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粮长啥样?

⬆️点我 ⬆️

中兴祯应图六段本 (传) 南宋 萧照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28278600/answer/2138951045

古代军队口粮,其实是个非常好的话题。
各个时期的军粮,你都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口粮包”,里面有很多东西。
如果按照古法把军粮准备的过程拍摄出来,相信我,绝对史诗感爆棚。
铜鐎[ jiāo]斗(北魏,张家川县出土)
鐎 :古代军用三足有柄炊具,夜间用来敲击报更
01
秦汉魏晋时期,常规50日口粮包
【米条】
米1石。
下水煮熟,去除杂质,暴晒晾干,如此往复十次,1石米只剩下2斗。
吃的时候掰下来一块,标准叫“1合”,用“熟水”泡开煮食。
一个人可以食用50日。
【盐“巧”】
盐3升。
下水煮,煮到“坚小不消”的状态,就成了巧克力形状的盐坨坨。
夏日行军标配,一个人可以食用50日。
【醋条】
粗布1尺,酽醋1升。
粗布充分吸收酽醋,然后晒干,直到没有液态醋。
每次食用约1寸长,剪下使用,可以煮进锅中。一人可以食用50日。
【醋饼】
小麦面蒸饼1枚,醋1升。
晒干直到醋被充分吸收。每次食用扣下“梧桐子”大小。
一人可以食用50日。
【豆豉】
豆豉3升,另外加盐5升。
捣碎成膏状,捻做饼子,晒干。
每次食用“枣核”大小,用古书上得原话说是“可代酱菜”。
因此推出在豆豉入包前,是有酱菜的,但因为便携和保质期被淘汰了。
一个人可以食用50日。
铜鍪[móu]
目前发现的铜鍪[móu]腹部均有烟炱痕迹,说明炊器是其主要用途。
颈肩部有耳,便于随身携带。
战国时期由巴蜀传入秦国后,即作为军队的行军锅使用,既可为行军时的饮水器具,又可在驻扎时作炊具,供士卒架锅做饭
02
秦汉魏晋时期,应急1日口粮包
【炒米面粉】
米麨1升,一个人可以食用1日。
【牛、马】
长行军会给兵士配备“羸瘦”牛马,可以做劳力。
并且就是以口粮名义配给,既可以充当劳力,也可以临时充饥,完全看军事需求,不会因为破坏军产而收到责罚。
一头牛、马,可以供给50人/日。
【驴】
驴本身就不算做军产,所以不需要像牛马一样的授权。
但是使用方式参考牛马。
一头驴,可以供给30人/日。
六耳铁釜,古代行军作战时用以做饭的炊具
03
唐宋时期,压缩饼干
【麋饼】
原料为麋末,但具体指的是什么材料,我没有考出来,欢迎探讨。
用沸水煮成饼,厚度为1分。
冷了之后,切成棋子大小,晒干,贮藏。
在营寨中有充分后勤保障时,用汤或开水泡开食用。
在行军和战中,可以直接干吃,据说“味美不渴”。
应该说这种军粮完美解决了上个时代的干粮存在的种种问题。
【杂饼、皱饭、麨袋、麨饼】
制作方法类似,但是晒后更干,保质期更久。
口味可能会差一点,作为长期作战的补充口粮。
04
秦汉、唐宋时期,寻水源
【旧法】
行军时,右虞侯在前方探路,遇到水源招“青旗”示意部队水源位置。
由于自然科学知识的进步,唐宋时期有了完整的水源寻找科学。
【寻水】
行军路线中,观察野马和黄牛的脚印,顺着路线可以找到水。
野外,可以寻水边栖息的鸟类。
地面上生长着葭、苇、菰、蒲,并且右蚂蚁窝土,下面有暗泉。
【自来水】
对于水源能看到,却被山、石阻隔,取不到的情况。
用竹子去节,首尾相接,用黄蜡封口。
推竹插入水中5尺,竹子末端燃烧干草,火气贯通竹管后,水会逆流而上。
【冰】
冬日行军,兵士自行携带冰片。
05
各个时期的军事家共识,紧急情况口粮
【军装】
兽皮军装,必要时可以煮食充饥。
【树皮】
山行,可以采松皮。
每10斤可以与压缩米条的“5合”同煮,直到烂熟。
原本5人的口粮,可扩展4倍,延长资源的消耗周期。
可供给20人/日。
【油麻】
渴时,取30粒含在嘴中,消除渴感,增强行军能力。
【乌梅】
比照油麻,保质期更短。
【干酪】
比照油麻。
同时可以作为马军常备,给马食用,可以消除战马渴感,增强战马行军能力。
一套稍显破旧且毫不起眼的行军锅和行军灶,为早期共产党员旷继勋烈士行军中所用的炊具
PS:
很多文学作品把“长征途中”吃树皮、采野果的行为描绘成了——弹尽粮绝狼狈的流窜途中的自补给。
长征途中有没有这样的场景,有,肯定是有。
但这种已经没有物资储备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甚至是很容易溃散的。
我们更应该看到故事背后——
合理的规划路线,自然条件好的时候扩充补给。
行军时合理分配资源和延长消耗周期;
艰难时按照符合军事科学的行为度过难关。
红军的胜利不仅仅是战士的钢铁意志,也有各个支部书记的专业军事、政治素养。
也应当挖掘挖掘,不能因为军队指挥的好,就让他们的故事埋没在历史长河里。
再PS:
看到有人说“拿人肉做肉干是常事”,差点吐血。
拿人肉做肉干,军队的san值还不掉到地上,不用打仗了,早点去做做心理疏导免得PTSD,然后全军哗变...
(0)

相关推荐