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翔人文地理札记:宁夏、陕北长城漫记
万里长城,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最早西周时始筑,“烽火戏诸侯”典故既出于此。历代统治者为了对付漠北游牧民族南下侵扰,动用大量的劳力和财力,在不同时期的国界线上修筑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雄,也在国内腹地构建不同材质的长城,秦统一后,始皇连接和修缮各国长城,统称万里长城。
五天时间,行程1800公里,横贯宁蒙陕三省区,行走考证秦、汉及明长城,从三关口到兴武营,从镇北台到筑禄台……一个个军事要塞,建筑规模令人震撼。
三关口,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之间,是贺兰山一处险要的隘口,古称赤木口,此处历来是一处军事重地,有三道关口,秦汉长城和明长城均经过此口,是当年游牧民族突袭农耕民族的必进之地,也是当年成吉思汗先后六次攻打西夏的前沿哨所。这里所有的古代军事设施,目前除了几段墙体和不远处的一座兵营外,其余均因修公路被毁。
兴武营,位于宁夏盐池县明长城内侧,明代在旧址上修缮而成,边长四里二百二十一步,设游击一名,军丁一千四百二十名,马骡驼五百九十一匹,明正德二年改为守御千户所,目前瓮城及城墙保存基本完好,是研究明长城兵营重要的参考资料。
长城从宁夏清水营附近,一分为二,南北相距四到九公里并行进入陕西境内,外墙据官方说是随长城,但是我认为也是早期明长城,或明外边,《边政考》一书详细标注两道长城的走向和烽燧数量。再说,隋朝当时国界以达到黄河沿岸,整个河套平原已是隋朝国土,再在盐池筑一道长城,情理上说不过去而当时漠北东西突厥相互争夺地盘,对内陆的侵扰相对减弱,而且隋朝只存在了短短37年,到大唐时代,就不存在修不修长城的困惑了。
在盐池县与定边县交界处,紧挨明长城外侧有一道不规则的土埂,官方立碑是隋长城,据实地查看,该“长城”并无明显夯层,且无墩台,命名此土埂为隋长城的专家也许忽略了一个问题,长城作为一项重大工程,需要一定的配套设施,这段长城紧靠毛乌素沙漠,如果不在外侧修一道挡沙墙,怎么能保证长城墙体的实用性和安全?所以,这道土埂完全可以定义为长城挡沙墙。
长城一路向东,到了陕西靖边县,和秦长城汇合,明长城利用秦长城到神木县,秦长城北下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明长城继续向东越过黄河。
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北五公里红山之上,被誉为天下第一台,是明代长城最大最宏伟的建筑之一,镇北台共三层砖砌楼台,占地面积达5千余平方平米,周边有土夯城堡环绕,为现存古长城最大的要塞之一,秦汉唐均在此设关立卡。
再往东,就到了陕西省府谷县,府谷古城址是一座古老的城池,整个城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近900米,整座城依山面川,处黄河与孤山川交汇点,城墙用一米长石条和青砖砌成,南城门尚存,易守难攻,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沿着弯弯曲曲的长城前行二十余公里,到达了黄河边,河对面就是山西省河曲县。一路有很多废弃的古村落和房屋,和许多地方一样,人们由于种种原因进城居住,只留下这些村落见证当年的鸡鸣狗叫的田园生活。
黄河水拐了一个大弯,经过河套平原的沉淀,到了这里变得平静而清澈。这段长城现状不容乐观,墙体单薄毁坏严重,树木和开垦是墙体最大的威胁,大部分墙体不复存在,只有墩台遥相呼应,这里的墩台大部分为黄土夯制,外侧采用本地石材包裹,也有少部分采用青砖包裹,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筑禄台在古镇麻镇的东侧高地上,由四座墩台和一座兵营组成,居高临下,远处数十公里尽收眼底。墩台高八米,用80~120公分、厚20公分的石条砌成,中间夯土,整齐挺拔,南侧2米高地方留有进口,长城从外侧穿过。
筑禄台是陕晋蒙三省交汇点,也是黄河以西陕西境内最后一个重要据点。
作者李世翔,网名林漫,男,农民,现为中卫民协副主席。70后海原人。多年来, 李世翔出于对文物的热爱,积极投身于文物保护之中,记录下各类古遗址图片十几万张,考察笔记数百篇,并积极报告和呼吁有关部门对文物进行保护,及时制止文物遭受破坏。他除了在县城经营装璜小本生意,几乎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做一件事——寻找和整理宁夏以及周边省市所有和丝绸之路、古堡和长城有关的遗迹和史料。2016年7月,“2016中国十大古道”评选揭晓,宁夏的海原古道入选,被评为最具潜质古道,李世翔获“中国古道保护奖”。
2020年6月,获国家文物局“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