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565
神志病的外治经验
以前诊疗的大多数是以疼痛为主的病,现在精神方面的病人呈持续增多趋势,我们在临床上总结了一些对常见精神疾病可复制、可重复、好操作的外治方法,在这里给大家作个报告。
神志病,中医大致包括:抑郁,失眠,焦虑,失神,癫狂这些证型,我们今天谈的这些方法,如果能在发病的初期及时应用,疗效是很显著的,对中期的效果也非常好,失治多年的重症,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也有不错的效果,能促进神志病的治疗或控制。
神志病大多得自于情志不遂,情志过极,情绪波动太过太久,致使气血不调,经络闭塞,脏腑失调失养而成病,病因有得之于愤怒,有得之于忧愁思虑,有得之于惊恐,幽怨喜怒不能自持,时间久了浸淫成病。
病机大概总结一下可以归纳为:气滞(气郁),化火,血瘀,痰凝,水停,神伤。
治法上呢就是先理气调气,泻火,祛瘀,祛痰,利水等这些方法。外治手段手法主要应用:针灸,揪痧,拍痧,按推等。
第一个层面:先处理气
首先我们先来处理气这个层面,新病久病这个都是第一步,先把气搞通畅,理气调气的穴位有很多,我就谈一下我自己最常用的。我们看,那些描述情绪的词:满腔怒火、直抒胸臆、怒火中烧,这些成语都在说我们的胸腔这里,事实也是这里最先发动的气机。调也是先要调这里。
第一步,膻中穴
气会膻中,膻中者,喜乐出焉,此为气之总阀,它堵住了,如果不率先疏通,其他的就打折扣了,务必先处理好。病人有憋闷不舒,呼吸不畅,心烦,闷闷不乐等症状,都可以第一时间来处理膻中穴。人在难过痛哭的时候会捶胸顿足,下意识里就是在捶打膻中穴。
膻中的处理方法:指腹点按,用力要适度,以病人能忍受为度。不可上来就猛然用力,有些病人这里一碰到就痛的不得了,你猛然来一下,大多会受不了,不可用指关节按,太硬,只能用指腹,一分钟即可,我们一般要求病人在睡前自己再点按一次。现在人都有熬夜习惯,这里都堵的厉害。一般点按两次后,这里会更痛不可触,这时可以休息两天不处理这个穴位。过两天后再按就没那么痛了。大多一周内压痛就会消失,正常了。严重的可以膻中穴上揪痧,挤出紫黑疙瘩来,效果更好。出痧不必特殊处理,几天就自行消散了,再揪痧也没有了。有必要的话揪痧后可以点刺,用一次性采血针,挤出五六滴血即可。不可拔罐。
二、接下来,再处理两扇门:云门和期门。
标幽赋讲: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每天寅时气血从云门流出来,到丑时进期门,灌注全身。这两扇门很重要。云门这里,用手指拨一下再理一下就可以了,横着拨,坚着理。不用太多,几下就可以。期门要揪痧,两侧都要处理,挤出痧来,这个对更年期上半身多汗非常有效。
这里简单谈一下揪痧,以前老前辈们都是用揪的,就是用食指和中指曲起来用背侧来揪,这个好处是出痧快,缺点是太疼,很多人受不了,所以我们现在就是用挤法,用双手的拇指食指挤就行了,这个基本就把疼痛指数给大幅降下来了。效果是一样的。
三、其他配穴:内关,开四关,足临泣用毫针。
用毫针。不能用针的,点按也有效果。
四、接下来,该处理嗓子这一块了
生气久了,忍气吞声,喉咙这一块气脉就不通畅了,我们用的词比如:如梗在喉。梅核气,都是这块气滞所致。
处理这一块,主要是毫针,选穴:照海穴,阴跷照海膈喉咙。照海穴对四肢懈怠亦有卓效,有些针灸歌诀录有四肢懈惰用照海穴的说法。很多情志病都有懈怠不愿动的表现。还可以扎列缺穴和手三里穴。手三里对心累有很好的效果,就是没心劲。
这里也可以用灸法,具体方法可以看杨维杰老师的《董氏奇穴针灸学》这本书关于火腑海穴的讲解,手三里在董氏奇穴里叫火腑海,这个有很深的道理。
嗓子局部也可以用挤痧来处理一下,后面脖子上也可以刮刮痧。我们前面谈的膻中穴、期门穴和嗓子这一块,皮薄肉少,下面就是骨头,不能用刮痧的,一是不好出痧,再一个就是容易损伤肌肤。后项这里肌肉丰厚,可以刮痧。
其他穴位像是行间穴和太溪穴也可以配着用。治疗时如果能诱导病人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或是哭一场那就太好了。这个有很大的技巧,不好学。用不好了反而不行。有机会我们单独讲一下。
这样,气这一层面,用上面的方法基本就可以舒畅开了。
第二个层面:处理上火,点刺百会、印堂
上火的表现好判断,一系列的阳证的表现,亢奋、急躁等,脉大多也是偏数的。火性炎上,首先要在上面泻火,当然这个不包括腑气不通,胃中有燥屎的承气汤证,那个先用下法,火就自己消退了。这个就是纯上火的症状,正在气头上的,肝风化火,血压升高,头晕耳鸣,面红目赤,有的脸不红,一看脸色有些苍苍然的样子,头发明显蓬松感,眼球死板不灵活,甚至走路发飘,扶墙。这血压差不多都能在180以上。
这种情况,在百会用23G的一次性采血针点刺一下,血一下子就流出来,气顶的越旺血出的越多,这个不用担心,一般也就流一下气泻下去了就自己停住了。平时心平气和的时候,百会这里是扎不出血来的。血出来了,血压就下来了。今天讲课群里都是专业医生,关于泻血疗法的禁忌就不详谈了,如果是不了解针灸的,请大家先学习相关知识,别贸然应用。
暴躁甚至有暴力倾向的,脑子停不下来,很多人说睡不着脑子里一幕幕如放电影。长时间的疲惫、繁忙、焦虑、压抑。这种情况最常见到,目前很多人都有被这个困扰。我们用愁眉不展、焦头烂额来形容这种情况。
这个火也真的是在额头这里积聚,印堂这里,董氏奇穴叫镇静穴,有安神镇定功效。在这里用毫针扎个V字形,向下平刺三分即可。轻点的三针,重的五针。不扎针也可以,揪痧就行,但是不能刮痧。严重的整个额头都是紫色红的,痧揪出来,火就消下去了。
其他配穴:中冲穴点刺,(中冲穴不要拘泥于指尖,指背指甲跟连接处有小的血丝是为最重点)。捏小腿肚。
第三个层面:处理血瘀,重点在肘弯
气郁时间久了,长时间不开心,火气得不到宣泄,就形成血瘀了。症状多有阴证表现,消沉,情绪不稳,脸色暗滞,处事犹豫不决,时常高兴不起来。这个状况,重点处理一下肘弯这里。
肘弯是八虚之一,心肺有邪留于两肘。心肺一个主行血一个主行气,气血不条畅久了,心肺功能受抑制,心肺功能越发挥不了,气血就运行的越不畅通。肘弯这里很关键。
方法是拍痧。拍痧看似有点可怕,实则很安全。
拍痧有几点注意:气血亏虚者不宜使用,瘦弱面白说话有气无力,这个要慎用。还有太疲劳时、饥饿时不要拍痧。拍的时候节奏应与被拍者心率相当,不可求快,时间不宜过长,用力要适当,有瘀堵的,拍几下就出来青紫痧,严重的是黑痧,一个个的黑疙瘩。没有的怎么拍也拍不出来,我们的经验是有些老人常吃丹参类药的,这里都基本不出痧。拍的面积不要过大,只处理肘弯就行了,痧出即停,不要再拍,有的说再拍可以把痧拍散,实在是没有这个必要,自行消散就行,短的三五天,长的半个月痧就散掉了,有的皮肤会出现蓝色,青黄色,都是正常反应,不用担心。身体强壮的可以两侧同时都拍出来,气血不太充足的先拍一边,等痧消下去了再拍另一侧。
肘弯拍出痧后,大多人反应心情豁然开朗,心里很敞亮,法简效宏。
其他配穴:耳朵尖点刺,神道点刺,膈俞点刺,太阳点刺。出血不宜过多,几滴就可以。血颜色暗就多挤挤,颜色变鲜亮了就不用放了。
第四个层面:痰凝水停,处理重点在腹部
病情再久一点的,气滞血瘀没有得到解决,病情进一步发展下去,大多会出现痰凝水停证,痰迷心窍,水饮停滞,精神开始出现问题了,舌脉也有所反应,这时处理重点在腹部,病人整个腹部痞硬不通,或是满腹振水声,哗哗啦啦响,拍一下捋一下,就像一个水袋子一样。病人的状态可以用:愁肠满腹、满腹心事、一肚子怨气等来形容。
这个情况,先在少泽穴点刺,少泽穴是小肠经的井穴,小肠主液,井主心下满,亦主神志。董氏奇穴里少泽穴叫火膝穴,点刺可以治疗精神病,有些病人在火膝穴点刺后会吐出很多痰来,这是病根。点刺少泽,开通水道。让水动起来。
再针下三皇。下三皇是董氏奇穴里处理水病的穴组,大家可以看董氏的书。配揉腹。把肚子揉软,具体手法不细谈,关于揉腹的方法很多,大家可以参考其他资料。
其他配穴:丰隆穴,杨维杰老师的叉三穴(液门透中渚)。有惊吓的可以扎胆穴。神经衰弱的配合捏脊。
治神,把经络气血疏通了,心结也就散开了,这时主要是心理疏导,这个技巧性比较大,一句话二句话的讲不明白。时机很重要,时机不对,劝了起不了好作用。所谓有所不行反求诸已,大方向就是引导病人向内求,找自己的不是,能认识到是自己的问题导致的就成功一大半了。
病例:
病例一:白某,高三学生,学习成绩很好,近年来狂燥,其父母在家里安了沙袋令其发泄,终日不乐,后来有暴力倾向,整天说要打老师,去了几家医院说是压力大,让自己调节。后来发展到几乎不可控制,求治我处,检查小脚肚硬如铁石,捏一下痛的非常历害,给扎下三皇,在额头揪痧,轻轻一挤全是紫红痧,整个额头都是。一诊后,情绪平复,其母亲说放学后吹着口哨回家,共治疗两次,一直正常。
病例二:蔡女士,43岁,感情问题,家庭变故,致精神几近崩溃,消瘦,彻夜不眠,失神,有厌世倾向。检查:整个腹部痞硬。先揉开腹部,上面讲的方法都用上了,治疗完后缓和。治疗五次后饮食睡眠接近正常,后来调治月余,体重增加,神情恢复。
病例三:张女士,60岁,因家庭接连变故,一年来情绪低落,心虚烦,胸痞,饮食不下,睡卧不宁,时时悲哭,舌苔厚腻,根部发黑,晨起胸中发热虚烦。中冲、少泽、太阳点刺出血少许。上述方法逐个应用,治疗十次后。恢复正常,其朋友说如换了一个人一般。
回阳治痘趣案
【出处】 〔清〕王堉《醉花窗医案》。
【原文】 乙卯夏在都,一日将直①圆明园,衣冠而出,将登车,忽一老妪跪车下,自言伊孙病痘甚危,闻老爷善医,敢乞一救小孙之命。余恐误公,辞以本不善医,痘疹尤所未习,使之再觅他医,而妪涕零如雨,挥之终不去,叩头几见血,旁多代为请者,无奈,急随之。走不数武②,已至其家,盖右邻有乳媪,日在街望,阍人③告之也。视之,乃一男,约四五岁,见其痘形平板,色不红润,手足发厥,且时作泻。法在危险,而颗粒分明,大小匀称,且日进粥三二碗。余曰:“气虚不能托送,又过服寒凉,以致不起。”问:“几日?”曰:“十日矣。”视所服之方,则芩连之属类多,因示以六味回阳饮(方:附子、炮姜、甘草、当归、党参、肉桂,加胡淑、灶心土),其家问几服?曰,须二三服乃可。随言随走,连日公忙,几忘其事。又一日雨后,不能远出,闲到门外,前妪抱儿而至,投④能作谢。余方忆其事。戒之曰:“痘后之风,当谨避也。”妪遂携儿而返。
【注解】①直:通“值”,值班。②武:半步。③阍人:看门人。④投:到,临。
【白话文】 乙卯年夏季在京都,有一天要去圆明园值班,整理好衣帽出去,刚想登车,忽然一个老妇人跪在车下,说自己的孙子患了痘疹很危险,听说老爷擅长医术,请求我去救她小孙子的命。我怕耽误了公事,推辞说不擅长医术,尤其痘疹特别不熟悉,让她再找别的医生,而她泪水如雨,始终不离开,磕头几乎出血,旁边有很多人代她来请求,无奈,赶紧跟着她。没走几步,已经到了她家,因为右边邻居有奶妈,那天在街上看到,看门人告诉她了。我看了一下,是一个男孩,大约四五岁,看到他的痘形平板,颜色不红润,手脚发冷,而且当时还腹泻。情况危险,而痘疹粒粒分明,大小匀称,而且每天吃两三碗粥。我说:“气虚不能托送,又服用太多寒凉的药物,所以导致痘疹起不来。”问:“几天了?”说:“十天了。”看他服用的方剂,大多都是黄芩、黄连之类的药物,所以给他开了六味回阳饮(方:附子、炮姜、甘草、当归、党参、肉桂,加胡淑、灶心土)。他家人问:“服多久?”说:“两三帖就可以。”说完就走了,接连几天公事很忙,几乎忘记这件事。又有一天大雨之后,不能出远门,没有事到门外走走,先前的老太太抱着孩子而来,到我面前道谢。我才想起这件事。告诫她说:“痘疹之后要小心避风。”然后她就带着孩子回去了。
安五脏,坚筋骨,驻颜容,久服聪耳明目,却老延年,充益肌肤,能耐寒暑。主百病
丹砂丸
【处方】 朱砂10两(作小块子者)春蜜3升,秋蜜3升。
【制法】 用大竹1截,可3尺来,去却青皮一重,留底节,将砂入筒内,投蜜渍之,坐竹简安大鼎内,架定,用水煮竹筒,以炭火慢煮,日夜专看伺之,蜜耗,旋添蜜;自5月5日午时,日夜煮至7月7日住,取出,用暖水浴过,入一绛纱袋子,悬于一通油瓷瓶内,勿令着底及四边,以绳子系口,悬于一净井内,去水面5寸以来,不用汲着水,7日7夜满,取出,将砂于乳钵内研一千遍,建一高台,置乳钵于台上,朝太阳气,用纱笼罩却,免鸟雀粪,夜即朝太阴气,遇雨即收却,每日研一千遍,后即于台上置,至9月9日即止;用青州枣瓤为丸,如绿豆大,于瓷器中盛。
【功能主治】 安五脏,坚筋骨,驻颜容,久服聪耳明目,却老延年,充益肌肤,能耐寒暑。主百病。
【用法用量】 每日空心置1丸于舌上,以自然津液咽之。
【注意】 忌羊血、咸水。
【摘录】 《圣惠》卷九十八
心神恍惚,自语自笑,举止不常
丹砂丸
【处方】 丹砂(研)半两,乳香(研)半两,酸枣仁(去皮,研)半两。
【制法】 上为末;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心神恍惚,自语自笑,举止不常。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冷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普济方》卷十八引《博济》
大风癞病
丹砂丸
【处方】 朱砂半两(细研),水银半两(以少枣瓤研令星尽),桂心半两,干姜半两(炮裂,锉),乌头半两(炮裂,去皮脐),石菖蒲半两,柏子仁半两,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藜芦半两(去芦头)。
【制法】 上为末,加朱砂、水银,研令匀,取酒2升,先煎取5合,停温,入淳漆5合,熬搅令匀,次入诸药,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阴干。
【功能主治】 大风癞病。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百畏丸”。
【摘录】 《圣惠》卷二十四
刘渡舟论附子泻心汤的功效
附子泻心汤是治疗上热下寒的代表方之一,属寒温并用治法,而扶阳学派则认为此为阳气亏虚,虚阳上越,主张扶阳潜阳,喜用四逆汤、潜阳封髓丹等方剂。
附子泻心汤由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组成。用法: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方中附子温经扶阳,以治肌表之恶寒;大黄、黄连,黄芩之苦寒,以麻沸汤浸渍,取其味薄气轻,清泻上部之邪热,以治胸部之痞结。功能主治温经回阳,泄热消痞。治阳虚于外,热结于胃。心下痞满,而复恶寒、汗出者。
《伤寒论》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该方主治痞而复恶寒汗出之阳虚痞证。所谓“心下”是处于胸之下、腹之上的夹隙,而阴阳相交,为脾气之升,胃气之降的必由之路。 “心下痞”的出现,多反映 人的阴阳上下不和,升降不利,以及脾胃失调。附子泻心汤所主之病,其心下之痞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所主之病同,因其复恶寒,且汗出,知其外卫之阳不能固摄,且知其阳分虚弱不能抗御外寒也。夫太阳之根底在于下焦水府,故于前方中加附子以补助水府之元阳,且以大黄、黄连治上,但渍以麻沸汤,取其清轻之气易于上行也。以附子治下,则煎取浓汤,欲其重浊之汁易于下降也。是以如此寒热殊异之药,浑和为剂,而服下热不妨寒,寒不妨热,分途施治,同时奏功。
附子泻心汤临床应用举例
刘渡舟附子泻心汤治疗上热下寒证的医案
韩××,男,28岁。患背热如焚、上身多汗、齿衄、烦躁不安。但自小腹以下发凉,如浴水中,阴缩囊抽,大便溏薄,尿急尿频,每周梦遗二到三次。在当地易数医治疗无效,专程来京请刘老诊治。视其舌质偏红,舌苔根部白腻,切其脉滑而缓。刘老曰:此上热下寒之证,治当清上温下。然观病人所服之方,率皆补肾固涩之品,故难取效。刘老处以附子泻心汤:黄芩6克、黄连6克、大黄3克(沸水浸泡十分钟去渣),炮附子12克(文火煎四十分钟,然后兑“三黄”药汤,加温后合服)。药服三剂,大便即已成形,背热减轻,汗出止,小腹转暖,阴囊上抽消失。又续服三剂而病愈。
人体的水火阴阳籍赖脏腑气机运动的升降出入,周济于表里上下,维持着一个相对的平衡。一般而言,火在上而下行以温水寒,水在下而上升以济火热;阳卫外以守阴,阴守内以助阳。从本案的脉证分析,显为上热下寒,水火不能上下交济所致。病变的焦点则在于上交热盛,盛则亢,亢则不下行,则下寒无火以温,故呈现上热下寒的病理局面。徒用补肾固涩之法,则隔靴搔痒,定难取效。治当清上热而温下寒,而用附子泻心汤。黄芩、黄连、大黄用沸水浸渍,在于薄其味而取其轻清之气,治上达下,以泄在上之热;附子熟用,文火久煎,取其醇厚之味,则力大气雄,以温下焦之寒。诸药合用,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服之则热得三黄而清,寒得附子而温,阴阳调和,水火既济,其寒热错综复杂之证自愈。
刘渡舟弟子陈明教授曾经治过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病人,患的症状是脑部发热,尤其是晚上,热的睡不着觉,已有几年,同事都开他的玩笑,说他“头脑发热”。这个病人有脑萎缩的家族史,他也一直怀疑自己患上了脑萎缩,但经过详细的CT、核磁等脑部检查,没有发现有明显的病变,于是找中医治疗。初诊时他诉说,除了脑子里有明显热感外,脊背中间也有热感,而且感觉与脑部连在一起,甚至扩展到整个背部,舌头有点红。这种情况临床多是肾阴不足,虚火上亢所致,于是我给他开一个叫“大补阴丸”(地黄、知母、黄柏、龟版、猪髓)的方子,希望降下这个虚火,自我感觉方子用的很对,有把握能够治好,让病人一周后再来复诊。待一周后,病人并未来复诊,心想可能是因为症状减轻自己又去抓药吃了。岂料一个月后,病人来诊,告诉我上方服了一个月,脑热丝毫没有减轻,而且服药后拉肚子明显。这一次我详细进行望闻问切,病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使我猛然醒悟,他说他的小腿以下,尤其是脚非常的凉,像是站到雪地里一般。我问他第一次为什么没有告诉我这个症状,他说这个痛苦尚能忍受,但脑热忍受不了,因为一热一凉有矛盾,怕说了影响治疗脑热。我告诉他中医治疗疾病是要观察整体,你说的这个症状很有辨证价值。这是个上热下寒的疑难杂症,上面的热下不来,下面就会寒,而下面越寒,越会阻隔上面的热,所以才有头脑热如火,腿脚凉如冰,但使寒热交流,阴阳平衡,症状自消。我立即改用附子泻心汤,加上肉桂、川牛膝,这两个药物都有引火归于下焦的作用,特别是肉桂,不但引火归元,而且还温补肾阳。同时,用细辛研磨成面,蛋清调匀,晚上睡觉前敷于肚脐,早上起来去掉。细辛也有引火归元的作用,肚脐这个位置是上下的交通点,用细辛敷脐有促进阴阳寒热上下交通的作用。采取这些措施后,仅两周的时间,脑热和脚凉的顽疾基本得到解除,又巩固服了一周药物,痊愈。
加味一贯煎(方药中)
[组成] 南沙参15克麦冬10克当归12克细生地20
克金铃子10克夜交藤3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柴
胡10克姜黄10克郁金10克薄荷3克
[功能] 滋肾、养肝、疏肝。
(主治] 适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病,
证见肝区疼痛,口千目涩,大便偏干,脉弦细滑数,舌质红苔薄
黄干等,中医辨证属于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者。 ’
(用法]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一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
后文火煎5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
量以250至300毫升为宜。每日服一剂,每剂分两次服用,饭后
两小时温服。每服二剂停药一天,每月共服20剂。或间日服一剂。
服药过程中,停服其它任何中西药物。 ,
[方解] 方中生地、沙参、麦冬滋水涵木,养肝柔肝;当归、
丹参养血和血;柴胡、郁金、川楝予、薄荷疏肝理气;姜黄、鸡
血藤活血化瘀;夜交藤养血安神。诸药合用,共奏滋肾、养肝、疏
肝、和血之功。
[加减] 大便于结者,生地可加量至30克,并减少煎药时
间,首煎20分钟即可,大便偏溏者,生地酌减用量,并增加煎药
时间,首煎可煎至一小时;肝区疼痛较重者,加元胡10克;腹胀
明显者,加砂仁6克、莱菔子15克;合并黄疸者,合入减味三石
汤(方见后)。
[按语] 本方系在魏玉璜方“一贯煎”的基础上加减而成,
临床疗效可靠,为治疗肝病的一大法门。然扶正有余,祛邪不足,
故不宜久用。从肝病“毒虚”理论出发,本方宜与草河车汤、升
麻甘草汤合用。
[典型病例] 刘某,男,32岁,1989年10月初诊。
两年来患者肝区疼痛,疲乏无力,在外院多次检查转氨酶均
在500单位以上,麝浊10单位左右,麝絮(+~++),诊断迁
延性肝炎。长期服用西药保肝药物及中药清热利湿解毒剂,症状
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来诊时,肝区疼痛,疲乏无力,纳
谷尚可,口干渴欲饮水,睡眠不实多恶梦,大便偏干,小便偏黄,
脉弦细滑数,舌质红,苔薄白中心黄而偏干。实验室检查:转氨
酶500单位以上,麝浊10单位,麝絮(++),诊断迁延性肝炎。
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湿热内蕴。予加味一贯煎合减
味三石汤。一月后复诊,上述症状已基本消失,复查转氨酶220单
位,麝浊8单位,麝絮(一)。再服上方一个月,~月后复查转氨
酶、麝絮均转正常,麝浊6单位。继服加味一贯煎原方,一月后
再查,转氨酶、麝浊、麝絮均转正常。以后继续服用本方至半年
后停药。服药期间,每月复查肝功,均在正常范围,无明显自觉
症状,肝炎已愈疗效巩固。
一个治气滞湿聚的好方
痞这个词,
用于人,可组词痞里痞气、地痞流氓等,有不正经之意。
用于病,它也邪气十足,像个无赖驻扎于腹,让人感到痞硬(结成硬块),痞胀(郁结胀闷),痞结(腹内郁结成块、阻塞不通),痞塞(郁结、阻滞不通),痞满(郁结懑闷)等。
故而痞,是指胸中懑闷结块,堵塞气机的一种病症。脾主升举清阳,胃主通降浊阴,皆属土而畏湿。脾胃虚弱,升降的功能失调,寒热互结(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气壅湿聚,便易导致痞块。
枳实消痞丸,载于金元名医李东垣《兰室秘藏》,具有行气消痞,健脾补虚,平调寒热之功效。用了它后,脾虚气滞湿聚得除,寒热互结懑闷得解,心胸开畅,忍不住开心的想笑,故又名失笑丸。
表现为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苔腻而微黄,脉弦的病症,都可用此方治疗。心下,可包括胸心以下至上腹部区域,甚至小腹满闷不适。
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神经症等属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者常有此表现,正适宜于此。
组成
干生姜、甘草(炙)、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各6g,半夏曲、人参各9g,厚朴(炙)12g,枳实、黄连各15g
此方大有来头,为三个名方之核心加厚朴与麦芽曲半夏曲而来。
这三个名方是: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半夏泻心汤(半夏 黄芩干姜 人参 炙甘草 黄连 大枣)
健脾消食,行气化湿的枳术丸(枳实,白术)
益气健脾,祛湿和中的四君子汤(人参,白茯苓,白术,炙甘草)
三个名方减清湿热之黄芩,滋腻之大枣,
加除湿滞伤中,气滞腹胀便秘之炙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再将降逆止呕的半夏改为散结和胃的半夏曲,
并加健脾消食的麦芽曲助力,
是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症的妥妥组合。
具体来说,
方以枳实冠名,取其苦辛微寒,破气消积,化痰散痞。最合本方宗旨。
炙厚朴苦辛而温,行气除满,可辅佐枳实除腹内积滞邪气。增强行气消痞除满之力。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除湿热痞满,呕吐吞酸。干姜辛热,温中祛寒,再加上半夏曲辛温散结和胃,化痰止咳,消食积,治泄泻。
三味相配,辛开苦降,共助枳实厚朴消无论寒还是热之痞积。
用药至此,就像一个不通风的房间里东西发霉垃圾太多,开着窗户大扫除,且已将垃圾扔的差不多了。
麦芽曲甘平,消食健脾,开胃消胀。让房屋的空间显得更大,容纳力增加。在散痞的路上更进一步。
人参补五脏元气,茯苓行气利湿健脾,白术燥湿健脾,增加人参茯苓行气之力,炙甘草健脾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共同益气健脾,祛湿和胃。
四味正是四君子汤,其用意,是对房间粉刷装修,安上空调,甚至放上一个除湿气,避免房间的东西再发霉坏掉,是为祛邪扶正。
由此,房间通风状况良好,寒温适调,干爽适宜,那个痞兮兮的结块再也找不到呆下去的理由,黯然离去。
多味合用,消补兼施,辛开苦降,寒热兼治,无论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还是大便不畅,都得到改变,人体因此而倍感舒适,笑的欢,跳的有力。
枳实消痞丸制法服法:
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或糊丸,每服6-9g,饭后温开水送下,日2次。
也可改为汤剂,水煎服。
四味中药扶阳固表
痞,痞块,肚子里可以摸得到的硬块。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与附子泻心汤等均可治疗痞证。半夏泻心汤主中虚湿热痞证,症以痞、利、呕为主;生姜泻心汤主中虚湿热痞挟食滞水气证,症以痞、干噫、食臭为主……
而附子泻心汤主肾虚胃热痞,症以心下痞、恶寒、汗出为特点。
心下是指膈下胃脘的部位,为阴阳相交,脾气升,胃气降的必由之路。这里有一硬块驻扎,就像交通枢纽出了故障,反映的是阴阳上下不和,升降不利,以及脾胃失调。可想而知受影响的部位会非常多,难怪中医创制出了那么多的泻心汤方。
而附子泻心汤,以附子之温肾壮阳,三黄之泻上中下焦之湿热,用于寒积于下,热壅于上而致心下痞硬,大便秘结,不得眠者。
亦可用于急慢性胃炎、胃肠炎,结肠炎等消化道疾病属寒热错杂的心下痞,兼见汗出,恶寒,表阳虚者。
治疗时,由于针对的是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假若治邪而忘了扶正,则恶寒更甚,若补阳而忘了泻热,则痞满更增。故而本方寒热补泻,各种方法一齐上,各舞各的枪棒,各达各的功效,最终汇总到肾虚胃热这一中心思想上。乃先圣仲景之妙用。
组成:
大黄6g,黄连3g,黄芩3g,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两3g。
湿与热常常连体,且痞之所结,除了热,还与湿的掺合密不可分。故本方虽针对的是胃热,但大黄一出马,就像先头部队直接清场,除上中下三焦之湿火,为治胃热创下一个好环境,并上阵杀敌。
大黄活动范围广,脾、胃、大肠、肝、心包经,都是它的地盘。无论实热便秘,积滞腹痛,甚至湿热黄疸,目赤咽肿,都可用。
孙悟空在朱紫国,正是用大黄利痰顺气,除掉了朱紫国国王的腹中积滞。
黄芩,凡湿热之症皆可用。清胃热更不在话下。
黄芩苦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任它行。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手到擒来。
正所谓心胃相通,古代讲到胃,通常是说心下,黄连清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燥胃肠湿热积滞。
同时,黄连之苦味入心泻心火,去心之湿热,消心之瘀血,令心舒适安稳不烦躁。有助于失眠的消除。
三黄相配,苦能燥湿降逆,寒能清热泄浊,共除心腹一切有余之湿火,除胃中痞硬,大便秘结,失眠,甚至杀虫消炎,治各种急慢性胃肠道炎症。
制作时将三味合在一起,用将开的水浸渍绞汁,取其味薄气轻,以清泻上部邪热而消痞。
附子有名的大辛大热,归心肾脾经,能温一身之阳,补命门之火。凡阳虚如肾、脾、心诸脏及卫阳虚弱者均适用。方以其另煎取汁,考虑的是药力醇厚,以温经扶阳而固表,除恶寒而止汗。
四味相合,寒热并用,互相调和,共同达到泻热消痞,扶阳固表之功。
宿食不消,及厌食,遍身黄肿,多年不愈,及一切块积
丹砂丸
【处方】 丹砂2分,硇砂2分,麝香2分,雄黄半两,铅丹半两,腻粉3钱(研),巴豆20粒(去皮心膜,出油,细研,用醋半盏,熬成膏)。
【制法】 上将6味细研,与巴豆膏和匀,入白面,水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宿食不消,及厌食,遍身黄肿,多年不愈,及一切块积。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用水半盏,煮1沸取出,临卧温酒送下。至晚但微泻2-3行是验,并不瘦损人脏腑。
【摘录】 《普济方》卷二十三引《博济》
热痰壅盛,虚烦躁渴
丹砂丸
【处方】 丹砂(研,水飞过)1两,天南星(炮)1两,白矾(熬令汁枯)1两,莽草(炙)半两。
【制法】 上为末,更用半夏2两,汤洗7遍,晒干为末,水煮作糊,和前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热痰壅盛,虚烦躁渴。
【用法用量】 每服7丸,加至10丸,薄荷茶或生姜汤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四
小儿惊热,多涎身热,痰疟,久痢吐乳,或午后发热,惊痫等疾
丹砂丸
【处方】 丹砂1分,粉霜1分,腻粉1分,生龙脑1钱。
【制法】 上为极细末,以软粳米饭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惊热,多涎身热,痰疟,久痢吐乳,或午后发热,惊痫等疾。
【用法用量】 1岁1丸,甘草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九
止痒神方消风散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止痒神方,此方在我们明代医学大家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就有记载,这个方子就是消风散,原文是这样介绍消风散的“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疥疮,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遍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并效。”其实大致意思就是治疗像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等皮肤病,都有疗效。
此药主要有哪些药材组成?
里边主要有当归、生地、防风、知母、蝉蜕、胡麻、苦参、苍术、石膏、牛蒡子、荆芥各6g,川木通和甘草各3g。
功效:在此方中的荆芥、牛蒡子、防风、蝉蜕可以驱除身体表面的风邪,有着不错的止痒功效,另外防风和荆芥是有名的祛风药;蝉蜕起到的作用就是解毒、除烦热、止痒;苍术起到的作用就是化湿;苦参可以起到清热止痒,除燥湿的效果,对于因为湿热引起的皮肤热毒证,都有着不错的效果。
此方中的川木通主要是起到清热利湿的效果,如果不想用川木通,也可以把川木通换成地肤子,它们同属于清热利湿的药物,都有着很好的止痒效果,非常适合对于皮肤瘙痒严重的风疹和湿疹等病症。
再者里边的石膏和知母可以清热泻火,对于体内的大热大烦大渴都有不错的效果;里边的当归,生地黄,胡麻仁起到的主要效果就是养血润燥。最后再配上一味药甘草来调和,效果更好。
可能大致一看里边包含的中药有点多,如果不嫌麻烦的,可以去中药店抓来汤药,自己熬制,如果觉得麻烦的,也可以去药店买来现成的中成药,叫做消风止痒颗粒。
我给大家推荐的这个止痒神方,大家可以去试试看,这个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方子,对于各种皮肤病都有着不错的效果。
消风散,皮肤病的克星
消风散,《外科正宗》卷四方。当归、生地黄、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甘草、木通各五分。水煎,食远服。功能疏风养血,清热除湿。治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或风热隐疹,遍身云片癍点,时隐时现。近代常用治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风湿热邪为患者。该方临床多用于荨麻疹、急慢性湿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急性肾炎等伴见以下方证者:
消风散
1.皮肤瘙痒、或发疹块、搔之渗液、久发难愈;
2.发热感、烦躁、口渴;
3.浮肿倾向或小便不利。
消风散治疗荨麻疹案例:
患者,女,35岁,2006年7月15日初诊。
10天前,后背部反复出现大片鲜红色风团,瘙痒难忍,搔抓后即成大片风团,逐渐扩大,1周后躯干、四肢陆续出现相同皮损,自觉瘙痒,夜间加剧。
刻诊:躯干、四肢近端弥漫分布椭圆形鲜红或淡红斑,面颊、臀部、双臂散布蚕豆大小鲜红色风团,舌胖嫩有齿痕,背部可见淡褐色母斑,咽赤,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荨麻疹。
辨证:素体血热,复感风热,郁于肌肤。
治宜清热凉血、散风止痒。
消风散加减
方用消风散加减:
荆芥15g,蝉蜕15g,防风15g,生地黄15g,牡丹皮10g,当归10g,白鲜皮10g,蒲公英10g,苍术10g,薏苡仁30g,栀子6g,紫草、地肤子各10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3剂后,上述症状有所减轻,原方加减再服用4剂后,痒止而愈。
按:荨麻疹属中医“瘾疹”范畴。本病多由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喜食膏粱厚味、辛辣之物致内热蕴积,日久伤阴耗气,血热动风;或平素体弱,气血不足,感受风热之邪而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相搏而发病。
下面重点要讲的就是消风散加减的中药方:
一、芩首消风散
这个芩首消风散,其中芩就是指黄芩,黄芩的作用太多了,它可以解毒、可以镇静、可以降压、可以护肝、利胆、可以清肝胆、可以清上焦郁热,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它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何首乌滋阴强壮、补肝肾、益精血,也有抗过敏的作用。
黄芩
这个芩首消风散对于儿童的顽固性的瘙痒性疾病效果更好,为什么呢?因为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再一个小儿的体质有别于大人的体质,不存在余邪、寒凝、痰阻。临床用这个方剂治好了好多种皮肤瘙痒顽疾,特别是儿童,见效非常快非常好。这么多年运用此方治愈了很多慢顽性皮肤病荨麻疹、日光性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如果是老年性瘙痒性皮肤病,可加重生地、何首乌,酌情加入当归、丹皮、刺蒺藜。刺蒺藜这个药很神奇,它可以除血中的风毒,刺蒺藜平散肝经的风热也可以解热疗目疾,这个药对于顽固性皮肤病。
二、桃红丹赤消风散
再一个就是桃红丹赤消风散,就是消风散里面加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因瘀血性、慢顽性皮肤病,这个证型病程更长,更顽,而辨证瘀血的要点,病人面色晦暗发青,舌有瘀点,甚至瘀斑、青紫,脉沉涩、或者沉取无力。
四物汤加减
三、蛇蜈芩首附消风散
再一个就是蛇蜈芩首附消风散,就是芩首消风散里加上乌蛇和蜈蚣,这个治慢性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风毒偏盛者。那怎么辨证呢?慢顽性瘙痒性皮肤病,瘙痒无度,时上时下,甚至周身都有皮疹,方中也可以加上刺蒺藜。
四、参芪归芩首消风散
再下来就是参芪归芩首消风散,就是消风散里加上人参或太子参、黄芪、当归,他用于慢顽性瘙痒性皮肤病,伴有倦怠、神疲、懒言、舌淡、苔薄白等一系列气血不足的表现。他这个皮疹时隐时现,瘙痒的不是很明显,我们一般用参芪归芩首消风散。
消风散
五、附桂消风散
再一个就是附桂消风散,慢顽性皮肤病正邪交争,正不胜邪,邪从寒化,脾生虚寒,形成形寒肢冷,畏寒、口不渴、舌淡胖,这个很关键,很多内科杂病看这个舌苔,舌淡胖是一个典型的阳不化水的表现,所以我们用这个附桂消风散,就是附片、桂枝,消风散去掉石膏,再加上祛水湿的薏米、云苓、半夏、猪苓、土茯苓等。这个慢性皮肤病顽疾,就是这个湿邪在作怪,湿郁久容易化热,化热的情况比较多,或者合痰凝的也不少。
总结:消风散方中以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作为君药,目的在于开发腠理、疏散风邪以止痒。
用苍术之辛苦温,散风祛湿;苦参之苦寒,清热燥湿;木通之利水,渗利湿热,三味药辅助君药以增强止痒之力,是为臣药。
用当归、生地黄清热凉血、散瘀化斑;胡麻仁养血润肤;并以石膏、知母清气分实热,增强清热泻火之力,所有这些药物目的在于消除斑疹,故为佐药。
消风散
甘草生用,清热解毒,又能调和诸药,故为使药。
综合全方,既有疏风清热、除湿止痒之功,又有凉血润燥、活血消疹之效,诸药合用,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凉血而又护阴。
研究表明,消风散具有止痒和抗实验性荨麻疹作用,并且疏风药在方中起主导作用。消风散颗粒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其调节T、B淋巴细胞功能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活性有关,是治疗以Ⅳ型变态反应为主的湿疹等皮肤疾病的主要机制之一。
现代临床对于风疹、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属于风湿为患者,均可用消风散加减治疗。
甘草泻心汤治湿疹
甘草泻心汤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书用于痞证,以脾胃虚寒较重,肠中又夹热邪,临床除见心下痞硬外,以下利为主,伴以干呕心烦;后者治疗狐惑病(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属湿热内蕴,虫毒腐蚀所致。该方组成为:炙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黄连一两,人参三两(原书脱失)。方中重用甘草益气和中,清热解毒,配以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解毒;半夏、干姜燥湿化痰,温中祛湿;人参、大枣扶正补中,益气健脾。药虽七味,辛开苦降,甘补温中,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消痞止利,解毒疗疮。既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又用于湿热蕴毒之狐惑病。皮肤病中的湿疹、瘾疹、足湿气等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这些病中既有脾胃虚寒,无以运化水湿,属正虚的一面,又有湿热毒邪蕴结肌肤之邪实的表现。细究之,其病机为虚实夹杂,寒热互结,与甘草泻心汤的方证病机契合,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理论,借他山之石攻玉,稍事加减,用于上述皮肤病的治疗,取效甚捷。举例如下。
湿疹
赵某,女,62岁。2010年3月9日初诊。述其全身散在红丘疹、瘙痒反复发作3年余。经中西药内服、外涂(不详)虽痒减而丘疹未消,且停药又痒。刻诊:全身散在暗红色丘疹,以躯干、双下肢较密,双小腿外侧皮肤增厚粗糙,抓痕条条,瘙痒剧烈,夜不能寐,伴口不渴,喜热饮,溲清,便溏。舌质暗,苔白腻微黄,脉弦滑。诊为慢性湿疹。证属脾阳中虚,湿热内蕴。方选甘草泻心汤合理中汤加苦参、白鲜皮。药用:甘草(中药配方颗粒,相当于饮片剂量,以下病例均同)、半夏各18克,黄连6克,党参20克,白术、干姜各9克,黄芩、大枣、苦参、白鲜皮各10克。5剂,日1剂,开水冲泡后2次分服。外用苦参、黄柏适量,开水调糊外涂,日1次。3月16日二诊:药后瘙痒减轻,夜间能眠。守法守方继用,5剂,服法同前,外用药同前。3月23日三诊:药后皮疹大部分消失,唯双小腿处肥厚、粗糙未见好转,守方加红花12克,乌梢蛇20克,5剂。另用三棱、莪术各30克,开水冲泡外洗,日1次。至5月8日,共服药48剂,瘙痒消失,皮肤洁净,留有色素沉着而告愈。1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丘疹暗红,皮损肥厚,虽无渗液亦属湿邪为患,赵炳南老中医认为,干燥肥厚、粗糙属顽湿结聚。既有溲清、便溏等脾阳中虚之证,又有皮损粗厚,舌苔白腻,脉弦滑等湿热结滞之象。故用理中汤温运中宫,甘草泻心汤健脾温中,祛湿清热,加苦参、白鲜皮清热渗湿止痒。三诊加红花活血通络,乌梢蛇搜剔祛风,有助于肥厚皮损的消散。如此,方证对应,药证相符,故疗效彰显,又外用清热祛湿,化瘀消坚之品,以助内服药之力,则内外兼治,顽疾可愈。
血栓性外痔
地榆 12 克 槐角 12 黄芩12克
川芎 12克归尾12 克生地 12 克
丹参 12 克 桃仁 9 克 红花9克
乳香 12克 没药 12 克 五灵脂 12 克
姜黄 12 克 郁金 12 克
(补充一点:痔疮刚出现时就及时服药,即可缩短消除包块和疼痛的时间,如果患病几天后才服用此药,则用药量和治愈的时间就会多一些,这是我的亲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