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受到儒生的讥讽,他笑着写下一诗,成为千年以来骂人的绝唱
李白,字太白,又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这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李白的诗词常常会出现在学校的教科书中。李白对文字的驾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不知是他驯服了文字,还是文字操纵了他,自他以后,再无人能与之相比。大唐少了李白,变少了一份气吞八方的豪气,长安的瑰丽繁华,也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羁。没有李白,或许我们无法想象千年前的国人境界是如此高远,文化是这样充满激情。
在古代,文化学派可谓是百家齐鸣。当时较为流行的就属儒家与道家还有法家了。李白喜欢阅读的范围广泛,没有拘泥于哪一个派系之中。他认为只要是好的文化理念都是值得学习的。这也间接反映出李白豪放的性格。也由于李白的天性就是非常的豪放,因此还与一些文化派系的人发生过冲突。
《嘲鲁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唐开元末年初游东鲁时所创作的一首讽刺诗。这首诗以辛辣的笔调,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腐儒行动迂阔、装腔作势,只会死读经书、不懂治国之策的丑恶形象。全诗采用了以古喻今和对比的写法,用典贴切,形象鲜明,讽刺辛辣,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
《嘲鲁儒》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李白移居东鲁不久,有人认为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也有人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李白寓居的瑕丘,就是今天的兖州,其地距孔子故里曲阜不过数十里之遥,正是“盛产”儒生的地方。李白来到这里,见到大批“鲁儒”,一旦与之交接,心所鄙之,因此写诗以讽刺。
李白生性放荡不羁,又桀骜不驯。在年轻时就曾仗剑走天下,颇具武侠风格。游玩到山东时,遇到了当地的鲁儒。鲁儒见到李白豪放的性格,不愿承认他的文学修养,认为他的行为举止太过于“轻佻”,并不欣赏李白,反而还讥讽他。李白心里很生气,就做了一首诗来反击,于是《嘲鲁儒》这首诗就诞生了。
这首诗的白话译文是:“鲁地老叟谈论《五经》,白发皓首只能死守章句。问他经国济世的策略,茫茫然如同坠入烟雾。脚下穿着远游的文履,头上戴着方山的头巾。沿着直道缓缓迈步,还没抬脚,已掀起了尘土。秦朝丞相李斯,早就不重用褒衣博带的儒生。你也不是达于时变的通儒叔孙通,和我原本就不是同流。什么是适合时代的事都不懂,还是回到汶水边去躬耕吧。”
唐代是一个思想开放、自由的时代,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释、道二家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势力也相当大。在开、天盛世成长起来的李白,接受了十分庞杂的思想影响,但儒家思想仍旧在李白思想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他所嘲讽的“鲁儒”,只是儒生中的一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