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述评

《李自成》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姚雪垠(1910-1999年),河南邓县人,从1940年初,作者便开始搜集、研究史科,为创作一部反映明末清初“农民起义”的长篇历史小说做准备,正式创作始于1957年,其中第一卷于1963年出版(修订版于1977年出版),第二、三卷分别出版于1976年和1981年,第四、五卷则迟至1999年作者辞世后才面世,其中第一卷的再版和第二、三卷的出版,一时间成为文坛的热门话题之一,这种从酝酿、创作到完成、出版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现象,构成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所持的“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的观点,既是作家进行历史叙事的逻辑起点,也是其创作的主题目标,在文本中,这种观点不仅体现在解释性、议论性等非叙事话语上,而且溶入了隐蔽的戏剧性、修辞性评评之中,甚至表现于作品的结构方式,叙事形态,人物塑造之中。

《李自成》全书总计326万字,作者以李自成所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和由祟祯皇帝所代表的朱明王朝之间的阶级搏斗为主线,以明清间的汉满民族矛盾、各农民“起义军”之间的矛盾冲突、朱明王朝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为副线,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明末清初各个阶级、各种阶层、不同势力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塑造各种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再现广阔的生活场景和多彩的社会风俗,总结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从而为明末清初的历史演变提供一幅类似于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图画。

为了避免结构紊乱和头绪不清,作者在前三卷采取了分单元集中描写的方法,综合了中国史书的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结构方式,斜述大致以编年时间为顺序,各章故事情节相互衔接,数章组成一个单元,单元与单元的转换则注重大开大合、缓急搭配。

《李自成》前三卷的创作和出版是处于一个读者渴求精神食粮而缺乏精神食粮、呼唤文学巨著而缺少文学巨著的时代。事实上,除了以既定的理念为先行的主题这一致命伤外,《李自成》同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首先在塑造人物方面,存在着概念化现象,其次各卷的创作质量有欠均衡,前三卷更接近于小说创作,后二卷更接近于讲史,后两卷在文学语言、人物形象的塑造、结构布局的技巧上,与前三卷相比,明显在走下坡路,使读者和文学批评界在推崇《李自成》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卷不如一卷”的一部不如一部印象。

随着中国文学整体上由一元体制化的文字向多元化的文学转移,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影响开始减弱,并面临重新审视和评价,况且随着读者审美要求的提高和阅读兴趣的转移,《李自成》这类作品也已经很难吸引读者的目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