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痴徐海林
□小雷 文/摄
船是江南水乡的魂,船是江南水乡的韵。
如果说江南水乡是一幅水墨山水画,那这画中唯独不能缺少的就是船。
出生在船上的徐海林,对江南水域各类船只再熟悉不过的了。水乡的船除了捕鱼,其主要还用于载物。农田的收获,收到家,运去卖,换了钱出去买东西,用的都是船。河道水巷比路还多,船比车方便。那时候接新娘子,抬嫁妆用的全是船……船在水乡无比重要,16岁的徐海林被送到船厂学手艺,每天跟师傅们造木船。
时过境迁,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造船业的快速发展,千年造船工艺被现代材料与科技制造所替代,木船被无情淘汰。拥有一手传统造船绝活的徐海林面临着无船可造的尴尬。脑瓜灵光的徐海林此时忽然受我市保护抢救古建筑的一则信息启发,觉得这师父带徒弟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造船手艺不能荒废,于是想到制作微缩仿真船模。徐海林虽然没什么学历,但几十年的造船经历以及自带苏作的精巧特质,他尝试着按照真船流程做出第一艘仿真船,不料广受好评,从此一发不可收。十几条精工细作的江南水乡船完成后,又把目光投向了全国的江河湖海,他广泛收集资料,经常用老婆、儿子打工挣的钱作车旅费到各地参观,拍照,如嘉兴“红船”,江阴“渡江第一船”等等,其眼睛就像X光机,一眼能看穿船只内部构造,回来仅凭一纸图样或照片就能精准做出仿真船模。徐海林虽然不能说出太高深的理论,但他是上海交大“中国船史研究会”“江苏省郑和研究会船模制作中心”等机构的常客,想尽办法收集各种船舶的图文资料,二十多年间,已制作名类船模100多艘,有多艘精品已被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上海海事博物馆、香港博物馆等收藏。“郑和宝船”2010年参加了德国慕尼黑海事博物馆举行的“欧洲16、17世纪大型航海贸易展”。
这位造船的木匠,因为他的仿真船模,荣获了2006中国文联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还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水乡木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感动中国艺术人物、高技能重点人才以及被授予苏州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
徐海林一大堆的头衔皆与船有关,其脑子里眼睛里满满的都是船,船厂倒闭后,其他人都转型干别的,而他却总想着船,说其“船痴”绝不为过,这不,近几年除了从不停息地手工制作仿真船外,竟然千方百计收集起了人家不要的真船。他船上生船上长,对船上的每一寸结构都是感情!看到昔日存在于江南水域千百年最美的风景遭淘汰,被废弃,徐海林真心感到肉痛!无奈一个物件失去了使用价值,其命运糟糕是必然的。他像拉一把溺水者一样收集那些任由风吹日晒的精美木船,他说:“城市古建筑需要抢救性保护,难道曾渡我们祖祖辈辈的木船就不要保护?”
不用的木船,如果没人使用保养很快就会自然毁掉,徐海林不管不顾地收藏渔民准备肢解当柴烧的木船,一艘两艘……如何安放忽然成了眼前最大的问题!因为地处水乡,人们对船不稀罕,没有多少人支持!好在徐海林所在的相城区太平镇沈桥党村支部见他如此执着,就拿出村里两间空着的废旧厂房,交由他去捣鼓。徐海林如获至宝!他倾其所有请人设计并自己动手改造出仿真船与实用真船的展览厅,村里为它命名为“徐海林舟船文化馆”。
沈桥村地处偏僻,徐海林的舟船展厅少有人光顾,其多年制造的仿真船又不是商品,不来钱,都是自己贴钱伺候他那心头的“船”,好在老伴和儿子儿媳一直默默支持着他,让他这个“船痴”得以干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