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会儿我就在盐池》连载14
《那会儿我就在盐池》
作者 张巍
第十四章 盐池有个魏老酒
1986年,盐池迎来了解放五十周年的日子,这对当时的盐池人来说,是一件大的了不得的事情。
平时,盐池也就过正月十五才能闹那么几天的红火,能连着闹半个月。每年到了老历七月农闲的时候,县城也会搞物资交流会,叫立会,后来改在了老历九月。
农民卖了庄稼,可以借着立会进城,买来年需要的东西。每天中午和晚上还有大戏,那伙盐池县秦腔剧团火的很。立会的时候,上场的必定是盐池县剧团,后来因为人们的业余生活逐渐丰富了,
小娃娃也越来越多,都不爱看秦腔了,剧团也就解散了。一部分演员到了文化馆上班,一部分就退休回家养老了,再要立会,就得从银川或陕西那边请剧团来演出。
五十大庆的时候,天天都有大戏能看。
戏曲最早源于人们对神灵的信仰,为了感谢神灵保佑,人们会在庙前演戏酬谢神灵。所谓大戏,就是由真人扮上演出的戏,分为全本大戏和折子戏。
折子戏就是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的戏,北方话把一段叫做一折子,所以叫折子戏。
演大戏,除了家境殷实的人家,平时都是一个村庄的人凑份子掏钱请,一般人家是请不起的,这就有了小戏。当然小戏的种类很多,皮影戏、木偶戏、道情,这些都属于小戏,不过盐池人把这些叫做灯影子、肘胡子。
请不起大戏的人,可以请小戏来谢神,三五个人连操作乐器家当,带角色扮演,就能唱下来一台戏。久而久之,戏曲剥离了宗教含义之后,就单纯的成为人们的娱乐方式了。
当时,盐池盖了新的电影院,但老电影院一直留了好些年没拆。
盐池人都知道,原先县委西帮那个礼堂叫小礼堂。那么大礼堂在哪里呢?就是盐池的老电影院。新电影院演电影唱大戏,老电影院就演灯影子唱小戏,我在雪白的幕布前蹲了好几个晚上,听着听不明白的甘肃道情哼哼唧唧的诉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
出了老电影院门下了台台,魏老酒漆成了桔黄色的老酒车车已经拉开了风箱,呱嗒呱嗒的声音把老酒的香味送进了人们的鼻孔。
我挤到跟起,掏出出门前装好的两个生鸡蛋,跟留着山羊胡子,穿着一身黑棉袄,带着地主瓜皮帽子的魏老酒说,魏爷爷,一个蛋换老酒,一个蛋给我打进可。
这两个蛋我装了一晚上,生怕看到灯影子的时候挤烂了闹得我看完再喂不上嘴了,直到出了老电影院,看着鸡蛋进了老酒里面,我才放了心。
魏老酒做的老酒其实就是醪糟,驰名县城,是小吃界的翘楚,他们家是山西人,不知道哪辈子来到盐池,到了老魏老酒,就已经说的一口地道的盐池话了,魏家一直以卖老酒为生,是真正的家传的手艺,后来老魏老酒离世之后,人们又把他儿子叫的魏老酒,看来儿子得到了父亲做老酒的手艺的真传,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魏老酒家的酿造工艺的确是独门绝技,上好的糯米放在炕头发酵以后,加上水一滚,一毛钱一碗,甜丝丝的味道进了胃里,让人浑身发热。
这样的味道别人都模仿不来,盐池也有人学着他们家做了个车车,摆在他们家不远的地方卖老酒,老魏老酒一声么吭,只管卖自己家的老酒。过了不到半个月,那家人就偃旗息鼓收了车车改行干别的去了。你要是没钱也没关系,从家拿一个鸡蛋来换,照样可以享受美味,这些鸡蛋老魏老酒再卖给别的喝老酒的顾客,一个一毛,如果滚烫的老酒里再加上一个鸡蛋,用盐池人的话说尼,那给个神仙都不换。
还有闻讯赶来的外地草台班子,有杂技,有马戏,还有大头娃娃,摩托特技,一张票五毛,进克就能看上人老一辈子都么见过的东西。
那伙的草台班子也很有职业道德,演出的都是实打实的东西,不像而个的演出,闹几个女人穿的少少的到台上拧个几哈沟子就能骗钱。盐池百货大楼、二门市部、县联社都在市场里面搭起了帐篷,把东西搬到该上卖,那几天简直就像遭了年馑逃荒一样,该上可到四处都是人。
据听说,大庆当天,盐池该上光丢掉的鞋就拉了好几车,还有好几家子从农村领上娃娃来进城,结果光顾得抬头看红火尼,娃娃走丢了都不知道,不过这些娃娃都要么让公安局的领回局子等大人了,要么被好心的人家收留了,好吃的好喝的管上,问清楚家在哪尼姓啥叫啥,在帮着联系家人让领回克。更不用说那些开饭馆子的、卖小吃的、卖瓜子子麻子这些零嘴的,只要做跟有关的生意的摊子,就连两分钱一杯的汽水,不到一阵就能卖得关门回家,三天就卖了平时半个月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