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榘不战而逃,其实反映了抗战初期一个普遍的现象
在整个抗战时期,因作战不利而被处决的将领有不少,其中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当属韩复榘。
历史客栈之前专门介绍过这个人,虽然后人对他有很多丑化,好像是一个毫无节操的草莽匹夫,但实际上,韩复榘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军阀,主政山东时期,在全国都是数得着的模范地区。但因为一件事,让他万劫不复,永不能翻身。
这件事,自然就是不战而逃。
如果从传统叙事来说,韩复榘的举动确实是十恶不赦的。当时,山东济南是连接华北、华东两大战场的战略要地,因此蒋介石严令韩复榘坚守济南,即使守不住,也要尽量拖延日军的进程。
但韩复榘却对蒋介石的军令置之不理,还没等日军逼近济南,就率部南逃,将济南拱手让给了日军。
毫无疑问,这样的行为是不可饶恕的,因此,蒋介石极为愤怒,将韩复榘秘密逮捕,执行枪决,成为抗战时期唯一一位被枪决的集团军司令。
不过,韩复榘聪明一世,为什么在这件事上栽了跟头呢?真的只是一时糊涂?恐怕没这么简单,这还得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分析。
熟悉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在抗战之前的二三十年,基本上都是军阀混战,尔虞我诈,没有人可以信任,只有实力才是硬道理。作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韩复榘自然深知这一点。
当韩复榘做出撤离济南的决定时,他的一位参谋就曾提出过反对意见,但韩复榘说:“你太天真了,蒋介石的话你能信?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和日本妥协?我们就这几万人,家底抖落完了,他突然跟日本人来个什么协议,华北就肯定没我们的份了。蒋介石不守南京,却让我们死守济南,岂非不公?”
这句话,就是韩复榘最大的顾虑。
其实不光是韩复榘,当时很多军阀也都有这样的心理,比如被誉为抗日名将的第29军军长宋哲元,七七事变刚爆发后,属下何基沣主张全力反击,痛打日寇,但宋哲元说:“如果真跟日本人打起来,蒋介石就会借抗日消灭杂牌,我们西北军辛辛苦苦搞起来的这个局面就完了!”
(图:宋哲元与蒋介石)
甚至当时全国捐款捐物,支援29军抗战时,宋哲元也都婉拒了。后来很多人都认为是他高风亮节,其实哪有那么多“高风亮节”,在现实面前屁都不是,宋哲元担心的是,如果接受了这些抗日捐助,就等于把29军送上了抗日第一线,很可能连家底都输进去,让蒋介石看笑话。
可见,在那个形势不明的乱世,保存实力才是唯一要考虑的东西。
当然,保存实力归保存实力,但在民族大义面前,还是不能马虎的,这也是宋哲元比韩复榘看得更清楚的一点。
据宋哲元的参谋长张樾亭回忆,1938年1月的一天晚上,宋哲元对他说,韩复榘和刘湘已经密谋好了,联合通电反蒋,希望宋哲元也能加入这个阵营。
张樾亭问宋哲元怎么做,宋哲元说:“不能做,做了遗臭万年。”
至于“四川王”刘湘,虽然也有过反蒋的思想,但在关键时候,还是全力支持全民抗战,临终前给全体四川将士留下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由此也可见,军阀们虽然内争不断,但在抵御外辱方面,绝对是同仇敌忾的。正如宋哲元所说,有些事“不能做,做了遗臭万年”。
再说说蒋介石,应该说在抗战时期是值得肯定的,中央军、黄埔系都是抗战主力,但他对杂牌军的排挤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1940年五原大捷后,傅作义派军长董其武去给蒋介石报喜,并申请补充装备。
但到了军政部,却迟迟得不到回复,董其武跑断了腿,最后才勉强给补充了机枪27挺,步枪250支。
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军长董钊也来申请更换装备,因为他是蒋介石的嫡系,虽然军队损失没有董其武大,功劳也没法相比,但军政部仍然给他全部换上了苏式装备。
董其武回去后跟傅作义汇报了这件事,傅作义也只能一声长叹。
说到军政部,还有一个事儿很值得一说,在抗战后期,陈诚担任军政部部长,调查后却让他大吃一惊,“国军预算员额为五百万,而实际上吃军粮者达七百二十万人。据当局推断,如经核实整编,能有三百万可战部队就很不错。以此而论,半数以上的军费开支都是不实不尽的。”
你是不是也大吃一惊?
300万军队,却有720万人在领军粮,多大的国库能经得起这么腐败?
更无奈的是,陈诚虽然知道这一点,却也无能为力。连陈诚都管不了,还有谁能管得了?还有谁能救得了?
反观共产党的军队,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山头,但绝对令行禁止,军纪肃然,没有人敢保存实力,更没有人敢贪污腐败。
这样的两支军队,谁输谁赢,早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