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网》关于下迪村抗洪的报道(节选1)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山西洪灾中的“漏斗”人家
津云新闻记者王曾 郭强
老郑的车驶出县城,沿着108国道一路向西,县城和村镇几乎没有明显界限,越过楼房就是一片片玉米地。
路两侧2米多高的玉米大部分只露出“脑袋”,“身子”淹没在水中,108国道像是一条水上公路。
行驶了大约5公里,来到了下迪村。
稷山县下迪村背靠大山,面朝汾河,是一片扇形肥沃的平原。
老郑在村里认识几位熟人,在村里转了一圈,住户家房前屋后的水线告诉人们,洪水曾经来过。有些人清扫着院落,有些人抢收着种在高台上的玉米。
村民老薛的玉米地地势高,已经没了积水,因为玉米被水浸泡了两三天,收成估计会减半。
老薛说,村子北高南低,大部分村民住在北边的高处,南边低洼处住的人不多。不过,住在南边村口的两户村民家受损非常严重。
根据老薛的指引,记者来到薛永好家,他家邻近108国道,守着村口,他的房子三面被水包围,东侧有一条新铺装的沙土路。
70岁的薛永好正和老伴一铲铲挖着沙土往水里填,以此增加房地基的宽度。
“这些土是今天早上填的,以前水直接围到了房檐下。”薛永好说。很难想象,薛永好脚下踩的房地基仅仅落成半天。
薛永好的房子地上建有一层,还有半层地下室,如今地下室里还有积水,他家的墙体出现了多处裂缝,这都是洪水造成的。
洪水浸泡后开裂的墙体
薛永好说,连村里90岁的老人都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村里建房子一般不考虑地势高低的问题。他家的房子是去年新建的,这次暴雨,让他发现自家跟前这片地竟然是村里的大“漏斗”,村里几乎所有的水都往这片地里汇聚。
10月5日前后,因为连日的降雨,薛永好房子后面已经开始出现积水,家里的50多位亲戚朋友赶来,在距离房子20米外的农田里用沙袋搭建了一圈堤坝。堤坝阻挡小雨还是没问题的,没想到10月7日山洪一来,堤坝瞬间就被冲垮了。
10月15日上午,薛永好从外村买来沙土,填埋在房子四周,以此增加地基的宽度,减少水对房子的浸泡。运土车、铲车齐上阵,薛永好不知道最终用了多少方土,结账时却花了3万多元。
就在薛永好和记者聊天时,对面的汾河大堤上又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几名救援队队员刚刚修好一台抽水泵。
薛永好愣了愣神,他希望抽水泵能伸到自己房子周围,赶快把积水抽走。
汾河大堤上机器轰鸣,旗帜招展,薛永好还是在半个世纪前见到过这种场景,那时候的人们修河堤开农田治理汾河,向脚下的黄土地索取更多的粮食。
几十年来,汾河都是一个安静的“孩子”,十多天前它突然发了脾气,河水上涨,山洪爆发。
一批批年轻人像当年一样,再次走上河堤,只不过这次他们是参加抗洪会战。
汾河涨水之初,薛永好并不太担心,因为下迪村处在汾河北岸,河堤比较高,汾河水没有发生决口。没想到10月7日从村北面的大山里突然下来山洪,有村民说是山上的黄华峪水库放水了。
水从北向南穿村而过一路冲向汾河大堤,由于无法越过大堤,只能在地势最低的村南停留了下来,村南的庄稼地和几户村民家被水围困。
闲谈间隙,薛永好瞅着大堤愣了神,似乎在寻找自己当年的影子,老伴的呼喊声让他回过神,转身往回走了几步,又回头看了看大堤上轰鸣的抽水泵。
一把铁锨铲陷入土中,顿了一下,撩起半铲,半干半湿的沙土飞向水中,干土扬尘,湿泥落水。
铲了几下,薛永好看到隔壁邻居家二楼阳台上有人走动,他指了指那说,邻居薛军家受损更严重,他家的养鸡棚全完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津云新闻记者王曾 郭强 发自山西稷山)
后
稷
文
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