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宣、平之法治疗脾胃病
朱生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陈存仁学术思想研究基地负责人。从医逾四十载,对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脾胃病的辨治有独到的见解,临证提出通、化、宣、平之法治疗脾胃病,以护胃气为根本。
“通”指运用 “通法”调理脾胃
2
“化”指运用运化、制化之法调理脾胃
3
“宣”指运用宣化悦脾、宣畅气机和宣降和胃
4
“平”指遣方用药平正轻灵、平和如衡、以平为期
典型病例
患者,男,68 岁,2016 年 10 月 17 日初诊。主诉: 上腹部胀痛反复发作 10 余年。期间每年行胃镜检查,均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服用奥美拉唑、莫沙必利片等西药及中成药 (具体不详) 治疗后症状时有反复。2016 年 9 月 16 日胃镜示: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局灶糜烂,病理示: 炎症( + + ),活动性 ( + ),萎缩 ( + + ),肠上皮化生 ( + ),异型增生 ( - ),幽门螺杆菌 (Hp) ( - ),B 超示肝内回声改变,心电图: 窦性心率,ST 段偏低。刻诊: 腹胀,胃脘隐痛,时有反酸,纳谷不馨,大便时干时溏,一日一行,舌淡苔薄腻,脉濡。西医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 胃脘痛 (脾胃虚弱,湿热蕴结); 治以通化宣平。处方: 藿梗12g,紫苏梗 12g,姜半夏 12g,麸炒白术 12g,炒白芍 12g,茯苓 12g,黄连 3g,吴茱萸 3g,生姜3g,煅瓦楞子30g,南柴胡12g,延胡索 12g,川楝子12g,枳壳 12g,陈皮6g,黄芩12g,厚朴12g,焦栀子 6g,焦山楂 12g,焦神曲 12g,太子参12g。7 剂,每日 1 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2016 年 10 月 24 日二诊: 胃痛好转,仍有胃胀,大便偏干,无反酸,仍有纳谷不馨,舌淡苔薄腻,脉濡。上方去川楝子、茯苓,加枳实 12g、佛手 6g。7 剂,每日 1 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2016 年 10 月 31 日三诊: 胃胀痛较前明显好转,大便每日一行,无干结,时反酸、口苦、纳谷不馨,舌淡苔薄腻,脉濡。上方加茵陈 15g,珍珠母 30g,炒谷芽 30g。14 剂,每日 1 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2016 年 11 月 14 日四诊: 患者无明显胀痛,无反酸,口苦缓解,胃纳好转,大便稍溏,每日一行,舌苔薄,脉弱。上方改藿梗 6g、紫苏梗 6g,去茵陈、珍珠母。14 剂,每日 1 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其后原方加减,治疗至 2017 年 4 月 17日,诸症悉减,2017 年 5 月 12 日复查胃镜示: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 理 示: 炎 症 ( + ),活 动 性( - ),萎缩 ( + ),肠上皮化生 ( - ),异型增生( - ),Hp ( - )。
按语: 本证属于中医学 “胃脘痛”范畴,四诊合参,属于脾胃虚弱、湿热蕴结之证,治拟通化宣平之法。初诊处方中藿梗、紫苏梗以宣化悦脾,焦栀子清化湿热; 半夏、厚朴、黄连、黄芩、生姜、吴茱萸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 南柴胡、延胡索、川楝子、枳壳、陈皮合太子参、白术、茯苓以抑木扶土、通降和胃; 酌加焦山楂、焦神曲以助运化; 煅瓦楞子化痰软坚、制酸止痛。二诊时胃脘痛缓解,为防止苦寒之川楝子损伤脾胃之阳气,故去川楝子; 大便偏干,去健脾实便之茯苓,酌加苦降下气之枳实,理气消痞之佛手。三诊时予茵陈清利湿热以治口苦; 珍珠母平肝潜阳、制酸护膜以治反酸; 炒谷芽消食助运。四诊无反酸、大便偏溏,去珍珠母; 无口苦,去茵陈; 胀痛消失、大便尚调,遂调整藿香、紫苏梗剂量。整个疗程为 6 个月,以平为期。对于肠上皮化生未使用清热解毒药物,而是通过宏观辨证、通化宣平达到平和如衡,肠上皮化生转阴。
来源:周秉舵,王宏伟,王晓素,程艳梅,李黎,闫秀丽. 朱生樑运用通、化、宣、平法辨治脾胃病经验. 中医杂志,2019,60(8):640-643。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