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能骗倒一世界的所谓“泥板文书”

子虚乌有泥版文书,西方伪史荒唐又搞笑

原创 :shengminwujiang 生民无疆

据说,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若干年前,西方伪史一直宣称——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埃及(因为《圣经》有“出埃及记”)。后来,也许发现埃及那个旮沓,地盘确实太小了;实在不符合科学常识。

近年来,西方学界又宣称以前搞错了!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巴比伦,不是埃及!

( 足见,西方学术“主流”,也有集体犯傻的时候啊!)

当年,西方人通过海龙王雕刻的“罗塞塔石碑”,发明了古埃及文字,进而发现古埃及文明。(罗塞塔石碑发现地,几百年前一直是汪洋大海。)

几千年前,巴比伦人已经有了金刚钻,在花岗岩上雕刻了蚊子脚一般细腻的“法典”石碑,据称那是西方法制的起源。

那么,西方人是如何发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呢?

据说,近百年来,在两河流域,考古发掘了大量泥板文书,最早的泥版文书是大约公元前3000年的,即有5000年历史,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之久,即最晚的泥版文书为公元元年前后。

泥版文书是用楔形文字书写,内容无所不包,宗教、契约、法律等等。至于科学技术,那可了不得了,数学、天文学、历法、地图、城市平面图,应有尽有。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就这样成了。

1

那么所谓的泥版文书,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据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夫妇编著的《新全球史》介绍说:

“苏美尔书吏在书写的时候,使用一种芦苇制成的细而尖的笔,用它们在湿泥版上压印留下了像楔子形状的痕迹,……把泥版在太阳下暴晒或是在炉灶内烘干之后,泥版变硬,上面的文字也永久的保存下来。”

其实呢,土坯砖或者泥版这玩意,中国北方的农民最熟悉不过了。西北农村 ,基本上家家会做。

 

莫非 都是从古代的巴比伦学来的吗?原来,中国的土坯砖,曾经是巴比伦的写字本:

2

巴比伦文明是泥版文明——也就是土坯文明。

简而言之,就是在半干不干、抹平了的泥巴上刻字----通俗一点说,就是在土坯砖上刻好字,放在太阳下晒干,这就是神圣的巴比伦“泥版文书”了。

其实,这种泥版——土坯砖,自古以来,中国北方农民几乎家家都会做。

西方伪史宣称:巴比伦的土坯砖,能埋在地下四、五千年之后,依然完好无损、字迹清晰!

如果把一块土坯砖埋在地下,三、五年后,再挖出来看看,会是什么样?经过风风雨雨没有不成泥的!把一块土坯砖搁在地面上,三、五十年后,再回来瞧一瞧看一看,会是什么样?成灰了!

看看这是汉代埋在 地下的土坯——泥版出土的模样。

 

看看新疆罗布泊的古楼兰土坯墙,屹立于无雨的沙漠中千年,经过风化现在是这样:

巴比伦那地方,一堆泥版文书,一存就是几千年,所有字迹完好无损——难道那里自古不 下雨不风化吗?

不是!据西方史学界的“信史”----《旧约全书》:这一带曾经大雨一个半月、洪水滔天。但是 ,任凭风吹雨打,土坯砖就是 不会变成稀泥巴!

2

据说,巴比伦文明的伟大标志之一,就是根据泥版的 记录 ——巴比伦教育系统十分发达,学校教育非常成熟。

据说,在不知猴年马月的时代,巴比伦就诞生了类似当今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的著名学府,比如:乌鲁克学校(Uruk)、希拔学校(Sippar)、波希帕学校(Borsippa)。

据说,在新老巴比伦的学校,就已经有了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等等,其师资、制度等之完备,与当今不相上下。

据说,考古发掘了大量泥板文书之中,有不少,就是当年的学生的作业。

西方学者对巴比伦的学校的考证非常仔细,几乎 完美无缺。可惜就是存在一个小纰漏-----他们忘了,必须说明巴比伦的泥瓦工艺也非常发达。因此每一所学校都必须配备上百名砖瓦工,随时伺候着!否则 ,教育和学习无法进行 。

你想啊,巴比伦学校的学生,是用半干不干的泥巴做作业的,一所学校,每天得消耗多少块泥巴啊?!

我们知道,泥巴太干了,没法用。太稀了,更没法用。

要想保证学生做作业的泥巴需求,只能配备大批泥瓦匠,现场伺候,随时 调制各种泥巴,现场成型,供学生练字,老师板书。

3

可是,纵观出土的泥版,一块泥巴版上上刻不了很多字。

倘若语文老师布置学生写作文,而每个学生都写三两千字的作文,那得用掉多少泥巴块啊!

倘若做完语文作业,老师又布置学生做几何题,那么,每个学生都要用土坯砖画图、计算,那又得用掉多少泥巴块啊!

一所学校,最少也有几十名学生吧。一名学生,一天用100块砖,50名学生,一天就得消耗5000块砖!

每一所学校,都拥有一个小型砖瓦厂!

4

巴比伦的各地方的衙门,因为不断地撰写上传下达的公文,所以,都拥有一个中型砖瓦厂。

巴比伦的朝廷,因为不断地向全国下达圣旨,每天都得用海量的土坯砖。所以,拥有一个超大型的砖瓦厂。

如此看来,巴比伦王国的朝廷、各级衙门所在地,一定有N个巨大的坑----挖泥巴挖出来的!

5

巴比伦的文教、科研工作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们每天早上上学、放学时,如何背上书包。

巴比伦的孩子们上学、放学时,背不背书包?

        巴比伦的书,是什么?是一块又一块的、沉重的泥巴块!

当今中国小学一年级的语文书,即便只是半本的内容,刻在巴比伦的泥巴块上,至少也有50块吧?半本语文书,加上半本数学书,合在一起,怎么也有100块泥巴块。

这泥巴块,和中国的土坯砖差不多。即便比土坯砖轻许多,一块泥版文书,有一公斤重。100块泥巴块,便是100公斤

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背上100块土坯砖去上学?纯属谋杀行为,对不!

当然,也许,乌鲁克学校、希拔学校、波希帕学校,都有庞大的“图书馆”,学生每天到校后,到图书馆领取课本。同时,巴比伦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图书馆,孩子们回家后,从家里取书复习功课。

6

用泥巴写书?用泥巴写文件?

巴比伦的读书人出门,自然要带上一批重要的书籍。带上一百本书出门,不算多吧?那么,他随身携带而行的泥巴块,起码不少于一万块。有多重?至少20吨。

巴比伦的官员,给朝廷上报文件不?如果上报年度工作,诸如钱粮赋税数据、民情军情实况、工作成就之类,至少得用上三两千块土坯砖。有多重?至少几吨重。

巴比伦的读书人、官员,出行时,都有一个拉砖的车队吗?

传达巴比伦国王的圣旨的车队:

这些泥巴块,重压不得,尤其颠簸不得。所以,用没有橡胶轮胎的车拉着,在坎坷不平的路上长时间颠簸,那是不行的。颠簸两天,土坯砖即便不破碎,也早就磨平了,一个字也没了!

最合适的方案,当然是招一批人,用担子挑着。

难道, 巴比伦的读书人、官员,出行时,都有一支浩浩荡荡的挑夫运输队跟随背运泥巴公文?

7

我最担心的,是巴比伦的国王、宰相们,如果他们专心于国事,每天认真阅读来自全国各地的奏折,会不会累死?

      长年累月,日夜不停地,抓起一块又一块的一两斤重的板砖,来认真地阅读,不累死才怪!

      据“希波战争史”,希罗多德精通巴比伦历史。想必,希罗多德一定搬起成千上万块土坯砖阅读过。

      希罗多德羡慕不,古代中国人是这样读书的:

8

结论一:

巴比伦文明?泥版文书?

除了荒唐,便是更荒唐。

当然啊,信不信由你。

结论二:

       有人会说,巴比伦的泥版文书,可能是经过烧制后保存的。

我的回答是:有可能。也许,巴比伦的朝廷、各级衙门、各类学校,都拥有一个规模不同的陶瓷厂。

这,便是更荒唐。

同样啊,信不信由你。

(0)

相关推荐

  • 泥屋,我亲亲的记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听着孩童咿咿呀呀吟诵着"节气歌",不知不觉,送走了谷雨,迎来了立夏. 俗语讲"雨生百谷",谷雨时节是农 ...

  • 极简识篆219

    识义 识形 识用 静中得味何须道,稳处安身更莫疑    出自    白居易  <对镜> 编外链接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quo ...

  • 齐帆齐||关于泥土

    齐帆齐||关于泥土

  • 原创诵读:扣 砖

    45 度 角 的 微 笑 伴 您 微 笑 前 行 扣    砖 作者:温海波 主播:婉若 炎炎夏日,每到傍晚时分,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相聚在广场纳凉.吃过晚饭,我也信步走在广场的人行道上,看着各式各样的 ...

  • 【《中华风》文学双月刊选稿】遥远的土坯房/何文太

    我的老家在大巴山里,那里有一座饱经风霜的土坯房,尽管离家二十多年并未丢失童年的记忆. 土坯房顾名思义,全用黄泥筑成,墙厚四十分米,墙高的六七米,矮的三四米,三米以上用树或木板隔一层楼,房顶上放檩子,钉 ...

  • 抹土坯房顶记忆

    〓第 1559 期 〓 作者|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上个世纪的每年小暑.大暑节期间,雨水比较充沛,几乎天天下雨.土墙倒塌,土房漏雨的事情经常发生.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阴雨,墙危常遇风搅雨.村里有相当一 ...

  • 「写作坊·美文」魏晓玲|火炕

    作 家 新 线 干 HAPPY NEW YEAR 火炕 童年的冬天特别的冷,院里的大铁盆时常结着很厚的冰. 一到饭点,划上一根火柴,用手捂住树叶引燃,家家户户的烟囱也相约冒起了袅袅炊烟.那茅草柴火总也 ...

  • 农村经常不住的房子,是用水泥硬化好还是保留泥地好?关键在于人

    农村经常不住的房子,是用水泥硬化好还是保留泥地好?关键在于人 随着农村和城市的距离不断缩小,如今很多农村人都在城里务工,但是在农村又有自己的房子,有的房子是已经装修好的,有的则是只是搭建了个框架,有的 ...

  • 家(七 、八)/ 文 : 林承金

    家 林承金 (七) 1968年冬天,生产队换届选举,社员们一致推选一某姓队长,因为他解放前走村串户,卖过小百货,有经济头脑.他上任后,果然不负众望,认为生产队集体没有经济做支柱不行,农闲时大量劳动力闲 ...

  • 拱玉书 |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故事(下篇)

    世界是多元的.实证研究表明,文明在交流中相互融合.再造,这一过程不仅发生在日益全球化的当下,也存在于人类历史长河的各个阶段.了解.学习其他文明世界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审视自我,对中国文明有更加明辨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