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映像|夏县禹王城遗址:穿越千年的古老城郭
夏县禹王城遗址:
穿越千年的古老城郭
□记者 薛丽娟
禹王台 见习记者 朱超逸丁 摄
探访“国保”,夏县是我们不能不去的地方。夏县,古称安邑,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
禹王城遗址位于夏县禹王乡的禹王村、庙后辛庄、郭里村一带,相传为禹都安邑所在。据考证,禹王城即春秋战国时的魏国国都安邑城,也是秦、汉时的河东郡治所。它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城邑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处。
禹王城:魏国都城所在地
驱车行驶在禹王城遗址新修的景观大道上,两旁新栽的绿植在阳光下生机勃勃。
夏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股副股长、夏县博物馆副馆长郭晓奇告诉记者,夏县正在进一步筹建禹王城遗址博物馆和游客服务中心。
道路的尽头一座大型的方形夯土建筑,赫然屹立在一片田野间,当地人称为青台,也叫禹王台。
移步近处,只见土台十分高大,瞬间感觉千年历史在眼前流转,这便是传说中的禹王城。
夏禹建都安邑,这在《史记》《水经注》等文献中都有记载。禹是安邑(今夏县)人,禹的儿子启袭其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据考证,已确认今天的禹王城遗址即东周时期的魏都安邑城、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治,一直是一个繁华之地。汉献帝建安元年曾临时建都在此半年之久。两晋时期,此处为安邑县所在。后来,北魏孝武帝分古安邑地为南、北两县,南安邑就是今盐湖区安邑办事处所在,北安邑即今禹王城遗址。
据介绍,禹王城遗址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台四部分。虽然城中建筑已不存,但是城池轮廓犹在。大城形状整体呈梯形,面积十分宽广,北墙和西墙保存完好,西墙北段外还有护城壕痕迹。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小城在大城的中央、中城东北部。
禹王城遗址内的文化堆积层普遍厚达3米,小城内文化堆积厚度普遍达5米,内有东周至汉代、两晋时期文化层,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是华夏寻根溯源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边村民平常整地时,常会捡到一些陶片、瓦片,时间从夏到汉都有。
在这里守护了30多年的史松令先生说,每年都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来此考古和考察,根据地下文物和地面风貌,可以断定这里就是古安邑城。虽然汉献帝那时仅在此住了不到一年,但还是建有行宫。当地村民挖到的篆字方砖和滴水瓦当,都是皇家建筑才有的。
史松令告诉记者,这里的土地须上级部门批准,才允许耕种,且只能种植浅根茎的农作物,耕种深度也仅限于地表层的0.5米。当天见面时,他行色匆匆,只因一早听说附近有村民想在地里挖蓄水池,他刚刚阻止回来。
禹王台:战国时的天文台
禹王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么,禹王台便是其保护范围内的重点保护对象。
禹王台位于小城的东南角,高9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65米。
禹王台始建年代,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最初禹王台并没有如今这么高大,是后来建禹王庙时,又进行了加高。这从夯土台的剖面就可以看出,其上部夯土较晚,而下部夯土则较早。
根据其建筑年代、构造特点以及在安邑城中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禹王台十分符合历史上早期天文台的基本特点。在我国古代,天文台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祭祀天地,二是观测天象,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农事服务。
禹王台,这座大型夯土建筑,实质上是战国时期魏都安邑城中的一座天文台、观象台。
早期文字记载缺乏,但当地的许多民间传说佐证了这一点。史松令告诉记者,这里其实最早叫天坛,作用就是天文台。据说,大禹身穿黑色丝织衣服(因为嫘祖养蚕在夏县,这里的人很早便能穿着丝制衣物)在此高台上祭天。
人们都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却不知这里也是他的妻子涂山氏望夫之处。传说,大禹娶了涂山氏女,新婚不久便分离,被舜帝派去治理水患,外出13年未回家园。涂山氏思念丈夫,便登上高台瞭望,希望丈夫早日归来。但望穿秋水,也不见丈夫归来,涂山氏便化成了望夫石。所以,这里也曾被叫望夫台。
而当地人更习惯称禹王台为青台,为什么呢?
有一说法是,天文台在古时被叫作清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清台慢慢荒废,长满青草,人们就把“清台”误传为是“青台”。
民间还有一传说,人们在高台上建了禹王庙、娘娘殿,方圆百里的百姓都前来朝拜。农历三月、六月、九月每半个月都有大庙会,慢慢地这里便成了当时的旅游景点,花草树木成荫,莲花池与高台相映,一片青色。所以,当地人习惯称此处为“青台”。
禹王庙:一方百姓的记忆
禹王庙
登上层层台阶,青台上建有一座简陋的大禹庙,正面是“禹王大帝”四个大字。
史松令今年70岁了,已经在此看护了30多年。
据他介绍,汉文帝时禹王台上就建有禹王庙,宫殿楼阁,雕梁画栋。前面是献殿,后面是正殿,殿内供奉着大禹,两边是帮助他治水的皋陶、后稷、伯益、契四功臣,正殿后是涂山氏娘娘殿。东西两侧有启祠和少康祠。台下有东华门、西华门,左右走廊48间及唱戏的大舞台,广场10亩,周围莲池5亩。有碑记,禹王庙元、明、清时均有重修。
可惜原台上建筑宏伟的禹王庙,在1940年毁于战火。
现台面上的小庙和台前的石阶便是史松令与当地村民所建,30年来,他们一直守护着这一方青台。
如今,青台上绿草遍布,没有其他树木,只有野生的几棵椿树,高高挺立。
烈日炎炎,仍有附近村民前来登阶拜祭禹王。
青台下的椿树旁,有村民带着孩子乘凉、玩耍。
站在高台上,视野辽阔,举目四望,绿意盎然,我们似乎听到了历史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