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三)

方名:

十枣汤

白散方

调胃承气汤

大陷胸汤

大陷胸丸

小陷胸汤

方歌

十枣芫花甘遂戟,白散桔贝巴霜俱,

调胃大黄芒硝草,大陷去草入遂须,

为丸更加杏葶蜜,小陷连半瓜蒌实。

方剂

十枣汤《伤寒论》:十十枚 味甘温 芫花 味辛苦 甘遂 味苦寒 味苦寒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辛以散之,芫花之辛,以散饮;苦以泄之,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水者,肾所主也。甘者,脾之味也。大枣之甘者,益土而胜水。

白散方《伤寒论》:白散桔梗三分,味辛苦,微温 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辛温霜俱

上三味为散,纳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以冷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辛散以苦泄,桔梗,贝母之苦辛,用以下气。巴豆之辛,用以散实。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调胃大黄 四两,去皮,清酒浸 芒硝 半斤味咸苦 大寒 炙甘二两,味甘平

上三味,呋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平。芒硝咸寒以除热,大黄苦寒以荡实,甘草甘平助二物,推陈而缓中。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去草入遂须

大陷胸汤=调胃承气汤(大黄六两去皮 苦寒 芒硝 一升咸寒)-炙甘草+甘遂 一钱匕 苦寒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大黄谓之将军,以苦荡涤。芒硝一名硝石,益其咸能软硬,夫间有甘遂以通水也。甘遂若夫间之,逐其气,可以直达透结,陷胸三物为允。

大陷胸丸《伤寒论》:为丸更加杏葶蜜

大陷胸丸=调胃承气汤(大黄半斤  苦寒芒硝 半升咸寒)-炙草+葶苈半升 味苦寒、杏仁半升,去皮尖 熬黑味苦 甘温

上四味,捣筛为末,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大黄、芒硝之苦咸,所以下热。葶苈、杏仁之苦甘,所以泄满。甘遂取其直达,白蜜取其润利,皆以下泄实物也。

小陷胸汤《伤寒论》:小陷一两 苦寒 夏半升 辛温 瓜蒌实大者一个 味苦寒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黄连、瓜蒌实苦寒以泄热,半夏之辛以散结。

原文

十枣汤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折折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2

下利、呕逆,里受邪也。邪在里者,可下,亦须待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折折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者,表已解也;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邪热内蓄,而有伏饮,是里未和也。与十枣汤,下热逐饮。

白散方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甚,肉上栗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41

病在阳,为邪在表也,法当汗出而解,反以冷水潠之、灌洗,热被冷水,外不得出,而反攻其里,弥更益烦。肉上粟起者,水寒之气,客于皮肤也。意欲饮水者,里有热也。反不渴者,寒在表也。与文蛤散,以散表中水寒之气。表不瘥,是水热相搏,欲传于里,与五苓散发汗以和之。始热在表,因水寒制之,不得外泄,内攻于里,结于胸膈,心下硬痛。本是水寒伏热为实,故谓之寒实结胸。无热证者,外无热,内热悉收敛于里也,与小陷胸汤以下逐之。白散下热,故亦可攻。

调胃承气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

脉浮,自汗出,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不足也。心烦,脚挛急者,阴气不足也。阴阳血气俱虚,则不可发汗。若与桂枝汤攻表,则又损阳气,故为误也。得之则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先作甘草干姜汤,复其阳气。得厥愈,足温,乃与芍药甘草阳汤,益其阴血,则脚胫得伸。阴阳虽复,其有胃燥、谵语,少于调胃承气汤,微溏以和其胃。重发汗为亡阳,加烧针则损阴。《内经》曰: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不流行。重发汗,复烧针,是阴阳之气大虚,四逆汤以复阴阳之气。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0

汗出而恶寒者,表虚也;汗出而不恶寒者,但热者,里实也。《经》曰: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与调胃承气汤和胃气。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与调胃承气汤。(94

脉阴阳停无偏胜者,阴阳气和也。《经》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今阴阳即和,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阳不足而阴有余也。《经》曰:阳虚阴胜,汗之则愈。阴脉微者,阴不足而阳有余也。《经》曰:阴盛阳虚,下之则愈。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105

伤寒十三日再传经尽,谓之过经。谵语者,阳明胃热也,当以诸承气汤下之。若小便利者,津液偏渗,大便当硬,反下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也。下利,脉微而厥者,虚寒也,今脉调和,则非虚寒,由肠虚胃热,协热而利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胃热。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123

心下温温欲吐,郁郁微烦,胸中痛,当则邪热客于胸中。大便反溏,腹微满,则邪热已下于胃也。日数虽多,若不经吐下,只是传邪,亦未可下,当与柴胡汤,以除上中二焦之邪。若曾吐下。伤损胃气,胃虚则邪乘虚入胃为实,非柴胡汤所能去,与调胃承气汤下胃热。以呕,知胃气先曾伤动也。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

吐后心烦,谓之内烦;下后心烦,谓之虚烦,今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则是胃有郁热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郁热。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蒸蒸者,如热熏蒸,言热甚也。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则表邪已罢,蒸蒸发热,胃热为甚,与调胃承气汤下胃热。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内经》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热在上焦则吐,吐后不解,复腹胀满者,邪热入胃也,与调胃承气汤下其胃热。

大陷胸汤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据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燥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134

动数皆阳脉也,当责邪在表。睡而汗出者,谓之盗汗。为邪气在半表半里,则不恶寒,此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发其汗。医反下之,虚其胃气,表邪乘虚则陷。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里脉,邪气内陷,动数之脉所以变迟,而浮脉独不变者,以邪结胸中,上焦阳结,脉不得而沉也。客气者,外邪乘胃中空虚入里,结于胸膈,膈中拒痛者,客气动膈也。《金匮要略》曰: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短气燥烦,心中懊,皆邪热为实。阳气内陷,气不通于膈,壅于心下,为硬满而痛,成结胸也。与大陷胸汤,以下结热。若胃中空虚,阳气内陷,不结于胸膈,下入于胃中者,遍身汗出,则为热越,不能发黄;若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者,热不得越,必发黄也。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35

病在表而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此不云下后,而云伤寒六七日,则是传里之实热也。沉为在里,紧为里实,以心下痛,按之实硬,是以为结胸,与大陷胸汤,以下结热。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36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是可下之证。复往来寒热,为正邪分争,未全敛结,与大柴胡汤下之。但结胸无大热者,非热结也,是水饮结与胸胁,谓之水结胸。周身汗出者,是水饮,外散则愈。若但头微汗出,余处无汗,是水饮不得外泄,停蓄而不行也,与大陷胸汤,以逐其水。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37

重发汗而复下之,则内外重亡津液,而邪热内结,致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也。日晡所热者,属胃,此日晡小有潮热,非但在胃,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是一腹之中,上下邪气俱甚也。与大陷胸汤,以下其邪。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伤寒五六日,邪在半表半里之时。呕而发热,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是为柴胡证具。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不罢者,不为逆,却与柴胡汤则愈。若下后,邪气传里者,邪在半表半里,则阴阳俱有邪。至于下后,邪气传里,亦有阴阳之异。若下后,阳邪传里者,则结于胸中为结胸,以胸中为阳受气之分,与大陷胸汤以下其结;阴邪传里者,则留于心下为痞,以心下为阴受气之分,与半夏泻心汤以通其痞。《经》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做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做痞。此之谓也。

大陷胸丸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1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而反下之,则表中阳邪入里,结于胸中为结胸;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阴邪入里,结于心下为痞。结胸病项强者,为邪结在胸中,胸膈结满,心下紧实,但能仰而不能俯,是项强,亦如柔痉之状也。与大陷胸丸,下结泄满。

小陷胸汤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

心下硬痛,手不可近者,结胸也。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是热气犹浅,谓之小结胸。结胸脉沉紧,或寸浮关沉,今脉浮滑,知热未结深,与小陷胸汤,以除胸膈上结热也。

《神农本草经》如是说…

大黄(下经):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甘草(没分生、炙)(上经):味甘平,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久服通神明,轻身延年不老。生山谷。

大枣(上经):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部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杏仁:杏核(下经),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生川谷。

甘遂(下经):为苦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一名主田。生川谷。

大戟(下经):味苦寒。主蛊毒、十二水、肿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一名卯钜。

桔梗(下经):味辛微温。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生山谷。

葶苈(下经):味辛寒。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一名大室,一名大适。生平泽及田野。

芫花(下经):味辛温。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虐、疝瘕痈肿,杀虫鱼。一名去水。生川谷。

巴豆(下经):味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坚积聚、留饮痰澼,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注毒蛊邪物,杀虫鱼。一名巴椒。生川谷。

贝母(中经):味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一名空草。

(0)

相关推荐

  • 师徒随谈之小柴胡汤

      师徒随谈             之小柴胡汤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出现的条文一共有19条:小柴胡汤主之,宜小柴胡汤,可与小柴胡汤. 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四)

    方名: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 麻仁丸 桃仁承气汤 抵挡汤丸 三一承气汤 黄龙汤 方歌 小承大黄同枳朴,加硝即是大承方. 麻仁小承麻杏芍,桃仁调胃桂枝长. 抵挡汤丸分微甚,俱用桃黄水蛭虻. 三承合一名三一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五)

    方名: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桂枝汤 方歌 小柴芩半人参草,大柴芩半枳芍黄. 小柴胡加芒硝入,合桂柴胡桂枝汤. 方剂 小柴胡汤<伤寒论>:小柴胡半斤 微寒 黄芩 三两 苦寒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六)

    方名: 猪苓汤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方歌 猪苓二苓胶滑泽,白虎膏知甘草粳. 竹叶石膏除知母,加参半竹麦门冬. 方剂 猪苓汤<伤寒论>:猪苓二苓(猪苓去皮甘平.茯苓 甘平)阿胶 甘平滑石 碎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七)

    方名: 炙甘草汤 方歌 汗下烦悸小建治,水悸茯苓甘草君. 虚悸肺痿炙甘草,地阿桂酒麦麻参. 方剂 炙甘草汤<伤寒论>:虚悸肺痿炙甘草 四两,味甘平, 生地黄 一斤 味甘寒 阿胶 二两味甘温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八)

    方名: 桃花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黄芩汤 白头翁汤 方歌 桃花干姜石脂粳,石脂禹粮固脱功. 黄芩甘草芍大枣,连柏秦皮白头翁. 方剂 桃花汤<伤寒论>:桃花干姜一两辛热 赤石脂 一斤(一半全用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九)

    方名: 葛根黄连黄芩汤 干姜黄连黄芩汤 黄连汤 黄连阿胶汤 方歌 葛根连芩汤甘草,干姜连芩汤人参. 连参桂草干半枣,连胶芩芍卵黄新. 方剂 葛根黄连黄芩汤<伤寒论>:葛根 半斤 黄连 三两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二十)

    方名: 四逆散 吴茱萸汤 乌梅丸 方歌 柴芍枳草四逆散,人参姜枣吴茱萸. 乌梅参归连柏细,椒姜桂附苦酒需. 方剂 四逆散<伤寒论>:柴胡苦寒 芍药 酸微寒 枳实(破,水渍,炙干) 苦寒炙甘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27)两感

    两感 82 两感  一日太阳少阴病, 头痛口干渴而烦. 二日阳明太阴病, 满不欲食身热谵. 三日少阳厥阴病, 耳聋囊缩厥逆寒, 水浆不入神昏冒, 六日气尽命难全. [注]两感者,脏腑表里同病也.一日, ...

  • 蔡长福:解读《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明病节选)

    膀胱经散出来的热量,人一不怕苦,二不怕冷,这个人活的自在潇洒,吃什么都香,喘气都觉的心里舒服. 放屁多不是个好事,多了是大病. 这个屁是怎么来的,就是感冒没治好,误治了.伤寒论开篇就讲太阳病,&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