐”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从人从戈会意),一支“戈”从背后杀向一个侧面人形的头颈部,意谓在战争中以戈砍击敌人头颈的态势。金文字形跟甲骨文一脉相承,只是有些字形更加形象逼真,如上图伐甗戈的形体,右侧就形象地表现人的头与脚,而且左侧有人以手持戈砍击右侧人的颈部。

“伐”字的战国文字是对金文形体的直接继承,并且“伐”字的“人”与“戈”开始出现分离(见上图楚国大篆),这就为该字的左右结构布局奠定了基础。说文小篆承继战国文字,使之进一步线条化与规范化。小篆形体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即为现代隶书与楷书的“伐”字。

因此,“伐”字的本义是指砍斫,击杀,攻杀。《说文解字》卷八人部:“伐,擊也。从人持戈。一曰敗也。”许慎“击也”的解义是正确的,然而由于他未见过甲骨文与金文,是依据小篆字形来解释“伐”字的构字理据的,故将其解为“从人持戈”并不确。因为既然是“伐,击也”,那么就应该是动态的“以戈击人”,而不是静态的“从人持戈”。可见“伐”的本义就是用戈砍击攻杀敌人。

三、“伐”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伐”字的构字理据和初文本义为砍击攻杀敌人,由此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

其一,表示征讨。例如:“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再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又如:“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又如:“汤放桀,武王伐纣。”(《孟子·梁惠王下》)又如:“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国。”(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击杀,刺杀。例如:“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书·牧誓》)孔传:“伐谓击刺。”再如:“伐右厥甲小子鼎大师。”(《逸周书·世俘》)朱右曾校释:“伐,杀也。”又如:“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宋·苏辙《太白山祈雨词》)

二是表示批评,抨击。例如:“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汉·王充《论衡·问孔》)再如:“此丈夫所当履其道,免笔诛口伐于荜门闺窦之间。”(宋·陈亮《畏羞于君子》)

三是表示败坏,危害。例如:“饵敌以分而照其储,以伐辅德追时之权,武之尚也。”(《逸周书·武称》)朱右曾校释:“伐,败也。谓出其不意以败其臣佐之谋。”再如:“重被猛术,国本必伐。”(宋·秦观《治势下》)

其二,表示彰显胜利有功。例如:“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又如:“不伐己功,不矜己能。”(《史记·淮阴侯列传》)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自我夸耀。将夸耀自己的功劳、才能也叫做“伐”。例如:“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易·系辞上》)孔颖达疏:“劳而不伐者,虽谦退疲劳而不自伐其善也。”再如:“自是,南阳王勋名显于代,性卑顺不伐。”(唐·元稹《唐南阳郡王赠某官碑文铭》)又如:“宋江将萧嘉穗用奇计克复城池,保全生灵,有功不伐,超然高举。”(《水浒传》第一百回)

二是泛指功勋,功业。例如:“晋侯使郤至献楚捷于周,与单襄公语,骤称其伐。”(《左传·成公十六年》)再如:“既镂文于钟鼎,言时称伐。”(北齐·王屮《头陀寺碑文》)又如:“不以为高,所求者仁;异彼区区,计伐称勋。”(宋·叶适《故朝散大夫周先生墓志铭》)

三是表示古代臣子评功的品级之一。例如:“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其三,表示砍斫。例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诗·魏风·伐檀》)再如:“后九月,伐驰道树,殖兰池。”(《史记·孝景本纪》)又如:“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坼屋伐树,以纳税钱。”(唐·韩愈《论天旱人饥状》)又如:“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唐·白居易《卖炭翁》)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敲击。例如:“鼓钟伐鼛,淮有三洲。”(《诗·小雅·鼓钟》)再如:“西平人曲路伐登闻鼓,言多祅谤。”(《晋书·武帝纪》)又如:“每军行听鼓三伐,不问昏昼,一发便行。”(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

二是表示平毁,铲除。例如:“恐伐吾士大夫、百姓之坟墓也。”(明·何景明《敌中篇》)再如:“登危峰,探窈壑……伐颓垣,畚朽壤。”(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序》)

三是表示矛盾,抵触。例如:“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汉·王充《论衡·问孔》)

四是表示治疗,消除。例如:“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宋·苏轼《〈凫绎先生诗集〉叙》)

五是通“瞂”:盾。例如:“蒙伐有苑,虎韔镂膺。”(《诗·秦风·小戎》)毛传:“伐,中干也。”陆德明释文:“本或作瞂,音同,中干也。”再如:“今夫伐者盾也,厥性利;戈者矛也,厥性害。”(汉·王符《潜夫论·释难》)

其四,表示星名,属参宿。例如:“大火二十六星,伐十三星,北斗七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奉本》)再如:“故黄帝占参应七将,中央三小星曰伐。”(《晋书·天文志》)

根据上面对“伐”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伐”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伐”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伐”字的杀戮之义在后世已不见常用,而其在常用成语中的文化含义大致有如下五种情形:

其一是表示进攻征讨之义,例如:“武王伐纣”指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殷商末年,纣王暴虐。周武王大会诸侯,并联合西南各族兴兵东征,讨伐商纣,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大败商军,纣王自焚死,商灭亡。“以夷伐夷”,“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意谓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语本出自《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其二是泛指围攻声讨之义,例如:“大张挞伐”,“张”是施展的意思,“挞伐”即讨伐。比喻大规模地攻击或声讨。语见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九回:“如果陛下必要大张挞伐,以示天威,则当多派士兵,以期必胜。”“百马伐骥”意谓许多马围攻一匹好马,比喻许多小国围攻一个强国或许多愚笨的人攻击一个有贤德的人。“党同伐异”,“党”是因与其同伙而偏袒的意思,“伐”指讨伐或攻击,意谓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语本出自《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吊民伐罪”,“吊”是慰问的意思,“伐”指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语本出自《宋书·索虏传》:“兴云散雨,慰大旱之思;吊民伐罪,积后己之情。”

其三是泛指砍斫采伐之义,例如:“直木先伐”意思是挺直成材的树木最先被砍伐,比喻有才能的人会遭到迫害,正直的人容易招怨。“操斧伐柯”意谓手执斧头去砍伐可做斧柄的材料,其尺寸可比照原斧头的斧柄加工。比喻可就近取法。语本出自《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中庸》引此文,朱熹集注:“柯,斧柄。则,法也……言人执柯伐木以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执柯作伐”意思是手执斧头去采伐,喻指给人做媒。语本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此十三妹所以挺身出来,给安龙媒、张金凤二人执柯作伐的一番苦心孤诣也。”

其四是泛指去除损害之义,例如:“旦旦而伐”意思是每天都要砍伐,多用来比喻天天损害或斫丧。“伐毛洗髓”意思是刮去毛发,洗清骨髓,比喻彻底清除自身的污秽。语本出自清·黄景仁《浴汤泉》诗:“伐毛洗髓欠福命,尘土肠胃聊湔除。”“伐性之斧”意谓砍毁人性的斧头,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语本出自《吕氏春秋·孟春》:“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其五是特指自我夸耀之义,例如:“矜功自伐”是说以为功高而自我夸耀。语本出自《晋书·陆机传》:“冏既矜功自伐,受爵不让,机恶之,作《豪士赋》以刺焉。”“伐功矜能”,“伐”和“矜”都是夸耀的意思。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不矜不伐”,“矜”和“伐”都是夸耀的意思。意谓不自认为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谦逊。语本出自《尚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