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留下“除烦金方”!治心中烦热、睡不着,两味药,火去心安

本文理论依据:《仲景临床方剂学》、《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内科赵医生。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跟你聊一张配伍。

这个配伍,是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代表作。可惜的是,中医发展到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在意它、应用它了。

可以说,它是仲景经方里头,被忽视的一张配伍。你来看一下——

栀子14克,香豉10克。水煎服。先煎栀子,后入香豉。

这个配伍,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叫做栀子豉汤。仲景先师在《伤寒论》中特别注明,这就是“得吐者,止后服”。

我之所以对这个配伍印象深刻,源于我亲眼见到的,我老师的一张医案。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我记得,有一次,我老师接待一个男性患者,年38岁。什么毛病呢?就是失眠,睡觉特别不好。

他入睡很困难。好不容易入睡了,经常会在凌晨一两点钟做噩梦,然后大呼小叫,接着就醒了。醒了以后,再难入睡。平时,则感觉心里面烦热,心里头发闷,做任何事情都没兴趣,对人极其没有耐心。这个状态怎么形成,什么时候开始的,他完全不知道、没察觉。

这个人曾经去医院检查心脏,结果表明没有病,根本构不成诊断标准。

后来,无奈之下,他去看中医,找到了我师父。

结果,我师父诊脉发现,此人脉数,舌红苔黄。

我老师寻思良久,就给写了两味药,就是栀子、香豉。几乎用仲景的原方。

患者皱眉问:“这药是不是很苦”?

我老师笑答:“确实不好喝。但是再不好喝,也得喝。喝吐了,也要喝。喝下去,你病就好了”。

这个人连连点头。

结果这一喝,果然觉得味道不好。但是他强忍着用了两剂。两剂之后,他安眠一夜。第二天,心中烦热、苦闷、虚烦之感,几乎消失了。

这个过程,我在旁边看着,心里很受震撼。

事后,我问我老师,这里头的要义是什么。我师父二话没说,从他的书房里,拿出一本书,叫做《黎庇留经方医案》。黎庇留是近代岭南中医大家,推崇仲景经方,在中医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在这部书里头,我老师指出一张医案给我看。原文是:“九江……陈鹏寿,不寐者月余。诊其脉,心肾不交,与栀子豉汤,一服既能寐。栀子折心火下交于肾,淡豆豉起肾水上交于心,心肾交则能寐”。

我老师说,你看,这是栀子豉汤治疗不美的典型案例。前人这么治,咱们也这么治。

我老师还说,你仔细看看栀子豉汤,它的主治,就是“热郁胸膈不寐”。现在很多人都忽视了呀。

听了老师的话,我赶紧回去做功课。

结果发现,可不是嘛!仲景的栀子豉汤,本来就是治不寐的。张仲景在《伤寒论》这一条的原文上,写得清清楚楚:“虚烦不得眠”。

这怎么回事呢?我来给你说说吧。

你看上面这人的舌脉,是不是舌红苔黄,脉象数?这说明什么?说明有热啊。热邪在哪里?在他的心胸、胸膈处。热扰心神,所以心烦不寐,热势阻滞心胸,令气机不行,所以胸闷,甚至有痛感。热势如果弥漫三焦,则全身发热。所以说,这个人的问题,属于典型的热郁胸膈不寐。

怎么办?用栀子和香豉。其中的栀子,可以清三焦火热,泻火除烦,清透郁热。香豉则解表宣热,和胃降气,还能在栀子之药性上达于心胸。两者配合,清透宣散热邪,除烦宁心安神。这就是基本意图。你看多简单。

但问题是,既然是简单,又好用,为什么知道的人这么少呢?

要知道,现在的许多中医方剂学教科书里头,都不记载和介绍这个配伍。难道是因为它过于简单吗?

我不知其然。但是我觉得,这个栀子豉汤,的确是治疗烦闷失眠的好配伍。如果弃之不用,或者就此埋没于浩瀚书海,实在是可惜。

因此,我把它写出来,科普给我的读者。我希望我的朋友们,能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借鉴应用。栀子豉汤也有许多加减变化。或加生姜,或加甘草,或加厚朴,或加干姜,或加枳实等等,功效各异。同时,我也想通过此文,能为中医经典理论做一些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古老而有生动的中医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