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80年代就以楷书获奖,为何仍写不好行草书?
111
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协主席团委员兼楷书委员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杨耀扬,以楷书闻名书坛。
关于创作历程、创作思路及行草书创作等,杨耀扬先生与记者有如下对话:
您向以小楷被读者熟知。请谈谈您的艺术创作历程。
杨耀扬:我已写了近40年的字。1984年文汇书法竞赛和1986年的第二届中青展,我的小楷都获得了二等奖,这对我一生以书法为事业起了莫大的作用!
30多年来夜夜黄灯一盏,说来也怪,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练行草,但收效甚微,很多时间段的作品现在看看“惨不忍睹”,就是在当时也是很不满意的。要不是小楷对我的支撑,也可能写不下去了。但小楷让我喜悦,看来人是有天分和缘分的。
您还写“钟王味”的大楷。请谈谈您在楷书上的想法。
杨耀扬:我本来一直坚守小楷,写大楷是近十年来的事。主要有三个原因促使我坚定写大楷:
一是忝在“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之列,使命感觉得不能仅仅只会写小楷;
二则担任了上海戏剧学院书法专升本和研究生课程班的“楷书技法”教师,学生入手必须写大楷;
第三就是《书法报》“诸子评改”栏目让我做特约评改人,面对一些大楷习作需要示范,我就不得不下狠心练好大楷。
对于唐楷,我只是初学书法时练过《神策军碑》和《九成宫》,今日重拾,与魏晋小楷的融合,矛盾重重,困难重重。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和欧阳询的《虞恭公》《化度寺》,直至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是我坚定大楷想法后临得最多的。
其间我也将《荐季直表》、《黄庭经》、《乐毅论》等放大写,但魏晋一路的小楷如果不增加唐楷笔法,企望写成大楷,是走不通的。过后,我就坚持用唐人的笔法写晋人的结字,结果每一招新的想法都和自己理想的东西相距遥远。
有时看到自己钟也不是、虞也不是;小的进不了大的,大的又冷不丁冒出欧、颜习性的俗套东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是走来走去,彷徨犹疑。目前,我一直为自己的楷书朝思暮想、痛苦思索。
对于行草书,您的创作思路是怎样的?
杨耀扬:以前一直临二王一路的小行草,其间按捺不住好高骛远的性子,也写过一段时间的明清大字,那段时间的字,火气很大。
自以为行草书大字、小字的笔法是一样的,所以选中的帖在二王的基础上,我掺进蔡襄的尺牍,是因他与王字是一路的;后又掺黄庭坚,发觉山谷特征明显、不太和;又掺宋元诸家,因太杂,自己看看也觉得难堪;再后来,想结合自己楷书的优势使笔力雄健,又临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苏字;这其间,又想风格字局要大,再掺入颜字一起写。
这样前后十来年,唐宋元明诸家,基本临过。米芾的“集古字”还是很高明的:一则都是传统、但路数难辨,且容易出面貌;二则可对历代名家帖本了如指掌;三则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因为要临这一家的帖总会去了解这个人,这样写点书法文字,在史实上就能一一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